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地區生態經濟模式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6.78K

摘要:本文針對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拉大,且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現象,提出了生態經濟對於各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並結合各地區生態經濟的特點,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地區生態經濟模式研究論文

關鍵詞: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1生態經濟的概念

生態經濟是指人們合理利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及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能力範圍內,不斷改變人們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實現物盡其用。並在挖掘過程中發現擴展出新的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合理的體制,促進社會文化和諧、生態健康平穩、環境美麗適宜。生態經濟的本質是將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建立在自然環境的可承受範圍內,實現自然、社會、經濟三者的良性循環,創建出複合型生態系統。該複合型生態系統能很大程度上統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自然與人類生態,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經濟的特點

2.1時間性

生態經濟的時間性指自然中的各種資源可以突破利用有限性,從而實現持續利用。人們所生活的社會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再生產,我們的後代也應該和我們一樣平等的享受自然資源,我們沒有權利更不應該犧牲後代的利益來爲我們自己獲取更多的資源。我們應該結合“財富轉移”政策,將屬於我們後代的財富保留下來,讓他們和我們擁有一樣的生活空間以及發展機會。

2.2空間性

生態經濟的空間性指自然資源的利用在空間上具有可持續利用性。個別地區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發展經濟時不能影響到其他地區需求的供給能力,生態經濟要求各地區自然利用互相支援,共同滿足各地區人們的需求。同時,對於農業資源的生態經濟發展要求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實現共同分享環境、共同建設發展。

2.3效率性

生態經濟的效率性指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新時期,隨着社會科技的持續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態經濟的堅持研究,提出了“低耗、高效”的新型資源利用方式。在先進科技的支援下,人們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單位產出時消耗最低的資源和付出最小的環境代價,進而使資源出產效率不斷提升,經濟支撐能力持續上升,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資源和環境前提。

3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大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在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地理位置以及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各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極爲不平衡,這導致了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大。近年來,我國的基尼係數在緩慢下降,但總的'數字還是偏大,而基尼係數展現了全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比重,基尼係數越大,居民收入差距越大。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的基尼係數爲0.465,按照國際上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提供的標準,基尼係數在0.2以下表示絕對平均;0.2到0.3之間表示比較平均;0.3到0.4表示較爲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過大,顯然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已大大超出了合理範圍。

4生態環境惡化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國家,但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生態環境惡化逐漸成爲人們最關注的問題,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的狀況表現爲局部改善、整體惡化。工業有害物質排放、資源過度開發利用、農業化肥及數種藥劑大量使用、生活廢棄物及垃圾的污染等是促使我國生態環境嚴重的失衡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掠奪式開發,使生態環境破壞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極大的影響了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爲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隨着工業及城市化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生態環境平衡也是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

5地區生態經濟的模式

5.1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模式

在我國比較偏僻的高原地區,經濟落後嚴重,這裏的居民爲了維持生活,盲目採取一些可以短時間內獲取高額回報的發展方式,導致這一帶的生態環境快速惡化,惡化的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裏的居民的經濟發展,無形中形成了“貧困———粗放型增長———環境惡化———貧困”的惡行經濟循環系統。而這些地區在全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這裏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也最爲突出,對於這裏的生態環境狀況,經過分析我覺得應該採取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模式,首先進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興修梯田,小流域治理等管理,逐漸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和生態建設力度,實現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同時,建立一定的自然保護區,對保護區內居民進行生態移民,快速恢復該地區的生態環境並在部分生態相對脆弱的地區鼓勵居民合理發展生態型畜牧業,既發展了經濟,也保護了該地區的環境。

5.2資源互補模式

大同、包頭、銀川等地區具有十分豐富的礦產能源,這些豐富的能源幫助這些地區的居民發展經濟,使他們經濟相對比較發達,但是這些地區以資源開採初級加工爲主的產業結構和粗放式的資源利用方式,一方面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工業污染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而這些地區所面臨的一大重要問題及水資源短缺,這要求這些地區必須採取資源互補模式,這有利於這些地區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在現有的資源型產業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條,把資源產業做大並擴大貿易,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能力。物盡其用,廢棄資源再利用也是該模式必須要求的,這樣可以發展循環經濟,極大的降低這些地區的環境污染。同時在這些地區引進高科技技術,以再生能源代替非再生能源也可維護生態經濟。

5.3優勢資源開發模式

我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資源,我們應該以市場爲導向,依靠現階段的高科技技術,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給予不同的市場分析,從其資源優勢出發引導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從而降低與一些發達城市的差距。如:西南地區工業污染較少,水、熱、光能等資源充沛,可以依靠先進的科技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生態農業,建立符合當地自然資源的生態農業產業體系;貴州具有文明世界的茶葉、烤煙、稻米、獼猴桃等天然資源,可以就這些產品結合先進的科技進行產品深度加工包裝,銷往世界各地,這可以極大程度的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大規模的生態種植也可保護當地的生態經濟。

參考文獻

[1]魯晉.寧夏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J].寧夏大學學報.人民社會科學版,2000.

[2]陳達雲,陳長德.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