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抗抑鬱治療對卒中後抑鬱患者的療效分析

學問君 人氣:1.29W

[摘要] 目的 研究抗抑鬱治療對卒中後抑鬱患者的臨牀療效。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從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急性期6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治療,未給予抗抑鬱藥物。治療組30例即在常規治療上加用西酞普蘭20 mg, qd口服。在治療前,治療後2周、4周、8周分別用漢密頓抑鬱量表評分(HAMD)進行療效評定。 結果 治療組4W後HAMD均分爲(16.7±3.22)分,治療組8W後HAMD均分爲(11.7±2.21)分,症狀顯著改善,治療前後症狀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與同一時期對照組比較,抑鬱症狀改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PSD及時篩查、儘早藥物治療,能改善患者的預後。

抗抑鬱治療對卒中後抑鬱患者的療效分析

[關鍵詞] 腦卒中;西酞普蘭;抑鬱症

腦卒中後抑鬱(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有資料顯示其發病率在29.3%~33.3%左右[1-2],嚴重影響患者功能恢復,降低其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致殘率,所以對腦卒中後出現抑鬱患者的干預意義重大,該研究對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該院接受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後抑鬱的患者,採用漢密爾頓抑鬱量表評定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60例於該院神經內科住院並診斷爲腦卒中急性期的患者。該組女32例,男28例,出血性腦卒中27例,缺血性腦卒中33例。腦卒中診斷:本組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標準,並被MR及顱腦CT證實。PSD診斷標準:按照ICD-10 F06.32器質性抑鬱障礙診斷標準,於病情穩定之後的2周實施診斷。所有入選患者均按HAMD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62.3±7.9)歲,病程(15.8±1.5)d,腦梗死25例,腦出血5例;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63.1±7.2)歲,病程(16.1±1.3)d,腦梗死24例,腦出血6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病情穩定2周後,年齡在40歲以上;意識清楚;大腦半球的病變(梗死或出血);語言障礙不明顯;發現顱腦CT有陽性者。排除標準:伴有明顯失語、失用不能配合檢查者;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檢查者;腦卒中病情嚴重,或者伴有意識障礙無法配合者;有精神障礙家族史或個人陽性者;合併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不能配合檢查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治療,不給予抗抑鬱藥物。治療組30例即在常規治療上加用西酞普蘭(商品名:西普妙,產品批號:2417765)20mg qd口服。在治療前、治療後2周、4周、8周分別用漢密頓抑鬱量表評分(HAMD)進行療效評定。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對患者進行直接詢問,並將調查表填寫好,調查表包括個人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20項),使用HAMD17項版本評定入組患者。

1.3 統計方法

對照研究對照組和治療組病例,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採用χ2檢驗, 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在實施抗抑鬱治療之前,把6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兩組治療前的HAMD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抑鬱症狀明顯,治療組4周後HAMD均分爲(16.7±3.22)分,治療組8周後HAMD均分爲(11.7±2.21)分,症狀顯著改善,治療前後症狀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在病程中HAMD的變化(x±s,分)

注: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1。

三、討論

PSD指的`是腦卒中後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出現,並且症狀持續>2周,主要表現爲興趣減退、情緒煩躁、低落、厭世、悲觀、主動性缺乏和全身疲勞等症狀。PSD早在20世紀40年代國外就有學者報道,當時僅僅認爲是一種神經功能缺失後的心理反應,隨着卒中發病率的增高,對PSD的研究認識有所更新:卒中後抑鬱和卒中直接相關,腦卒中不只會使軀體出現殘疾,而且也可伴隨心理障礙,其發病率亦有增高趨勢,是影響患者功能恢復和腦卒中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僅延長腦卒中康復時間,同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PSD病因和發病機制仍不非常清楚,當下有一種原發性內源性機制學說:即該理論是基於神經遞質的改變和神經解剖部位,考慮PSD和腦卒中部位相關,PSD常見於額葉、下丘腦、左側基底節核區和顳葉病變,其中額葉病變最爲多見,並且左右兩側額葉病變的臨牀症狀不一致,Gabriel等研究表現,卒中後情感異常與額葉-豆狀核-腦橋通路受損相關,還與腦卒中後引起脫髓鞘改變,加速了大腦功能的退化有關,但是也有報道認爲,抑鬱和左右半球病變並不相干。該學說還考慮PSD與神經遞質的改變相關,Hama等認爲腦卒中後腦內某些特定部位遭破壞,引起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等遞質功能低下和PSD相關;還有一種學說是反應性機制學說,是指肢體功能障礙、腦卒中後言語等導致的反應性抑鬱,側重於社會心理因素。卒中後軀體功能喪失,家庭或社會地位的改變,使得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調,導致抑鬱的發生或使其程度加重。綜上所述,筆者認爲:關於腦卒中後抑鬱的機制的認識正是符合當前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它是由生物體本身疾病及心理和社會因素一起作用的結果。

