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藝術教育對塑造健康和諧人格的作用

學問君 人氣:1.68W

 摘要 :21世紀對人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素質教育”,在普通高校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既符合教改精神,也切合年輕人的情感特點。文章從美術教育實踐,以及對普通高校美術教育現狀的調查瞭解,提出透過藝術欣賞過程中藝術作品的帶領與宣泄作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和諧人格的形成;透過藝術表現過程中自由表達的作用,能讓學生體驗快樂、培養自信,塑造健康和諧的人格。

談藝術教育對塑造健康和諧人格的作用

關鍵詞 :藝術教育素質教育健康和諧人格

我國提倡美育的先驅首推蔡元培先生,他早在1917年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歷任教育總長、北大校長時,大力倡導美育,其影響之大,可說是美育史上的盛事。

原國家教委何東昌同志在1986年也提出“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我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方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的任務不應看作是培養幾名藝術家,或者創作幾件藝術作品,而是要造就新的一代有敏銳的認識美、感受美、鑑賞美、表現美的綜合能力,並能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事物和建造美好世界。

在普通高校開展藝術教育,目的不在於培養設計師、畫家或者音樂家,更重要的是要擔負起培養“和諧健康的人”(藝術工作者)這一重要任務。美術課程是對美育具有實施意義與實踐效果的重要藝術課程之一,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課程中,開設美術課(公共藝術選修課),對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美術教育,是符合教改精神的,也符合年輕人的情感特點。

一、透過藝術的帶領與宣泄作用,促進健康和諧人格的形成

我們只要隨手翻開報紙,就能看到一則則關於學生情緒失控、行爲變態的報道:清華大學一學生危害動物,廣州一些高校一年中有多名大學生、研究生自殺……這些類似的報道不斷給我們敲響警鐘:在高校中,孤獨、抑鬱、狂暴、易怒、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正困擾着“天之驕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於精神世界的貧乏、單調造成了心理的變態扭曲,各方面的壓力與脆弱心靈的矛盾而導致內向——孤僻——冷漠——封閉,使有的學生缺乏熱情與激情,從而不能產生對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嚮往的動力。

美術教育的開展,比較簡單易行,簡單到一張紙一支筆或者僅僅是看看展覽、看看畫冊等,都可以實施美術教育的功能。下面從美術欣賞和美術表現這兩種藝術活動探討美術教育的作用。

首先,美術作品對欣賞者具有“情感帶領作用”。欣賞一件美術作品,其形式美感對欣賞者有非常直接的情緒感染作用。美術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傳遞出情感的因素,譬如那些色彩燦爛鮮明、對比強烈的畫面,能使欣賞者情緒沸騰、精神振奮;色彩輕快、淡雅的冷色調畫面,能使人輕鬆愉悅,有瀟灑飄逸之感。反之,一幅枝葉錯落彎曲、小鳥孤獨高傲的八大山人的“水墨荷花小鳥”會讓你心境深沉、愁腸鬱積。那些生動、優美的畫面線條節奏韻律或繪畫形象,能夠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畫面帶給學生“知音”般的感受,情感情緒自然被藝術作品所帶領,從而改善與調整人的情緒,消除和緩解外界社會及內在心理因素對人造成的緊張狀態,獲得一種輕鬆、愉悅的心境。此外,美術作品對欣賞者具有思想感情因素的帶領作用。衆所周知,我們讀文學作品,會被作者的觀點、主題思想所感染,而且有時候這種影響還非常根深蒂固。同樣,美術作品的“思想、情感帶領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許多美術作品,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是“比較政治的題材”,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它是如何去表達人與人之間樸素真實的感情、如何鼓舞人們的鬥志、如何激起無限的愛國情懷的?那些美術作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而且是積極向上的意義。且看當今的學校,一些日本漫畫充斥着學生們的生活,不僅僅那些日本卡通漫畫特有的“美的形式”成爲學生某種審美的追求,更嚴重的是畫面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價值趨向等直接影響了學生。這些漫畫裏的許多消極的、對抗的、早熟的、帶有不良价值趨向的影響已經引起了國內有關教育專家的重視。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急切地重視美術作品的這種“思想、情感的帶領作用”,充分、及時地給我們的被教育者更多具有積極、健康思想與人格導向的美術作品,能對學生的思想、情緒產生明顯的影響與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