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析徐復觀美學思想中“第二自然”概念的理論源流及其當代意義

學問君 人氣:3.21W

[論文關鍵詞]徐復觀;第二自然;傳統;現代轉換

[論文摘要]現代新的重要人物徐復觀在對王國維“境界說”的品評中,曾創造性地提出了“第二自然”的美學概念。本文試圖對“第二自然”的提出作概要的理論溯源,並進一步探討這一概念的確立對實現中國傳統美學現代轉換的當代學術意義。

    徐復觀(1903-1982)作爲以治思想史見長的現代新儒家,其美學思想以中國思想史爲主線,取精用宏,頗具創見。“第二自然”是徐復觀在品評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時所提出的一個原創概念,它突破了王國維在傳統詩學中確立的以“境界說”爲核心的才子氣標準,秉承傳統美學注重人倫教化的衣鉢,用“境界”所標誌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到達點豐富和深化了“境界說”的內涵,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第二自然”的美學概念,爲傳統美學的現代性轉換敞開了一道門徑。要充分理解徐復觀提升“境界說”(簡稱“復觀之學”)的當代學術意義,必須結合“境界說”的學術發展理路去分析,沿着徐復觀探求傳統的現代轉換之路去理解,按照“復觀之學”的整體思想去把握。本文意旨就是在充分吸收“復觀之學”思想資源的基礎上,爲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尋找一條可能的路徑。

    一、境界、意象、意境:“第二自然”概念的源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開宗明義地說:“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徐復觀看來,王國維雖然“以他所提出的境界說,把批評的效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把“境界”概念理清楚。徐復觀依照《人間詞話》文字,對“境界說”作了考據與概念上的廓清。徐復觀認爲,“王氏的所謂‘境界’,是與‘境’不分,而‘境’又是與‘景’通用的。因爲從辭源學上講,“惟自唐代起,多數用法,境可以同於景,但境界並不同於景。在、文學、中用‘境界’一詞時,首先指的是由人格修養而來的精神所達到的層次。所以文學藝術中的境界,乃主客合一的產物。 “境界”是物與我的統一,要透過人格修養達到高層次的境界,藝術家對自然與人生須人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當然,王國維在部分篇章中也觸及到了境界的本意。譬如,他講:“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裏,王國維雖然講了三種境界,卻都已突破了詩論的範疇,已經是關照人生的美學話語了。因此,徐復觀體會到:“王氏此處所用的‘三種之境界’,與唐以來的傳統用法相合,指的是精神境界,但這既不可謂之‘景物’,也不可謂之‘喜怒哀樂’。王國維己經把“境界”提升到審美人生態度的層次。王國維“境界說”的這一概念的歧出纔是他提煉傳統美學思想的精華所在。

    繼王國維之後,朱光潛把超利害的審美人生態度與傳統美學中的“意象”概念結合起來,進一步發展了“境界說”。首先,他認爲美感世界純粹是超越現實利害而獨立的意象世界。“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爲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爲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可見,境界的形成有賴於意象的創造。其次,他認爲藝術活動都是心靈自由的創造活動,而創造的本質是超越現實而進人人生理想的境界,這是對王國維“三種境界說”的再闡釋。再次,境界是情景相生,是情感與意象的統一,是有情有性的生命主體進行意象創造的結果。

    朱光潛援引傳統詩學中的“意象”概念,沿着中西融通的理路豐富和發展了王國維的“境界說”,但並沒有跳出“境界說”。從本質上看,“境界說”仍然是傳統詩學的“意象”層次,只是在王國維、朱光潛那裏找到了現代美學學術的表述方式,但尚未達到傳統詩學中的“意境”層次。葉朗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指出:“意境說”並非由王國維首先提出,而且王氏之說,實際上相當於“意象”這個範疇;“意境說”早在唐朝就已提出,並且劉禹錫對“意境”這個範疇已經作了最明確最基本的規定,即“境生於象外”。葉朗認爲,“意境說”的美學本質就是表現作爲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和氣。但是,王國維、朱光潛都將“境界說”提升到審美人生態度的層次,爲由重審美經驗的“境界說”向重審美本體的“意境說”推進開闢了新的學思路向。

    與朱光潛合稱爲“美學雙峯”的宗白華把“意境”確立爲中國傳統的審美本體。有學者認爲,宗白華的美學貢獻集中表現在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兩大發現:一是發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美的兩大類型,即“錯彩鏤金”的美和“初發芙蓉”的美,而後者正是中國古典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之美;二是沿着中西貫通的理路重新發現了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時空意識,由此對中國藝術意境作了精湛絕倫的闡發。透過上述兩大發現,宗白華爲把握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直達本體的直觀路徑—審美意境。正如宗白華所言:“我們的詩和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不是像那代表希臘空間感覺的有輪廓的立體雕像,不是像那表現埃及空間感的墓中的直線雨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歐洲精神的倫勃朗的油畫中渺茫無際追尋無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節奏化的化了的中國人的宇宙感。宗白華所發現的中國藝術精神中的時空意識正是區分意象與意境概念的關鍵,意象是對象性的,意境則是本體性的,是中國人對宇宙的形而上的本質直觀。意境概念的.清晰確立,擴大了美學包容的能力,剩下的問題就成爲在意象本體中的審美主體是如何可能的了。

    二、“第二自然”:中國藝術精神的主體間性結構

[1]   

論析徐復觀美學思想中“第二自然”概念的理論源流及其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