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疾病>

恐懼塑造的人格

學問君 人氣:4.18K

生活中的恐懼往往會塑造出不同的人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分析一下恐懼塑造的人格吧!

恐懼塑造的人格

心理學家及心理分析專家弗里茲·李曼(1902-1979),以地球的行星運轉原理——自轉、公轉、向心力和離心力爲模式,分類出四種人格: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由四種人格而深入四種恐懼的原型: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做自己、害怕改變以及害怕既定的規律。作者對滋生恐懼的四種人格診斷得妙處橫生,熟諳四種人格的感情世界、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深入患者自幼成長的環境因素,輔以案例,剖析他們的侵略性、成因、行爲模式等。介紹這四種人格的《直面內心的恐懼》一書“是爲每一個人而寫的,目的在於幫助大家多瞭解自己與他人,有助於探索自身恐懼的來源,撫慰我們受傷的身心,並在四種恐懼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點。”

分裂人格

分裂人格者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失去自我,避免與人來往,或不能與人達成真正的親密關係。“分裂人格者只屬於自己,並且只信任自己,不管是真實的或純屬臆測的侵擾與干涉、外來者意欲跨越他孤立的藩籬,他都高度敏感,據此保住自己的憑依。這樣的行爲舉止當然很難與人互相信賴,遑論發展親密關係。義務責任之於他形同束縛,要付出的太多,特別是與伴侶之間,伴侶需要他只會使他不耐煩。對責任和義務的畏懼頃刻間膨脹,當這種畏懼變得無窮大的剎那,他甚至會在教堂裏或法院結婚公證處轉身逃跑。”難培養愛人的能力,容易不加修飾地憤怒,語言或者行爲甚至會具有不近人情的攻擊性,“他的怒火只是宣泄內心的分崩離析,不受牽制,事後也不會有任何不好意思。

沒有安全感的分裂人格者無法想象自己的行爲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不把別人的感受放在心上。”性虐待、尖酸刻薄、極度冷漠、不可親近、玩世不恭、翻臉比翻書還快,拒人於千里之外,等等攻擊與阻抗行爲,都是分裂人格者在怒氣爆發時候的反應,更嚴重的是,他們一意孤行,認爲自己的行爲合情合理,並無不妥。李曼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追溯到個體嬰幼兒時期的環境因素,嬰幼兒時期不被照顧,不被關愛,或者過多刺激,缺乏安全感,都容易造成以後的人格分裂:費盡心思地獨立生活,竭盡可能地自給自足,若即若離、矜持、遙不可及,甚至冷漠,好猜疑,喜歡“自轉”,不能興沖沖地“公轉”。

憂鬱人格

和表面狷狂與玩世不恭的分裂人格相反,憂鬱人格者不怕把自己交出去,但卻害怕做自己。愛情、渴望愛、渴望被愛,是憂鬱人格最重要的人生課題,百般依賴他人,害怕做自己,害怕被孤立、分離、被拋棄、不被保護和寂寞。憂鬱人格的人始終在尋求安全和保護,沒辦法擺脫分離和損失所引起的恐懼,甚至會:“把別人都理想化,尤其是他喜歡和信任的人,不認爲這些人有害,包容他們的缺點,即使有疑處也不疑……他們不太能認識到人性的陰暗面……他的信任滴水不漏,他的愛沒有條件,必須把所有的懷疑和批評嚥下去,別人根本不察覺……像鴕鳥一樣,他把頭埋藏於生命深淵的沙子裏,虔誠地相信對方是個大好人。

”憂鬱人格的人容易象愛自己一樣愛對方,因爲他們不想孤獨,甚至會將感情畸形地開到岔路上去:“我愛你,這與你無關”,或者,“假如你不愛我了,那我也不想活了” ,愛情被過度的關心和照顧包裝着,“藏在背後的卻是從害怕被遺棄衍生出來的權利慾”,因此,憂鬱人格的侵略性,可說是一種溫柔的陷阱,如果連溫柔的侵略都無效的話,憂鬱人格者就會將矛頭對準自己,懲罰自己傷害自己。幼年時期,母親極度的寵愛或冷酷的拒絕,都會在孩子心裏種下憂鬱的種子,使他們的人生觀中毒,不敢說“不”,陷入爲人着想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不敢提要求,不抱希望,懶散被動,沒有期待,容易相信宿命,無法快樂地“自轉”。

