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語文教學案例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案例分析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學案例分析論文

摘要:

本文將用分析法,從課堂的匯入、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達成和對教學的思考四個方面,對鄭桂華老師《陋室銘》課例進行研討,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鄭桂華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高超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

分析法:鄭桂華;語文教學;教學案例;分析

xxx老師是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語文教育方向的博士,本人有幸現場聆聽到鄭老師執教的《陋室銘》,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給了我實實在在的收穫、語文的收穫。感觸之餘,寫了下面這篇小文。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分析討論:關於本節課的匯入;關於課堂教學過程;關於教學內容的達成;關於對教學的思考。我堅信,研習鄭老師這節課,將改變我們上課的方式,理解新課程帶給我們的實惠。

一、 關於本節課的匯入

王榮生教授曾這樣評價鄭桂華老師:鄭桂華的課有行雲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實、真切,讓人感受課堂的美好。①我深有同感,鄭老師在嘮家常的同時是在“收買人心”,拉近與學生的關係,營造一個輕鬆活躍的課堂氛圍,我們可以先來欣賞一下她獨特的匯入:

(課間,教師走進教室,還未上課,學生三三兩兩的在交談)

師:(問坐在前排的同學)你們班有多少同學呀?

生:62.師:你們班的語文科代表是誰呀?

生:(科代表舉手示意)老師,是我。

師:你叫什麼名字呀?

(此時教室已經安靜下來,學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生:我叫李月菡。

師:好名字。可是你知道父母爲什麼要給你取這個名字呢?

生:不知道。

師:我猜想啊。“李”是你家的姓,“月”是月亮,“菡”就是菡萏,也就是荷花的意思,你父母取名是寓意你像月亮一樣潔白,像荷花一樣美麗。老師說得不錯吧。

生:好像有這麼一層含義。那老師你叫什麼名字呢?

師:我姓鄭,叫桂華。你們能說說名字的含義嗎?

生:我猜想是這樣的:“鄭”是應該是姓,“桂”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我猜老師是桂林人,老師像桂林山水一樣的漂亮。“華”是中華的“華”,就是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師:大家看看我,就知道我並不漂亮,我也不是桂林人,我是陝西人。

生:我想“桂”是桂花的“桂”,寓意是桂花一樣的清香,“華”是春華秋實的“華”,意思是你的父母希望你做一個踏實的人。

師:這位同學好有學問啊,用了成語春華秋實,那你爲什麼不用華而不實呢?

生:華而不實是貶義詞。

師:華而不實是貶義詞就不能用啊,好聰明。(同學們都笑了)。“鄭”鄭和的鄭,是我家的姓,但是和鄭和沒關係啊,雖然我很想有點關係,但不是一個地方的。“桂華”其實就是“桂花”。一是古代花者,華也,“華”跟“花”是想通的。二來是我是在秋天生的,桂花也在秋天開放。“華”也許和剛纔同學說的“春華秋實”有關,因爲父母希望我們做個一個春華秋實的的踏實的人,不做華而不實的人。可見,父母給我們取名字是有講究的。其他同學還願意分享自己名字的學問嗎?(依次有幾位同學起來分享自己名字的寓意,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此時,上課鈴想了起來)

看似閒庭漫步的嘮家常,其實是實實在在的“春華秋實”,這節課的匯入不是給人以震撼的視頻畫面,不是語句優美的散文詩,也不是爲了“傳道授業解惑”而預設的教學情境,就是簡簡單單的交談,現實生活中的普通的溝通和交流。也就是這種交流,消除了老師和學生彼此之間的陌生感、畏懼感,爲課堂上的交流掃清心理障礙。爲此,鄭老師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學生的迴應,整節課幾乎全部學生都舉手發言,分享自己的想法。也許,這就是鄭桂華老師借班上課的底氣:不懼怕學生語文基礎不好、學習不主動、上課發言少。但是,面對一羣願說、能說、會說的學生時,鄭老師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接下來我們從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的達成加以分析。

二、 關於課堂教學過程

上面的“開場白”雖然沒有進入教學情境,但是學生的思維都已經聚焦在老師身上,接下來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習的過程。我們先看一下本節課的教學流程:

王榮生教授說“流程”是課堂教學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即課堂教學的連貫過程。②鄭老師這節課符合“流程”的教學觀,就是“根據學生的學情導向這節課的終點”,也就是“學生隨着老師走”。教學伊始,教師的發問埋下了一個“炸彈”,“同學們,知道今天要上的課文嗎?”“知道。”“預習過嗎?”“預習了!”“預習到什麼程度了?”“會背!會翻譯了!”我想此時所有聽課的老師都在爲鄭老師捏一把汗,按照鄭老師本人的話來說就是:遇到大的麻煩了。文言文預習到會背會翻譯了,那這課還有什上的呢?恰恰這就是鄭老師的睿智之處――關注學情,順勢而導,匯出了“子云宅”的問題。接下來的課便是順風順水,由“子云宅”引出押韻,押韻引出朗讀,朗讀引出寫作意圖,環環相扣,層層剖析,學生的思維已完全被鄭老師掌控了,也深深被鄭老師淵博的學識而折服。

