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把字句教學案例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4.55K

一、引言

把字句教學案例分析論文

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關於第二語言課堂教學法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然而不同課型、不同教師採用的教學法不同,目前較爲流行的有“PPP模式”、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法。所謂“PPP模式”,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學模式,由展示(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和表達(production)三部分組成,因此也稱爲“3P模式”;交際法是以語言功能和意念爲綱、培養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是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執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經掌握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幹”中學,在“用”中學的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模式如何應用於教學的直觀途徑是案例分析,“把”字句作爲留學生的習得難點,對其教學方法的探討十分必要,然而當前對外漢語課堂案例分析主要集中於對綜合課、聽說課、詞彙教學等的研究,對“把”字句的專項分析較少,因此筆者從實際需要出發,以北京語言大學“初級教學演示—‘把’字句”爲材料,對真實的教學過程進行記錄並分析,形成本文針對“把”字句的專項案例分析。

二、案例定位

1.課型:漢語精讀課;

2.學生等級:水平較高的初級學習者;

3.教學內容:“把”字句;

4.學生數量及情況:

6位來自不同國家,混合班的學生;

5.教學時長:17分鐘;

6.教學步驟:匯入語法點——講解——練習。

三、教學內容

(一)教學重點及實現過程

該案例主要教學內容爲“ 把” 字句, 透過“ 匯入、講解、練習”的思路教授“把”字句“S+把+O+V+了、S+把+O+V+RC、S+把+O+V(在/給)+RO”三種結構。課堂環節透過目前第二語言課堂教學領域最爲普遍的教學模式——“PPP模式”來呈現,由展示(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和表達(production)三部分組成:

1.展示(presentation)(用時約4分鐘):用“學生喝水”的動作,透過不同的問題引入“她喝了一瓶水、那瓶水她喝了、她把那瓶水喝了”三個句式,進而自然流暢地講解了因“話題不同,句式選擇不同”的情況,隨後用學生熟悉的母語講解了“把”字句的語義特點、包含的要素,最後透過“用例句理解結構”的方式呈現出本節課重要結構,完成語法展示階段的教學。

2.練習(practice)(用時約4分鐘):展示環節結束後,教師採用交際性練習的方式透過問學生“你把功課交給老師了嗎?”引導學生輸出,練習“S+把+O+V(在/給)+RO”結構,並適時糾正。期間,教師採用合唱與獨唱相結合的方式,單獨叫學生回答問題後又領讀,在保障開口度的同時不斷重複,幫助學生理解並記憶該語法句。

3.表達(production)(用時約9分鐘):練習過後,教師透過發出指令——做動作——提出請求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交際目的。教師首先讓每位學生拿出信用卡,後分別讓不同學生遵循“請把信用卡交給我”的指令完成動作,後問其他同學“他做什麼了”引導學生輸出,使用“把”字句,最後透過問學生“你想不想要?怎麼說?”引導學生說出“請sb.把N還給我”,使用“把”字句完成交際目的。

(二)講解方式

教師放棄人爲的.“教科書語言”,根據學習者的實際需要,選取真實的語言材料,以話語爲基本單位,以交際爲主要手段,將功能與結構融合在話題之中,多次循環,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把課堂教學與真實生活聯繫起來,着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踐行了交際法的教學主張。主要採用以下講解方法。

1.結構與功能相結合:透過例句理解語法結構,如:透過“他把水喝了”理解“S+把+O+V+了”;透過“老師把書放在桌子上”理解“S+把+O+V(在/給)+RO”等。

2.任務原則、交際原則、意義原則相結合:教師給學生真實的情景和交際任務,透過問問題、做動作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後引導輸出,如把書放在桌子上問學生“我做什麼了”,讓學生在理解意義的同時完成交際任務。

3.採用引導式教學:老師以問答法貫穿整個課堂,其講解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疑問句,引導學生回答,儘量把更多的課堂時間和說話機會留給學生,提問還能刺激學生自主思考,調動學生說漢語的積極性。

