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略談網絡技術研究管理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05W

[摘要]

略談網絡技術研究管理研究論文

基於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研究與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筆者自2002年9月起開展網絡教學實驗,並與2004年5月,代表江西省參加了“英特爾未來教育”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瞭解到國內外關於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新理念與做法,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網絡教學實踐中。本文正是筆者多年實踐的一次積累,它對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特徵、優勢及實施策略等多方面都進行了較爲系統的闡述,對整合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做法及誤區進行了分析和應對。

[關鍵詞]網絡技術研究性學習整合

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的學生掌握必須的網絡技能,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社會的進步要求我們的教育立足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研究型、創新型人才。基於時代與社會的要求,我們創造性地將“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作爲一個整體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既總結出不少新路子、好點子,同時也存在着一些誤區。撰寫此文,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談談自己在實踐“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整合”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意在拋磚引玉,與同行商榷。

一、整合的特徵與作用

1、整合的切入點

以數學爲主體的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生活中選擇數學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具有內容開放、過程自主的特點。爲了達成最終的研究目標,需要學生相對獨立地、儘可能多地,選擇不同的途徑,利用不同的方式,獲取與數學主題相關的資訊。而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以及資源獲取的便捷性能夠滿足數學研究性學習活動對資訊的強烈需求,這是兩者整合的直接切入點。

2、作用的相互性

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網絡能提供數學研究所需的大量資源,還能幫助學生建立小組協作,支援教師實現個別化異步指導,爲學習交流拓展出空間與時間,讓學生的主體性在網絡環境下得以實現。另一方面研究性學習活動對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很有幫助,因爲研究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應用技術,提高技術的過程。此外,研究活動還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的上網。讓學生認識到,網絡中除了刺激好玩的遊戲之外,還有許多精彩的學習資訊;除了和一些不知名的網友“瞎聊”之外,還能與自己的老師、夥伴甚至專家建立直接、快速的聯繫,進行有價值的對話。有了研究的目標導向和任務驅動,將有助於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網絡應用意識。

3、特點的多元性

首先,資源獲取網絡化。網上資源成爲數學研究活動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特網上關於數學以及各學科的教學資源都能爲研究性學習提供材料。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確定研究主題後,可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必要的資訊導航,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找、獲取資源。

其次,知識探究網絡化。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網絡技術成爲學生學習數學強有力的工具。在研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利用基於網絡的搜尋引擎、相關的計算機軟件工具,如Excel,幾何畫板蒐集、處理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學習主題,自主獲取解決問題的知識與體驗。

第三,評價交流網絡化。基於網絡的教學支撐平臺,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學習的平臺,爲數學研究提供了交流、協作和管理的工具。藉助這些平臺,實現了師生之間平等、積極地互動。教師可以利用網上鄰居、網絡論壇等手段,進一步擴大交流的範圍,讓家長、專家都能參與進來,實現廣域地、有意義的交流。

最後,成果共享網絡化。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佈在網上,與他人分享並且接受更多人的評價和建議。找到自己在探究過程中對數學問題理解上的亮點和缺陷,並及時地加以修改和補充,向實現預設目標做進一步的努力。

二、整合的過程與策略

1、策劃主題

教師圍繞學習目標,依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網絡技能精心設計,擬定出新穎生動的研究主題,提出具有開放性和穿透力的基本問題。並對的主題的網絡資訊量進行活動前的試測與評估。在策劃主題時,可以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考量:

(1)它是否密切聯繫了生活,能否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2)它是否可以透過技術整合來優化教學內容?

(3)它是否具有利用數學進行研究的價值?

2、佈置任務

教師將此次活動的設想、組織方式,注意事項等方面對學生做比較詳盡地講述、示範。因爲小學生缺乏從事這樣的數學研究活動的實踐經驗,教師應事先把必要的要求說清楚,爲學生設計出學習支架,避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走彎路,走死路,從而造成時間的浪費、效果的折扣、信心的缺失。

3、實施計劃

在預設的學習週期中,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數學知識,並透過網絡技術在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具體過程如下:

(1)蒐集整理資源。學生藉助課本、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透過閱讀、調查、訪問等多種途徑,尋找與課題相關的學習資源,並透過電子檔案的形式進行分類、整理、儲存。

(2)感悟創新知識。學生根據本組收集的資訊,提出研究的子方向,並以此爲主線,自己提出數學問題,並透過組內成員的合作商討,羣策羣力,透過學習羣體的“協商”最終達成共識,解決問題,反思活動的基本問題,提出個性化的觀點。

(3)製作整合作品。學生將研究學習的過程和感悟透過電子文稿(Word)、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者網頁(Web)的形式進行製作、整合,最終形成本組的研究報告,爲全班交流做準備。

4、評價作品

對學習小組的電子作品進行集體性評價。在關注作品同時更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在評價時,應充分發揮網絡優勢,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也願意參與進來。

三、整合的誤區及對策

1、重視單一的學科目標,不願正視多學科的融合。

根據科學領域的不同側重,我們的教育一直都是以不同學科爲單位,大家各自爲陣,互不干擾。教師在策劃與實施研究性學習任務時,一般都是從本學科目標出發,面對其它學科的自然加入,不願正視,甚至是擯棄,不敢躍“雷池”半步。但這種單一的“學科觀”是與研究性學習的特徵向背的,也不符合網絡資訊的呈現方式。在學生進行以數學問題爲主體的探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其它學科的協同作用,相互融合。如在對“年、月、日”的研究中,自然會涉及到有關天體運動的自然知識;研究“體育中的數學”時,必須瞭解一些相關的運動規則……

作爲教師,必須轉變傳統觀念,樹立學科整合的意識,正視並善於利用學科融合帶來的積極因素,在抓住數學學科研究目標的同時,不要過分地限制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在網絡的世界中“自由”馳騁,在豐富的、多樣的的知識碰撞中,擦出思維的“火花”,相信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才更充實,更精彩。

2、強調探究的獨立性,缺乏適當的支援引導。

一次慘痛的教訓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同樣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在這次以“零花錢的調查與分析”爲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在簡單地下達任務後,我更願意相信學生的自覺性與能力。但事與願違,結果是10個學習小組只有3組最終完成了他們研究報告,並且反饋質量不理想。

反思本次活動,我認識到:教師在策劃一個數學研究主題時,必須要有系統的策劃意識,要制定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活動方案,在這個“計劃包”中,至少包括詳細的活動實施計劃、足夠的資料數據貯備、合理的設備管理明細以及對學生“學情”的前測數據分析等。實踐表明,準備工作越紮實,活動開展越順利。

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隨時跟蹤活動的進展,及時瞭解活動開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包括問題啓發、信心鼓勵、技術協助等多方面的指導。

還要注意提醒學生及時、真實地記錄活動體驗和收穫,爲以後的評價提供依據。可利用字處理軟件(如:WPS、Word等)撰寫日誌;用PowerPoint等應用軟件製作多媒體演示作品。鼓勵學生上網提交活動日誌,以便得到充分地討論和及時地諮詢。

網絡爲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研究性學習爲我們的教學展開了全新的空間。面對機遇與挑戰,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用好網絡,讓網絡技術爲我們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服務。就讓我們在這條充滿着挑戰與創造的整合之路上共同努力,讓網絡成爲學生學習的“翅膀”,幫助學生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