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解釋學視域下論語英譯本對比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W

《論語》英譯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理雅各、辜鴻銘的譯本是那一時期中西方《論語》英譯最高成就的代表。本文試圖運用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的相關理論來分析兩英譯本的翻譯特色並對其兩者呈現不同特色的原因進行探討,以求對古籍英譯提供一點借鑑。

淺談解釋學視域下論語英譯本對比研究論文

一、解釋學在《論語》英譯中的運用

解釋學理論與翻譯研究有着密切關係。一大批學者將解釋學原理自覺地運用到翻譯理論。斯坦納在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通天塔之後》中認爲闡釋就是翻譯。古籍英譯其實是一個在理解原著基礎上再創造的過程,這裏的理解包含着闡釋。古籍英譯需要正確理解原本並以合適的語言表述出來,而這種理解不僅是對其字面意義上的理解,更是在尊重原著思想基礎上對其本意的正確理解。創造則要求譯者具有很好的駕馭原文語與目的語的能力,創造出既忠於原文思想,又體現譯者高超譯文水平的作品。而譯文作品最終又是服務於目的讀者的。這樣文字、譯者、讀者構成了翻譯中的三個重要環節。

二、理雅各與辜鴻銘《論語》英譯本例句分析

託利曾說:“翻譯是一種不可避免地涉及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傳統的活動。”此外,翻譯還涉及到對文字的理解。翻譯的本質是跨語際詮釋。下面對兩者語言、文字的理解、讀者意識、翻譯策略幾個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

(一)語言

《論語》行文風格凝練簡約,兩位學者都採取了凝練簡約的英譯方式。如《論語·顏淵》中,對於“克己復禮爲仁”的翻譯,Legge 僅用了 11 個詞進行翻譯“To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is perfect virtue.”而辜鴻銘更是精簡到了 8 個詞“Look not a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二)文字的理解

“文字的'理解”是《論語》英譯最本質、最核心的問題,因爲不同譯本出現異譯,最終取決於對文字的理解,而這最集中地體現在語義的選擇上。比如,對《論語》中核心詞語“孝”、“禮”“、道”的翻譯。

三、理雅各與辜鴻銘英譯本差異的原因

理雅各與辜鴻銘英譯本差異的原因,解釋學以爲出於“理解的歷史性”。伽達默爾強調,譯者的翻譯離不開其獨特的“前理解”視域,其視域都要受到文化差異、學術背景、生活經歷等方面影響。而理解的過程就是視域融合的過程。兩譯本差異原因可以從譯者的學術背景、漢學功底、雙語能力、翻譯目的、讀者意識、歷史上的各種註疏幾個方面探討。

由上述可見,伽達默爾解釋學的“前理解”理論爲在古籍英譯中協調原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平衡提供了有價值的指導。《論語》英譯者既要了解中國哲學,又應精通語言,否則英譯時會造成意義的流失。英譯中,只有兼顧面向歷史與面向當下相結合,實現文字、作者、譯者、讀者四者相統一,才能較好地展現原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