這樣的教學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更像是隨着學生學習的情況而進行的行雲流水般的自然,不搪塞,不僵硬。

三、 關於教學內容的達成

鄭老師善於找到教學的突破口。當得知學生已經預習的.很充分時,教師立即改變了教學重心,再講學生已經掌握的只是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那麼怎麼知道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哪些沒掌握呢?此時,鄭老師就來檢測一下學生預習的情況。這樣就檢測出了“子云宅”的問題,給這節課找了一個突破口,化解了老師重複講解學生已學知識的尷尬局。教師化解了挑戰順勢而導,開始了精彩的課堂,

課堂有高度,有深度。就在“子云宅”這個問題上深究一下,其他老師上課

時一般不會苦口婆心的繞一大彎子,要麼直接告訴學生是爲了押韻的需要,或者就不涉及這個問題,反正課文也沒這個知識點。鄭老師卻不這樣做,而是提示和指導學生朗讀,激勵學生自己感悟發現問題,挖出有利於教學的知識。這樣不得不說老師的備課的認真。我們可以來看一張老師的幻燈片: “馨”屬於“青部”,“下平”9 《廣韻》

“琴”屬於“侵部”,“下平”12 《廣韻》

按照《廣韻》中的要求:不在同一部的字是不能押韻的。

在引入“押韻”後,鄭老師好像意猶未盡的樣子,又引出了“要是“馨”算押韻,那麼“琴”字應該算押韻的,這是怎麼回事呢?”的問題。現在看來,這完全是鄭老師給這個課堂布的一個大局,從教師準備的課件來看就會明白了。學生給老師挑戰,老師給學生一大疑難,這樣老師才能鎮得住課堂,學生纔會跟着老師的節奏繼續學習。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FriedriehAdolfwi]helmDisterwegl790一1866年)闡述了他對教學藝術的深刻見解:“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關於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勵,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氣才能產生生氣,死氣只能從死氣而來。所以你要儘可能多地習慣於蓬勃的生氣”。③這種“激勵、喚醒、鼓舞”藝術在這節課堂教學內容的達成中無疑能夠得到很好的驗證。

四、 關於教學的思考

1、 語文“教什麼”

語文“教什麼”,錢夢龍老師認爲認爲,教語文第一就是要教會學生抓住文章的靈魂。教會學生抓住文章的靈魂,也就教會學生讀文章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這篇《陋室銘》是較短的文言文,又是篇韻文,朗讀肯定是十分重要的。鄭老師在指導學生如何朗讀的時候卻不是從讀入手,而是從押韻入手。這樣學生就理解了如何押韻,怎樣押韻,讀起來就更有自己的感覺,更容易體悟文章內容。

語文的“教”要關注學情。老師面對的一羣基礎紮實、能說會道、高度自覺的學生時,重講文言詞彙和翻譯之類的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課堂效果肯定是熱鬧非凡。只是這樣的課堂會是無趣的,具有了表演性質,也沒了本真,學生在課堂是得不到實惠,得不到成長。或許,老師也不一定能駕馭這樣的課堂。真實的課堂,真實的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學情,這樣學生纔可能學有所得,獲得進步。

語文“教是爲了不教”,要突破“教課文教知識” 的侷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發覺每一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本節課中,需要探討的就是作者寫陋室的意圖。由於時間問題,鄭老師沒把這個問題深談下去,可是在學生心中種了“問題”,從“銘” 的解釋開始,教師就一直在引導學生對“陋室”的探討,特別是選用劉禹錫《秋詞》來加以印證,學生也明白了古人失意時的自勉和自我肯定的價值。

2、 備課“背什麼”

課堂上教師的課堂呈現直接關係着學生學習的行爲。目前對語文資訊的展示氾濫成災,並且都只是停留在表層資訊的咀嚼,語文課有兩個極端:教師講的內容學生都懂和教師講的學生都不懂。這兩種課堂,學生都不願意聽,不感興趣。鄭老師的課沒有落入這兩個極端,是因此教師明白了學生的需求,真正從學生出發設計教學,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發,關注學生的成長。 那麼,教師的備課就着重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備學生,備教材,預設學生的需求。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纔會都有事可做,學有所得。

3、 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然而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課堂上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教師可以而且應該調整預設,給生成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感受課堂教學活躍的氣氛同時,更要關心學生是不是駐留了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語文體驗。關注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課前教師應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預先設計,並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情的變化,對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的適當調整。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和合理調控,發掘有價值的問題,精當的點撥或講解,使課堂閃光,使學生頓悟,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84.

[2] 謝利民,鄭百偉.現代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1一332,344.

[3] 錢理羣,孫紹振,王富仁. 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78-287.

[4]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寫.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82- 83,59.

[5] 周敏.語文課程“動姿化”知識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8

[6] 李字輝.關心教學組織形式的建構[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9).

[7] 劉濟良.論科學技術對人的異化與教育對人的價值世界的重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

[8] 周相玲.關心型師生關係的研究「J].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十學位論文,2007.

註解:

①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84.

②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84.

③ 謝利民,鄭百偉.現代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1一3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