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語文教學課程改革研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4.07K

摘要當前現行語文課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隨着教學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化,這些弊病顯得尤爲突出,語文課型轉換問題就被提上意識日程。本文就現行語文課的弊端、語文課型的種類、語文課型的轉換的依據,提出個人的見解,爲我國的語文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初中語文教學課程改革研討論文

1.現行語文課型的弊端

經過數次改革,語文教學質量確有顯著的提高,但是從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要求看,從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實際能力來看,語文教學仍舊存在着“少慢差費”、“高耗低效”的現象,課堂教學仍被“講讀課堂”和“串講課堂”主宰。“講讀型”和“串講型”可以說是語文教學傳統的基礎課型。這兩種課型偏於教師講學生聽,師與生缺乏交流,教與學缺乏聯繫資訊,傳輸單向化。教師在教學中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不折不扣地將知識資訊傳遞給學生,而不向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學生被當作知識的消極接收器,始終於被動地位,毫無學習興趣,更無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可言。呂淑湘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那是白講,是無效勞動”。學生個個身上都潛藏着巨大的學習的積極性,他們不是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而現行語文課型的弊端,既忽視了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對知識的積極建構,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建立一種平等、互動的師生關係。儘管“講讀型”和“串講型”的弊端是顯而易見,但是,這兩種課型仍被廣泛採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兩點:其一,一部分語文教師思想還沒有解放,片面地認爲,只有講深講透,學生才能聽懂,只有講課講透,纔是對學生負責,否則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師惰性較爲嚴重。教學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徑,圖方便,因爲“講讀法”和“串講法”對教師來說,備課方便,教材內容弄通了,教學路子就出來了,一套教法,終身受用,無須再去動腦筋研究教法,設計課型了,正是因循守舊的思想才導致語文課型單調、機械,教學質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語文課型轉換的必要性

2.1形勢發展要求語文課堂形式的轉換

我們正處於現代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知識爆炸的時代,從戰略的眼光,我們的教育對象將肩負起追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使命。

隨着形勢的發展,資訊、知識總量的激增,對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過去,可以滿足於儲存型的人才,而現在和將來則需要創造型人才。人們必須具有在綜合、分析、學習、研究的過程中進行創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師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面對學生,積極探索並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專業水平,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的課型,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爲社會培養成具有創造性的'人才。

2.2課程改革要求語文課堂形式的轉換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重新思考學生的角色,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有探求新知、獲取知識的願望。在教學中,教師是教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是學的主體,沒有人能代替學生本人的學習。教師應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課型。讓學生有機會嘗試並掌握接受、探究、質疑、模仿、討論、體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既然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平等主體,那麼,新的課型就應建立在師生關係平等對話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加強交流與對話,從而相互理解、達成共識。可見,轉換語文課型,也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內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語文學科的性質要求語文課堂形式的轉換

語文學科具有多重屬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性、情意性、知識性、人文性等等。語文不僅僅是生活學習、交際交流、表情達意的語言工具,同時又是“做人的工具”。“語文”負載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單一的語文課型,語文教師只重視對語言材料的詳盡分析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受與領悟,語文課堂成了“講堂”,老師不僅大講課文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還大講相關的習題集、練習冊。該讓學生感受的,而沒有給他們機會去感受;老師習慣於對文章的篇章結構作詳盡剖析,從而取代了學生對語言的口味;語文知識,特別是寫作知識,還是以靜態重複灌輸的方式,取代學生對語言的實踐。這些教學方法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因此,只有轉換課堂形式,才能達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3.語文課型轉換的新模式

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原來的舊形式,勢必出現新的更適合語文教學的課型,筆者推薦以下幾種課型,以供嘗試。

