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英語語言學畢業論文6000字

學問君 人氣:1.55W

摘 要:從歷史的角度看,語言測試理論的發展主要以語言理論的發展爲基礎。文章簡略地回顧了語言測試理論在過去兩三個世紀中的發展歷程後,首先介紹了交際測試法的理論基礎———交際語言能力模型理論,然後詳細地闡述了交際測試法在測試內容、任務類型、評估體系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英語語言學畢業論文6000字

最後,根據交際測試法目前的發展狀況,簡評了其較之於其它測試法的優越性、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將來可能發展的方向。隨着外語教學理論的發展,有關語言測試方面的理論研究也日趨完善。研究表明,科學的外語測試不但可以對學生語言能力和外語教學成果做出正確的鑑定,而且可以透過其積極的反撥作用促進外語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外語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加強對外語測試的研究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全世界外語教學介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語言測試理論的發展語言測試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到語言觀的影響。不同的語言觀決定語言測試採用不同方法、不同內容和不同題型,總之,任何一項語言測試題目都是對一定語言觀的具體反映和操作。隨着人們對語言本質認識的不斷加深,語言測試經歷瞭如下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1。科學前時期多數學者認爲,科學前時期測試形式的確立應從18世紀英國劍橋大學的榮譽學位考試(CambridgeTripos)算起(Spolsky:1995)。科學前時期測試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測試方法主要以論文寫作式的短文寫作—翻譯法(essay—translation approach)爲主。總的來說,科學前時期的測試既沒有科學的語言理論做指導,也沒有統一的客觀評估標準,測試結果完全憑考官的經驗和主觀判斷來決定。因此,可以說科學前測試既缺乏科學性又缺乏系統性,是測試發展的雛形時期。2。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爲指導思想的分析法測試理論的出現標誌着語言測試由此進入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分析法理論認爲,語言是一套可分解的形式結構和符號系統,既可分解爲語音、詞彙、語法等具體成分,也可分解爲聽、說、讀、寫等四項基本技能,因此,語言測試的題目設計應該是針對這些成分或技能的逐項考察。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分析法主要採用離散式題目(discreteitems),逐項測試學生是否掌握了語言中那些分解了的成分或技能。此外,分析法還受到行爲主義心理學刺激反應論的影響,認爲學習語言就是要透過反覆訓練,而且只有透過反覆訓練,才能獲得正確使用語言符號系統的知識和技能。逐項考察和反覆操練的觀念使多項選擇題在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倍受重視。

多選題的優勢是每題只考核一個語言點,這意味着在容量有限的卷面中可以覆蓋大量的語言點。對語言形式和技能考察的範圍越廣,試卷的信度就越高,而測試的效度也會隨之提高。另外,多項選擇題的客觀評分標準避免了閱卷過程中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可以提高閱卷的信度,從而進一步提高語言測試的效度。在這一發展階段,語言測試還開發了一系列統計分析的方法,包括對試題難易度、區分度、整卷信度等的定量分析法,爲語言測試成爲一門既有自己獨特研究領域又有科學研究方法的獨立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分析法的出現使語言測試從理論到實踐都走上了比較科學的軌道,但其對教學產生的促進作用卻難以令人滿意。首先,把語言的構成要素進行分解並逐項測試的做法會使語言學習者偏重語言點的操練,忽視對語言交際功能的把握,從而導致人們常說的“高分低能”現象。其次,大量選擇題的採用還會導致教師爲追求高分而使用題海戰術,從而背離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能。另外,考生在選擇題的答題過程中,尤其是遇到那些無力做答的題目,會採取猜測的方式碰運氣,而猜測因素會降低測試的信度和效度。

3。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時期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語言測試開始進入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時期。這一時期的語言測試以社會語言學家提出的語言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爲理論基礎,認爲學好一門語言的標誌不僅在於能夠領會和產出符合語法規則的正確句子,而且還應具備在具體的語境中合理使用這些句子的能力,即把對語言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的考察納入了語言測試的範疇。在新的理念指導下,測試工作者在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時期開始重視整體綜合法(global integrative testing)的研究與應用。整體綜合法理論認爲,語言不僅是一個可以分解的整體,更是一種動態的、具有創造性的功能體系,在語言的實際應用過程中,人們對語言符號和結構的選用其實具有很大的冗餘性,同一思想或意義往往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表達,對於某一項語言知識的匱乏或無知基本不會影響語言交際的照常進行。這就對語言測試的內容和效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從整體上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測試,而不要侷限於對孤立的語言點的測試。

