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談影響內部審計質量的因素及對策論文

學問君 人氣:7.76K

摘要:筆者結合多年的內部審計工作經驗,闡述內部審計質量的概念和影響內部審計質量的因素,提出改進內部審計質量的措施。

對談影響內部審計質量的因素及對策論文

關鍵詞:內部審計;審計質量;對策

一、內部審計質量的概念

內部審計質量是指內部審計工作過程及其結果的優劣程度。廣義的內部審計質量是指總體質量,包括管理工作和業務工作;狹義的內部審計質量是指內部審計業務工作即內部審計項目質量,包括選項、立項、準備、實施、報告和歸檔等一系列環節的工作效果和實現審計目標的程度。

內部審計質量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內部審計結果的質量;二是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簡言之,就是內部審計工作及其結果的質量。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是基礎,內部審計結果質量又是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集中表現和最終反映。從管理層的角度看,看重的是審計結果的質量;而內部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該把握的是審計工作過程的質量。

二、影響內部審計質量的因素

(一)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缺乏,一定程度上影響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國際內部審計標準》規定:“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即內部審計人員需獨立於他們所需要審計的活動,以便不受約束、客觀地開展工作。”它是一種組織上地位的獨立性,內審人員應得到經理和董事會的支援和配合,以充分保證審計職責的履行。有了這樣的組織地位的保障,內審人員纔可以客觀地、自由地開展工作,纔可能做出真實公正的判斷。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單位沒有單獨的內部審計機構,單獨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形式上獨立而實質上未獨立,這種情況均影響了內部審計人員客觀公正地開展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

(二)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影響審計人員對審計質量的把握。一是規章制度的系統性不強。現行的制度規定較爲零散,未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和歸集;二是規章制度的內容不夠完善,達不到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規章制度在內容上不夠詳盡明確,審計人員在把握制度的尺度上存在差異;三是規章制度的修訂、更新不及時。隨着我國進入國際市場的快速發展,原有的管理方式、業務流程和產品已不能滿足國內國際客戶的需求,必須不斷地進行業務流程的再造和產品的創新。但是,相應的制度和規定卻未能及時跟進,而且不適用的制度規定也沒有及時清理,致使制度的制定滯後於業務發展,影響了審計工作的'質量。

(三)內部審計過程的規範性不夠,質量把關未貫穿於審計全過程。一是審計方案缺乏系統性,往往爲了完成審計項目而匆忙編寫審計方案,使審計方案缺乏連貫性、可比性,存在方案的編制流於形式的現象;二是內部審計在複覈制度上不夠健全,沒有全面貫徹分級複覈制度。一般只注重對報告的多級複覈(項目組長、審計部門經理和總稽覈),而對審計的全過程沒有建立有效的複覈、監督制度,不能及時發現審計過程中的缺陷;三是同一項目的多個審計小組之間的檢查存在差異,缺乏應有的溝通、聯繫,使不同小組在檢查重點、範圍、問題的定性等方面不盡一致。由於審計結果缺乏統一的標準,降低了審計項目的質量;四是工作底稿記錄不規範。如部分底稿對時間、金額、事件經過等相關要素交代不清,或者記錄重點不突出,專業判斷含糊其辭;底稿記錄中對樣本比例、審計取證對象等都交代不清;複覈者、編制者遺漏簽名,看不出是否經過複覈環節等。

(四)內部審計項目缺乏計劃性,時間安排不夠充分。審計部門雖然在年初就制定了年度審計計劃,但由於年度中間臨時任務不斷,導致計劃任務服從臨時任務,項目質量服從審計時間的現象時有發生。有時爲完成審計項目,審計人員只有儘量壓縮審計的準備時間和報告時間,甚至減少了現場檢查,存在應付了事的現象,這樣不僅影響了審計項目的質量,而且增加了審計風險。

(五)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審計質量。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分析判斷能力、工作經驗是決定審計風險大小的主要因素,對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有着重要的影響。但由於目前的銀行內審人員大多從信貸、會計、財務等崗位轉過來,普遍缺乏計算機、新業務等方面知識,僅對本崗位業務熟悉,對其他崗位業務知識瞭解不夠,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最終影響審計的質量。

三、改進內部審計質量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設定,保證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建立健全獨立垂直的內部審計管理體系,使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於其他經營部門,審計預算、人員薪酬、主要負責人任免由董事會或其專門委員會決定。從組織地位方面保障內部審計人員獨立、自由地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二)精細化的審計產品需有標準化、系統化制度來支援。要及時對制度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歸集,並建立以風險管理平臺爲載體的規章制度,增強制度的操作性。要加強制度的有效性,對制度要實行動態管理,業務管理部門要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對原有的制度規定進行經常性的維護,不斷地補充、修改和完善,以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

(三)規範內部審計過程,有效控制審計質量。透過建立和完善機構機制,對審計項目立項、方案制定、審計取證、審計報告、審計追蹤等各個環節進行規範管理,有效控制審計的質量。一是加強對項目立項的管理,以風險爲導向,綜合考慮需求、審計資源和審計頻率等因素來選擇項目;二是加強對方案的審覈,提高方案的有效性,對被審計單位的情況要充分了解,對審計目標要十分明確,對方案的討論要全面充分,審計方案的制定要有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審計項目的分級複覈制度,明確規定各級複覈的內容和責任。首先,要加強對審計取證和審計底稿的複覈,審計底稿應實行三級複覈制,重點審覈內容是否翔實完整、獲取的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引用的有關依據是否充分、審計判斷是否有理有據、審計結論是否恰如其分等,做到各負其責,層層把關,提高審計底稿的質量;其次,對審計報告也應實行復核制度,複覈內容主要包括:審計目標是否實現,審計結論是否恰當,審計發現是否全面反映,描述是否清晰,問題定性是否準確,原因分析是否到位,審計建議是否有效,審計報告是否及時發佈等;四是建立和完善督導機制,透過對審計項目全過程的督導,有效控制和提高審計項目的質量。

(四)科學合理安排時間,確保審計質量。一是由審計部門在系統地分析風險、合理安排審計資源的基礎上,編制年度審計工作計劃;二是管理層或是內審人員透過分析判斷,對發現急需關注和處理的問題,可實施計劃外的異常事項的審計;三是對被審單位提出的臨時審計項目,應按風險大小原則實施審計。透過一系列措施,科學地計劃審計項目,合理安排審計項目的時間,有效避免審計人員爲了完成審計項目,壓縮審計的準確時間和報告時間,甚至減少現場檢查時間的現象。

(五)順應形勢,轉變理念,打造學習型團隊,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隨着審計工作向國際化接軌和審計改革的不斷深入,進一步要求審計人員要順應形勢的發展,樹立正確的理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審計項目質量的好壞,不僅取決於審計程序、審計手段的先進與否,作爲審計主體的審計人員素質更直接影響着項目質量的好壞。因此,審計機構應努力營造學習氛圍,組織各類培訓,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並透過學習,不斷更新審計知識,更好地掌握新的方法和手段,並培養審計人員深入思考的習慣,開拓審計新思想,不斷進行創新。要把審計人員培養成爲既掌握信貸、財務、會計等各類專業知識、熟悉審計技術與方法,又具備寫作與分析、資訊技術、外語運用、經濟法律等基礎綜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透過知識更新來提高業務素質,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審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