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佛教對杜甫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探析

學問君 人氣:1.43W

論文關鍵詞:佛教  杜甫  儒家思想  詩歌評論
  論文摘要:進入唐代以後,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榮,天台、三論、華嚴、禪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國化方面,都已經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並深深地契人中國文化之中,對唐代文人及唐代文學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杜甫,雖歷代皆標其爲儒家理想人格和正統詩教的代表,但也難免受到影響。文章從杜甫的身事、作品中探討了這一問題,對深入理解這位偉大詩人及其作品是有積極意義的。
    佛教傳人我國以來,不斷地適應當時的風俗習慣,並與主流傳統文化相融合,在自身的不斷調整中,得以在中土紮根、流傳和發展。進人唐代以後,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榮,天台、三論、華嚴、禪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國化方面,都已經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禪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地契人中國文化之中,對唐代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佛教對唐代文學的影響,主要是透過影響文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等反映到作品中,尤以王絡、王維兄弟爲典型代表,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也都是堅定的崇佛者,柳、劉以儒學佛,以佛解儒.同樣,杜甫雖被歷代評家標榜爲儒家理想人格楷模和正統詩教的代表,但在唐代這樣一個思想開放的大融合的背景下,筆者認爲,杜甫的意識並未能跳脫佛教的影響,在其傳世詩歌中痕跡多少可尋。釐清這一影響的脈絡,瞭解佛教思想對於杜甫及其創作的影響,對於深入理解這位偉大詩人及其作品是有積極意義的。
    杜甫出身士族,祖輩的榮耀和言傳身教,使其有着極大的政治抱負和政治熱情。他在早年時就抱定“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理想,汲汲求政。而後,國家動亂變化、個人仕途失意、西南漂泊十年等,使其心態、思想及作品的題材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沉鬱地關注世情、心繫天下的同時,佛教思想給了他一定的心靈休憩空間。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以互補、融合的形態呈現在他的身上,也反映在他心靈暢快激揚時所創作的不朽詩篇裏。
  1杜氏佛緣尋蹤
    杜甫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教育、薰陶,但也不乏佛教影響相伴。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曾與數名僧人交往,並留下了相關詩作。杜甫的姑母也是一位信仰篤誠的佛教徒。在杜甫爲其所作的墓誌(《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誌》)中載:
    愛自十載已還,致契一乘之理,絕葷血於禪味,混出處於度門。喻筏之文字不遺,開卷而音義曹達.毋儀用亨,家相連行矣。
    杜甫是由姑母一手帶大,撫養成人的,而姑母信佛,並且令全家上下奉行.他從小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佛教信仰濃郁的家庭裏,並被要求遵行。
    除家人影響外,遊宿佛寺、與僧人交往也是接觸途徑之一。唐人喜遊歷,寺院常成爲文人的遊歷點、住宿點。在這一往一住之間,必然會和僧侶有所接觸、交往。與杜甫交往過的僧人有:巳上人、贊上人(贊公)、上人、文公、高僧蘭若、真諦寺禪師、間丘等。杜甫與佛教人物的交往,在長安時期和秦州時期較爲頻繁。
    其中,杜甫與贊上人較爲投契,過從甚密。贊公是一位高僧,曾爲京中大雲寺主。在杜甫留下的爲數不多的與僧侶交往相關詩作中,給贊公的就有九首,數量最多。如《大雲寺贊公房四首》之一: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時。洞門盡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開復閉,撞鐘齋及茲。醛溯長髮性,飲食過扶衰。把嘴有多日,開懷無愧詞。黃鵡度結構,縈鴿下采思。愚意會所適,花邊行自遲。湯沐起我病,徽笑索題詩.
    這首詩是杜甫初過大雲寺時所作,記其勝概。寺院深幽,地清氣和,聽着悠遠渾厚的古鐘聲聲,使人身心沉靜其中。扉開復閉,正值齋時,與僧友切磋探討,談佛論經,如食醒酮然,開懷不已。黃耐紫鴿,深院春禽。《杜臉》:意適行遲,詩興動矣.微笑索題,知己會心也。[3J足見其友情深厚.

佛教對杜甫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探析

    如果說杜甫早期近佛、談佛爲順勢所趨,並未顯見深刻影響,那麼,漂泊西南時期則是他對佛教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感悟,甚至產生依賴、棲身想法變化的重要時期。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時期,正值淨衆宗和保唐宗在四川積極弘法。據K歷代法寶記》載,寶應元年(762年)無相門下發生了持續三、四年之久的繼法之爭,而與杜甫有密切來往的嚴武、高適等也曾深深介人此事。此外,與杜甫關係密切的友人岑參、韋有夏、狄博濟、李布等,也與淨衆、保唐二宗弘法及法爭有關.這些深人佛事的友人,對杜甫不可能沒有影響。而人蜀後的杜甫,身歷數年輾轉流離、貧病交加,身體日漸衰弱,家庭生計艱窘。再強的愛國心、政治熱情,也難免減弱、失落。“紋綺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的現實,讓其深刻感受到了儒家理想的難以實現,感受到了“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悲涼。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巨大沖突,使杜甫產生了不滿,提出了懷疑,甚至寫出了“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腸俱塵埃”的憤怒詩句。對現實的失望讓其對佛教思想趨於關注,感到“漠漠世界黑,驅驅爭奪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想要更加靠近佛法的光明,沽染其溫暖,引導達到至上真理。
    雖然,杜甫在內心苦悶、矛盾的衝突鬥爭中最終找到的,仍是秉持儒家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觀念,但是在這一回歸過程中,有了對佛教思想的交流和認同。佛家的慈悲、勸善,對弱者的同情,與儒家的“仁”產生了某種契合,使得他能夠在精神層面上完成儒釋融合,使之作品更顯博大胸懷。
  2作品品讀評佛味
    杜詩中與佛教相關的作品,相當部分是與佛教建築和藝術有關,也有與僧人交往詩作,晚年作品纔多表現出對佛教思想明顯的興趣和認同。
    杜詩最早表現佛教內容的,是其青年時遊東都洛陽時所作的的《游龍門奉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