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投資者行爲理論及其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啓示

學問君 人氣:2.48W

論文摘要:證券市場投資者行爲理論是古典均衡市場理論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證券市場中的運用。該理論強調投資者在“經濟人”條件下的投資動機,旨在說明證券市場必須是在以完善的市場制度爲依託、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經濟當事人具有貝葉斯理性並能無障礙獲得市場資訊條件下,投資者才具有理性的套利行爲。依據投資者行爲理論,我國證券市場要在完善市場制度的基礎上,構建均衡市場的宏觀環境與微觀基礎,培育理性投資者。

投資者行爲理論及其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啓示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投資者行爲;理性投資;均衡市場

一、投資者行爲理論形成與發展

自從經濟學誕生以來,“經濟人”思想一直統治經濟學界。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市場機制如同“無形之手”支配着“經濟人”行爲,市場價格能夠隨着供給與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社會經濟始終處於均衡狀態。均衡理論自從亞當·斯密創立以來,經新古典經濟學派馬歇爾、瓦爾拉斯及貨幣學派的弗裏德曼,理性預期學派的盧卡斯等人的深人研究,日臻完善,成爲描述市場運作方式最全面、系統的理論。均衡理論涉及到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投資者行爲理論是均衡市場理論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證券市場中的運用。

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哈里·馬柯威茨(HarryMarkowitz)發表了題爲《資本選擇》的論文,運用收益、方差的分析方法,確立了風險資產組合的有效邊界,形成了最優資產組合的思想。該理論被認爲是運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資產管理模型。20世紀60年代,夏普(william 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與莫西(Janmossion)以資產組合模型爲基礎創立了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模型)。該理論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單個投資者理性選擇而形成的整體市場均衡,用證券市場線來描述證券價格的形成機制,即在均衡條件下證券的收益與風險成正比的關係。投資者透過分散投資化解非系統風險,市場風險則是單個證券對系統風險的敏感度(B值)。投資者依據所承擔的風險得到相應的風險溢價。投資收益的正態分佈和收益與風險的對稱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場的實質。CAPM模型把均衡分析、理性選擇運用到證券市場,把風險資產的預期收益看成是風險證券對市場風險的敏感度來決定的,把系統風險作爲風險概念運用到資本市場分析中,被稱之爲證券市場理論的革命。但由於CAPM模型建立在嚴格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後來的經濟學家對其有效性提出了質疑。羅斯(Ross1976)認爲,在平均分散的競爭性市場中,風險證券組合的收益與風險在實證中是不可能測定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羅斯創立了投資者套利定價理論(APT模型)。與CAPM相比,ATP放鬆了假設條件,認爲影響證券收益的不是一個因子,而是多個因子,證券的收益同影響收益的多個因子有關(因子模型)。投資人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尋找相同因子對相同股票產生不同影響的投資機會。因子模型表明承擔相同因素風險的證券應是有相同的收益,而當風險證券的價格處於非均衡狀態時,就產生了套利機會,套利活動將改變證券的收益,使證券市場達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