3.1閱讀課

閱讀課就是教師指導閱讀方法,讓學生獨立地去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每個人課桌上都放着字典、詞典、筆和筆記本,遇到不會的字詞自己查,認爲是重點的內容就圈點勾畫,覺得用得好的詞,寫得精彩的句子就摘錄下來,認爲寫得好的章節、段落,就反覆閱讀、口味、體會其中的奧妙,吸取其中的營養,這樣的課堂就像開放的閱覽室。

“熟讀朗讀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通俗的說法卻形象直觀地告訴人們閱讀的重要作用。事實上,沒有大量的閱讀,即使一個人天賦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實的語文知識。便無從談及學習方法的養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無從談及語文素質的提高。

3.2欣賞課

欣賞能力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課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讓學生自己去“高聲朗讀以暢其氣,低聲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課文的主旨,情境和藝術手法等,領悟課文的神韻;第二種是教師富有表情地朗誦,對文章加以評點和講析,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種是藉助幻燈、錄像機、電視機、多媒體課件、音響等現代化科學手段。這類媒體可以同時給學生視聽兩個方面的綜合資訊,能夠更強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上共鳴,同時,以多彩動感的畫面,把學生帶到詩情畫意之中,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薰陶。

3.3書評課

學生讀一本好書、或看一篇文章、或爲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節所吸引、或對文章的開頭結尾讚不絕口、或爲作者的遣詞造句拍案叫絕———指導學生把閱讀後的這些點滴體會和收穫寫成文章進行交流,這便是書評課。開設書評課,不僅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認真鑽研,勤于思考的習慣。這種課型既爲作文命題開闢了廣闊的途徑,又爲學生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4討論課

討論課不同於現在有些教師慣用的“問答課”。它是以研討式爲主,要求教師和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有理有據、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課型還包括質疑課和辯論課。許多國家都採用了討論課型,例如法國,課堂討論就多有全班討論、有小組討論,教師善於組織各種不同意見進行討論或辯論。如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特點的討論,對某些作品的侷限性和瑕點的討論。討論時教師不輕易下結論,啓發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每講一課,都讓學生對本課的一些疑點、難點展開質疑討論,這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大有裨益。

3.5演講課

所謂演講課型,就是讓學生走上講臺,就某個問題對全班學生說明事理,發表見解,或教師命題、或自由命題、或有所準備、或即興演講、或看稿、或脫稿,這種課型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爲作文教學開開闢新天地,而且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也大有好處。又因爲演講不同於一般的發言,它要藉助於表情,動用傳遞資訊,交流感情,所以經常讓學生登臺演講,又能不斷增強學生的主人公意識,改變過去教師獨佔講臺的局面,培養學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課

有些課文故事性強,對話富個性,有激烈的矛盾衝突可以讓學生排練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節曲折,讓學生改編成劇本然後再排練表演。編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作文的過程,扮演角色演出,實際上就是深入體驗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對課文的理解並不停留在淺層面上了。這樣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上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競賽課

當今的時代是競爭性很強的時代,未來社會競爭中的強手,就必須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競賽本來就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手段。競賽課靈活多變,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說適用範圍最廣,適用性最強,單競賽內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項:拼音競賽、查字典競賽、普通話競賽、朗讀競賽,速讀競賽、背誦競賽、成語競賽、文學常識競賽、益智搶答賽、口頭作文競賽等。競賽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口頭競賽、書面競賽、個人競賽、小組競賽、男女生擂臺賽等。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強烈,不但學習興趣濃,而且增強了克服困難的毅力,學習效率會明顯提高。

當然,語文課型絕不止上述幾種,但不管什麼樣課型,都必須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總之,課程改革倡導探究的、合作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爲語文教師不僅擔負着傳授知識的任務,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相處合作。這就必須要求每一個語文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實踐語文課型,從根本上推進語文課的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李創新.中學語文創新教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3(蘇)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試論中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層次結構及其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01(2)

5任長鬆.探究學習:18條原則[J].教育研究與實踐,2002(1)

6汪佳敏.關於課題來源的思考和實踐[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華.語文能力發展心理學[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