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初中等教育的應有之義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3.2W

生態人類學:中國初、中等教育的應有之義

中國初中等教育的應有之義的論文

生態人類學作爲一門引進西方的社會科學,在我國還只是一門新興學科,但此學科在西方早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生態人類學主要是研究人、文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關於對生態人類學概念的界定,國內外學者的說法頗多,但始終沒有一個被廣泛公認的定義。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學者伊谷純一郎,他指出生態人類學是“生態方面的人類學,是人類學中分擔生態學層面的領域,是研究人類生活或人類生存方式的學問”。本研究中使用生態人類學的基本要義就是:研究人類生活或人類生存方式的學問。

一、初、中等教育滲透生態人類學內容的必要性

在我國初、中等教育中滲透生態人類學的基本理念和內容,主要目的是教育人民從人類整體着眼,關注人類未來的生存、生活和命運。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提升,經濟已經成爲衡量人類社會發展水平的唯一尺度。在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旗幟之下暗藏着“征服”和“掠奪”,而就社會層面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攻關”、“競爭”、“備戰”,這種現代意義對於建立關係、對待關係、處理關係的認知理念可見一斑。因此,在初、中等教育中滲透生態人類學的內容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1.重塑人類角色理念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狀態大體經歷了畏懼、崇拜、征服、和諧相處等幾個階段。當前人類正處在由征服階段向和諧相處階段的過渡期。傳統的工業文明,向自然展現了人類的創造力、征服力,而後工業階段顯露出的種種生態環境問題和發展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又給人以警醒,去思考過去的作爲,從而反思自身的發展。中國作爲後發展國家,儘管在借鑑西方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但工業文明背景下的發展舉動不可能從其發展的問題和弊端中全身而退,相反,卻深受其害。

作爲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在反思人類生存和發展上當成爲先行者。人本源於自然,在自然的進化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髮展到了萬物之靈長,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改變人類是自然一部分這一既定的事實。可以說,人類是生態循環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隨着人類生產力的提升和活動空間的擴大,人類中心主義不斷擴張,並日趨成爲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核心理念,由此人類的自我定位與其自身應有的角色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漸行漸遠。

在初、中等教育中滲透生態人類學內容的目的就是要糾正工業文明背景下形成的錯誤的自我觀念和自我定位,從教育着手,使人類正確認識自身的自然角色,並且在自身角色正確定位的基礎上關注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

2.培養人類人文關懷

人除了具有自然屬性外,還有社會屬性。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爲“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個體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因而,社會從本質上來說也是關係的總和。隨着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幾乎感受不到任何基於人類意識本真的自我感官享受,人與人之間除了競爭就是合作,亦合作亦競爭的相互依賴關係操控着整個社會,社會的種種關係中也充斥着基於現實需求的經濟的味道,而缺乏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人文關懷。

透過對生態人類學的內容及理念的學習,在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基礎上,將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理念轉化到人類社會自身方面,培養人類對自然及人類自身的人文關懷,改善現有的.社會關係狀況,使人能更充分的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

二、初、中等教育滲透生態人類學內容的模式

1.借現有課程體系滲透生態人類學內容

在現代的小學教材中有社會、自然等課程內容,均涉及到生態人類學的相關內容。在初中的課程體系中主要有地理課程,地理課程不僅擔負着傳授基本的地理知識的任務,而且還滲透關乎人類生存和生活現狀及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在高中的課程體系當中,也是在地理課中涉及一些相關的內容,但這些內容相對更加零散,而當前的文理分科的現狀,在理科中缺乏生態人類學內容的課程載體。

綜上分析,在現有的初、中等教育的課程體系當中,對於生態人類學關注的內容只是以知識點的形式做了簡單的瞭解性介紹,對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的關注度不高。尤其在高中的課程體系當中,從高一下學期開始文理分科,文理分教分學,使得理科學生失去了學習生態人類學知識的機會。

基於以上初、中等教學課程體系的現狀,必須拓寬生態人類學內容教學,在小學的社會、自然課程中繼續滲透該領域的知識內容,在初中的地理課程中加大該部分

知識內容的比例,並列爲重點考察的內容。此外,在政治課程中也應普遍滲透生態人類學的知識內容。

在高中的教學中應該進一步深化生態人類學的知識,尤其針對文理分科之後的理科學生,應在化學、物理等相關的課程中有效滲透生態人類學的知識內容。

小學、初中、高中關於生態人類學知識內容的滲透應既有一定的延續性又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意在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角色意識和對於自然及人類社會的人文關懷。

2.開發獨立的生態人類學教學模組

除了在現有的初、中等教育課程內容中有效滲透生態人類學知識外,應在每個階段的課程體系中開發出獨立的教學模組,進行專門有效的生態人類學知識教育。

在小學課程體系中,繼續豐富自然、社會課程的內容,而且改變應試教育的理念,對這部分課程加大重視的力度,有必要將這部分課程作爲升級、升學考試的考查內容。

在現有的初、高中課程體系中開發出獨立的課程內容,對生態人類學知識進行教育。而且就當前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預想有效的進行生態人類學教育必須將這部分知識內容加入到升學考試的內容當中。尤其對於高中的文理分科之後的理科學生,因其所佔比重較大,而且是未來相關領域內直接作用於自然的職業人員,所以必須進行獨立的生態人類學知識教育。

現有的初中和高中課程體系當中缺乏承擔生態人類學知識教育的載體,因此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獨立的課程內容開發,這是對初、高中學生全面進行生態人類學知識教育的當務之急。

三、總結

生態人類學是人類學中基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認知而形成的專業領域分支,對於初、中等教育來說,專業的生態人類學教學和知識傳授自然是勉爲其難。但是,筆者在這裏所要表達的自然不是將如此專業的學科知識作爲初、中等教育的必修內容納入其教學體系,而只是強調在其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將生態人類學具有的專業價值理念引入其中。初、中等的學校教育對於個體發展來說,是除了家庭教育這樣的初級羣體外,最重要的個體人格塑造方式,是個體基於初級家庭教育外,最先接觸到的社會單元,也是最爲重要的單元。在初、中等教育中,以學校教育的方式,將現有成熟體系的生態人類學學科理念加以引進,讓個體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原本應該具有的和諧關係。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人類的社會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多少動植物在遭受着難以容忍的對待。這是每一個人都應關注的問題,人類自當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我角色定位,尊重自然,學習自然,迴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而這首先是要實現人類的態度、立場、觀念以及認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但是這些革命要從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必應先從初、中等教育入手,從學生羣體開始進行生態人類學知識的教育,塑造人類正確的自我角色意識、培養並深化對萬物存在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