該研究使用的抗抑鬱藥物是西酞普蘭,它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臨牀抑鬱症狀,同時它是一種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具有高度的選擇性, 不像經典的三環抗抑鬱藥物有比較強的抗膽鹼副作用,臨牀觀察西酞普蘭的噁心、胃腸道反應更少,本研究治療前兩組的抑鬱症狀明顯,抗抑鬱治療4周後HAMD均分爲(16.7±3.22)分,治療8周後HAMD均分爲(11.7±2.21),症狀顯著改善,治療前後症狀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與同一時期對照組比較,抑鬱症狀改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本研究與黎宏雯等[6]研究一致,即認爲西肽普蘭可改善卒中後抑鬱的HAMD評分,並能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顯著改善患者的卒中預後。王姍姍等[7]透過研究大鼠PSD模型後發現西酞普蘭可透過調節下丘腦TNF-α水平治療PSD,使得西酞普蘭治療組的PSD大鼠的水平活動、直立探索和糖水喜好明顯高於未治療組,即認爲西酞普蘭可以透過免疫調節機制治療腦卒中後抑鬱狀態。李學等[8]使用同屬於SSRI類藥物帕羅西汀治療卒中後抑鬱患者,治療組的抑鬱減輕程度、神經功能缺損恢復程度、ADL能力方面的改善幅度和對照組相比較優,可以證明其干預卒中後抑鬱患者的早期藥物的作用顯著,有重大的意義。

總之隨着對腦卒中後抑鬱的深入研究,發現腦卒中後抑鬱的發病率較高,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腦卒中後患者的心理調節能力降低,抑鬱情緒更加對患者的肢體恢復產生消極影響,最終影響患者回歸社會的能力,所以應對腦卒中患者進行PSD及時篩查、儘早干預,全面改善患者的預後。

當然本研究有它本身的侷限性。首先,入選的患者並沒有包括所有急性卒中患者:如患者合併嚴重的心肺疾病嚴或癌症等被排除在外,同時有言語理解障礙的患者合併有抑鬱症也被排除在外。因此,該研究結果可能並不適用於所有患者的卒中患者;其次,本研究樣本量少,因此,需要更大樣本的研究,有待於以後進一步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石麗娜,朱慶麗,榮根滿,等.腦卒中後抑鬱的發病率與臨牀特點[J].中外醫學研究,2012(13):103.

[2] Sui-cheung M,Ben HB,Roger MK,et al.A pilot controlled trial of a combination of dense cranial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nd body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J]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4):255.

[3] Isabelle L,Golo KB,Matthias E,et -stroke depression: mechanisms, translation and therapy[J].J Cell Mol Med,2012,16(9): 1961-1969.

[4] Gabriel RC,Aurel PW,Elena CS,et -stroke depression and the aging brain[J].J Mol Psychiatry,2013,1(1):14.

[5] Hama S, Yamashita H, Shigenobu M, et al. Post-stoke affective or apathetic depression and lesion location: left frontal lobe and bilateral basal ganglia[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7,257(3): 149-152.

[6] 黎宏雯,沈福玉,吳麗玲,等.卒中後抑鬱的早期預測及臨牀對策[J].山西醫藥雜誌,2014,43(14):1618-1620.

[7] 王姍姍,姜磊.西酞普蘭透過免疫調節機制治療腦卒中後抑鬱狀態[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2013,15(2):200-202.

[8] 李學,張俊紅.帕羅西汀對腦卒中後抑鬱的干預作用[J].山東醫藥,2013,53(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