強迫人格

強迫人格者追求向心力,害怕改變,非常執着,不能放手,難於出離。明明知道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他們還是強烈地渴望永恆和安全感。“他們依賴熟悉的東西,希望生活中各個方面都應該象鐵鑄的,變成永遠有效的原則和無可爭議的規矩。他們害怕新鮮的事物和新奇的經驗,風險、改變和消逝是他們最大的恐懼。”他們對自我的控制非常嚴格、十分謹慎、善於自我保護、有強大的權利慾、成就欲、責任感、容易形成強勢者與強硬派、容易有潔癖、會刻意去維護秩序等等,“對安全感的需求排山倒海般強烈,是強迫人格者的`根本問題”。於是,“每一種習慣、教條以及狂熱主義,背後都潛藏着害怕變革,害怕消失”,強迫人格者最不能忍受的是別人奪走他的權利,擊垮他的意志,不聽命於他。“除非經他本人同意,否則拒絕讓某些事情發生”。

他們的態度除了強硬,也許是猶豫不決的,他們善於自我壓抑和剋制,習慣於用理智和冷靜保護自己,程度深則會變成無可救藥的僵化,甚至形成陰森恐怖的性格。強迫人格者在情感關係中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冷靜與清醒:“在付出感情時十分鏗吝,不輕易流露感情,也不太願意體諒伴侶”。強迫人格者喜歡伴侶按照自己捏造的模型來生活,對方不肯的話,關係就無法維持。“遇到緊急關頭或需要溝通討論的時候,強迫人格者往往很不理智;即使他知道自己站不住腳,卻還是不肯讓步”。

因爲太善於強行剋制,強迫人格者容易對性有強烈的羞恥感和罪惡感。他們的侵略性常常表現爲狡猾的憤怒,詭計多端又懦弱,他們處理進退維谷窘境的另一種方式是:“把憤怒合理化,不僅允許自己暢所欲言,還賦予它價值”。也有比較溫和的“合理化”憤怒,那就是:吹毛求疵。權利慾也是他們憤怒的表現。行爲上常以死寂沉默或碎嘴子來釋放他們的強迫特徵,結果是:“心中的壓力日積月累,一旦崩潰,他的行爲會變得橫行無忌,火暴無比,想要摧毀一切”。追究起強迫人格的成因,弗里茲?李曼將之歸爲幼年時期受到權威式的苛刻教育,從小就熟知規矩,不斷地按照他人的意志去行事爲人,不知不覺有了完美主義的病,很難與人盡釋前嫌,很難寬恕他人。強迫有常態和病態的界限,弗里茲?李曼甚至對強迫人格者樂於從事的職業都廣有研究。

歇斯底里人格

歇斯底里人格者追求離心力,討厭傳統、束縛和既定的規律,隨時臣服於外在的引誘和內心的呼喊,責任、義務和前後一致是他們最大的恐懼。他們好奇心強烈,愛衝動,追求刺激、沒有原則,不理性,沒有計劃和明確的目標,喜歡冒險,通常是熱情洋溢的調情高手,任性、口不擇言、不想後果,不負責任,易怒,脆弱,喜歡“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喜歡倫理道德邏輯等等,若是山窮水盡找不到出路,就習慣於向外逃逸,無法理智地考慮自身的情況。歇斯底里人格者通常比較自戀,“愛情不過是一場遊戲,而他非贏不可……他對愛情的期望過於龐大”.

弗里茲·李曼發現歇斯底里者通常不願意長大,他們普遍在幼年的時候缺失好的榜樣,父母貌合神離問題重重,或是自小就太依賴父母,習慣被寵愛,不能良好地認知自己與外在世界,部分歇斯底里者自小對父母有深層的仇恨心理。他們的行爲模式通常是:否認過錯、陰晴不定,是天生的演員和冒險家。“與強迫人格不同,歇斯底里的人的侵略性靈活、隨性,顯得並不十分在意,常常不假思索就出手,因此時間不會太長久,也不會過於耿耿於懷。”先下手爲強,是歇斯底里者的防禦工程,他們喜歡爲虛榮心而戰,愛耍種種手段。

該書暢銷了半個世紀,再版35次,楊夢茹的翻譯充滿了文學性,氣脈貫通,生動異常,開卷讀來,朗朗上口,結束語更顯見地:“這四種恐懼的基本形態,亦即四種基本動力或挑戰,適用於每一個人……我們可以根據這四種類型調整自己……今日有越來越多的夫妻或情侶稍感失望就拆夥,其實應該好好利用失望的時機多瞭解對方,自己也繼續成長成熟。”從人格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去看,這話已經在呼籲大家觀照自己的人格,健全或是調校自己的人格,直面內心的恐懼,修正過往的錯誤行爲;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去看,無疑提供了和諧的人際關係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寬容與自我塑造。

TAGS:恐懼 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