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先秦諸子哲學:論析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

學問君 人氣:2.91W

論文關鍵詞:先秦哲學;中國哲學;思想基礎
  論文摘要:先秦哲學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本文從先秦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別:儒、墨、法、道等諸家的學說來闡明中國文化的源頭。

    一般來說,人們稱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哲學爲先秦哲學。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在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哲學思維從原始時代人們對精神和自然界關係問題的兩種自發的對立傾向,經過殷周奴隸社會的天命神權論和早期陰陽、五行觀念,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之學,在劇烈的社會變動中形成了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各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和哲學派別。它們之間互相辯難,百家爭鳴,成爲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第一個輝煌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明的開拓、創新時代。當時,禮崩樂壞,天下大亂,諸侯爭霸,列國交兵,憂國憂民的學者們有感於時局之不穩,紛紛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張。他們或周遊列國、獻計獻策,或退隱林下、聚徒講學,或獨善其身、著書立說。一時間,學派峯起,百家爭鳴。特別是儒、道、墨、法、陰陽等學派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主張。這是中國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飛躍,一批哲人迸發出的原創性精神智慧,在中國文化史、東亞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載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爲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疆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爲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  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爲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齡大道之要,去健羨,細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爲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爲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剪,採椽不刮。食土篡,吸土刑,析粱之食,黎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爲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疆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長弗  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樸法,則親親尊尊之  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磚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無爲,又曰無不爲,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爲本,以因循爲用。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J清。不爲物先,不爲物後,故能爲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爲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羣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簌。簌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翟天下,復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由於他們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盡不同,他們著書立說,雖然各有優缺,但是爲我們留下了寶貴且豐富的文化遺產。
      他們面對社會的大變革,諸侯爭霸,羣雄割據,戰爭頻仍,連年不絕。而社會變革的劇烈,也正因爲各諸侯國力爭霸主地位,以主宰中國,所以採取了種種政治和經濟的改革措施,富國強兵,勵精圖治,推動了社會的快速向前發展。與此同時,諸子百家之說應運而生,“九流”、“十家”異說紛呈,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因此,先秦這個大動盪的時期,成爲中國古代社會大變革時期,同時成爲雅斯貝斯稱之爲“軸心時代”的歷史分界線。“軸心時代”不僅是一種有說服力的新的史學觀念,而且這種理論爲所有歷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在中國,“軸心時代”大致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空前繁榮,諸子峯起,百家爭鳴,出現了儒、墨、道、法、名等許多學派,產生了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孫子、楊朱、惠  施、公孫龍、商鞍、申不害、荀子、鄒衍、韓非子、李斯等一  大批思想家。
      我國今日的思想,試默察之,無不有先秦學術之成分在其中者。不知本原者,必不能知其支流。欲知後世之學術思想者,先秦諸子之學則不可不知也。也就是說,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的發端,是形成學派和建立哲學體系的重要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