4.合唱與獨唱相結合的方式:講解中大部分例句由學生單獨回答以後教師領讀,在重複中幫助學生理解並記憶。

5.採用情景教學法:講解“把”字句表祈使作用時,直接放在情景“請把信用卡給我”中,並完成動作,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理解該功能。

6.適當運用學生母語:講解“把”字句的語法義與使用特點時,教師採用英文講解,減少了學生理解語言本身與“把”字句語法特點的雙重壓力,讓學生輕鬆理解並記憶該語法點。總體來講,該教師摒棄枯燥難懂的語法點解釋,使用學生母語幫助學生理解,並且給出具體豐富的例句,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語法結構。該教師沒有過多地糾結於語法結構本身的抽象講解上,把抽象難懂的語法變得簡單易懂,圓滿完成了語法的講解。

(三)練習方式

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爲,第二語言課堂應以學生爲中心,教師是任務活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激勵、動員學生學習的作用。本案例中,教師以學生爲中心,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互動,透過互動過程中的意義協商來促進語言習得。其主要採用的練習方式及作用如下:

1.採用“真實任務”練習:一部分學者把任務分爲“真實任務”和“教學任務”。真實任務是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言語交際活動。教學任務是教師爲了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而有意識地設計的與真實任務有相似性的活動。本案例中,教師採用“把功課交給老師”“把信用卡給我”等生活中的真實任務,把學生融入到真實環境中,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

2.加入題外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避免“滿堂灌”,可以透過一些“題外話”來調節、活躍課堂氣氛。本案例中,該教師在收集信用卡及還給學生物品時,透過拿信用卡、揹包等方式用動作參與到情景中,加之誇張的表演,提高了情景的真實性,增強了課堂趣味,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外,該教師對於課堂的總體掌控很好,課堂氛圍放鬆,沒有壓抑感,肢體語言豐富,利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

該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環節中始終掌控全局,收放自如、靈活多變。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以自我感知學習爲主,在多次重複及互動學習中自然習得,教師只負責引導、答疑和啓發,避免讓學生對教師或範本產生依賴,是成功的練習範式。

四、總體評價及個人建議

該教師博採衆長,用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角色中並進行輸出練習,注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使課堂氣氛活躍。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PPP模式”過於重視語言形式的缺陷得到了彌補。“PPP模式”形式與內容失衡,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存在缺陷,該教師與交際法的結合增加了內容、功能在教學中的比例,引入真實情景讓學生身處其中,使得漢語教學更加充實而不空泛,靈動而不枯燥。該教師在語法點講解、課堂呈現以及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處理得當,值得學習,但筆者認爲該案例依然存在練習形式單一、重複過多、學生之間互動不足的缺陷。王燕(2005)在《任務型教學法在初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初探》中指出,“要增加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和互動,把學生分小組放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完成交際任務,充分調動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語法知識的再組合和創新使用”。Willis(1996)也提出了任務實施框架:任務前(介紹主題和任務)——任務中(任務、計劃、報告)——任務後(語言形式的分析與練習),強調語言輸出。針對該案例練習形式單一的缺陷,應該增加任務型教學法中對團隊任務的操練環節,以培養學生創新語言的能力,豐富練習形式。具體如下:

1.把學生分組,每組三個人,透過“頭腦風暴”的方式每組儘可能多地寫出與佈置房間相關的詞彙和句式。

2.教師佈置任務:每組三人,一人是房屋主人,負責發出指令(強調用“把”字句);一人是搬運工,負責按照主人命令執行任務;一人以“搬運工做了什麼”爲題,進行結果彙報。

3.教師發放房屋、傢俱等的圖片道具。

4.開始執行任務。

5.教師做好活動記錄,並在活動結束後進行評價反饋。

五、結語

着眼於真實課堂,筆者結合“PPP模式”、交際法、建構主義理論對其教學重點、實現過程、講解及練習方法進行了分析,最後從任務型教學法出發,提出教學建議。從細節出發,分解的課堂實例有利於學習和研究教學方法,進而間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但本文視角過小,收集材料方面存在缺陷,也沒有明確指出該教學案例的主要亮點及缺陷。筆者希望在以後的相關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完善對“把”字句教學針對性的分析,從而爲對外漢語教學方法的探討與研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