爲了實現對語言學習者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全面考察,整體綜合法測試採用的較多的是綜合性試題,如完形填空、聽寫、口試、作文等。這些題型在重視語言形式正確性的同時,也注重對受試者的分析、綜合、資訊轉換等語言應用能力的考察。例如,完型填空就是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線索把一篇文章中刪掉了的詞重新填上去,如果沒有一定的語言綜合、分析能力,不具備較強的語法語用知識,是無法成功地完成這種綜合性的測試任務的。雖然綜合測試法可以對語言教學起到良好的反撥作用,並使語言測試更趨科學合理,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完型填空、聽寫等題型雖然可以保證評分的客觀性,但由於答案設計過死,忽視了語言的動態、創造性功能,也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還有學者認爲,寫作所測量的內容有時會超出語言能力的範疇,是對世界常識性認識、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識的考察。另外,聽力、作文等試題設計雖然容易,但評分的客觀性卻很難得到保證,對口試的測試信度就更難以把握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整體綜合法雖然有意識地加強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察,但由於測試環境、材料、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仍然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二、交際測試法的出現隨着人們對語言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80年代中期以後又出現了交際測試法。本節將詳細闡述交際測試法的理論基礎———交際語言能力模型理論(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以及交際測試法的主要特點。1。交際測試法的理論基礎由Bachman提出的交際語言能力模型理論是當今最流行的交際測試法的理論基礎,這一模型是在Canale和Swain提出的交際能力模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交際語言能力模型理論認爲交際語言能力由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機制(psycho—physiologicalmechanisms)等三項語言能力要素構成,但這三項能力的劃分並不是對交際語言能力簡單的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互動的、相互依存的。語言能力由一系列語言知識構成,對語言能力的掌握使語言使用者能夠把語言符號和指稱事物聯繫起來,運用正確的語言形式表達意義、傳達資訊。語言能力又可再分爲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兩個要素。組織能力指語言使用者在交際過程中對語言符號的運用能力,既包括理解和輸出語法用法正確的句子的能力,也包括把句子擴展爲語篇的能力。具體地說,組織能力不僅涉及語音、詞彙、形態、句法等語言知識,涉及照應、省略、替代、連接、詞彙銜接等銜接手段,還包括陳述、描寫、對比、分類、設格、謀篇等修辭手段。語用能力是指語言使用者在擁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基礎上,能夠根據社會約定俗成的交際原則,隨時調整語言行爲與交際語境間的關係、使語言行爲更適合交際語境要求的能力,如對語言的構思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操作功能(manipulative func—tion)、啓發功能(heuristic function)和想象功能(imagi—native function)的恰當運用,對語言變體、語域轉換、社會文化差異等現象做出敏感反應等。由www。51lunwen。org整理提供策略能力是指在具體的語言交際過程中,語言使用者藉助智力因素和對客觀世界的常識性認識,運用各種語言知識實現交際目的的心理能力。在交際過程中,策略能力的應用首先是對語言資訊和語境資訊做出評估(assessment),評估能夠幫助語言使用者判斷交際語境中出現的已知資訊、未知資訊、方言及語言變體的使用情況、交流對象的語言能力水平,以及交際目的的實現進程等。對語言資訊及語境資訊全面評估後,策略能力的應用進入第二步———計劃階段(planning)。

在計劃階段,語言使用者結合自身現有的語言能力,檢索詞彙、語法、語篇、語內表達行爲能力等方面的知識,爲交際目的的實現擬訂可行性計劃。最後,在策略能力的執行(execu—tion)階段,語言使用者運用心理生理機制,選擇合適的輸出渠道(視覺或聽覺)實施計劃,進而達到交際目的。策略能力不僅爲語言能力通向現實世界架起了橋樑,爲語言知識運用於交際目的提供了手段,而且恰當的策略使用有時還可以用於彌補語言使用者語言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欠缺。爲了更科學地界定交際語言能力的概念,Bach—man把“生理心理機制”也引入了他的理論框架,把語言交際作爲一種物理現象來研究。生理心理機制指在理解或輸出語言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神經和心理過程,如大腦語言中樞的任務分區、語言資訊表徵的儲存方式、記憶的特徵、視覺及聽覺神經系統處理語言資訊的過程、注意的模式等。根據人的生理心理機制,我們可以把語言符號系統在形

式上分爲視覺形式和聽覺形式,把語言技能根據資訊交流的渠道分爲領會性(receptive)技能和產出性(produc—tive)技能。交際語言能力模型理論與以往的語言理論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策略能力在語言交際中的使用。傳統的語言測試考察的只是交際語言能力中的語言能力部分,如在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對語言組織能力的考察是測試內容的全部,在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時期,測試者雖然有意識地增加了對語用能力的考察,但並未考慮到策略能力對語言行爲的影響,只有交際測試法努力把全部交際語言能力要素都納入語言測試的範疇。

2。交際測試法的主要特點交際測試法主要以Bachman提出的交際語言能力模型理論爲指導思想。據此理論,交際測試法認爲測試不可能拋開策略能力和語言的心理生理機制,孤立地對語言能力本身進行測試和考察,測試從構卷、命題、閱卷到考後記分等各具體過程中都應考慮到策略能力及心理生理機制等因素對語言行爲的影響。在測試所要考察的內容方面,交際測試法認爲測試首先應重視語言行爲的交際性而非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因此,在領會性技能的考察中,交際測試法強調的是理解說話人或作者的主要意圖,而不是語言描述的細節部分;在產出性技能的考察中,強調產出的句子的得體性,即要適合語境的要求,而不是其語法準確性。而且,由於真實語境中各種語言技能的使用不大可能是孤立的,語言使用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同時運用領會和產出性技能,即使是聽講座,以後也可能涉及到把講座中聽到的內容介紹給他人、用於論文寫作、參加小組討論等。

所以,交際測試法還傾向於把對領會性和產出性技能的考察合二爲一。例如,在測試受試者對一篇故事的閱讀理解能力時,傳統的測試大多隻要求受試者根據故事內容做些選擇或判斷題,而交際測試法則有可能要求受試者運用產出性技能把這篇故事推薦給朋友。從測試的任務類型來看,交際測試法的測試任務注重對交際語境特色的突出,強調測試任務對真實交際語境最大程度上的模仿,追求測試的真實性。因此,在試題任務的設計中,交際測試法努力收編那些受試者在實際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題目,並儘可能增加真實語境中所特有的時間壓力、互動性、目的性、不可預知性等特色,使測試任務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生活中的交際任務。按照交際測試法的觀點,對去國外留學的學生和去國外求職的工作人員的外語測試應該有很大不同,因爲完成學業和進行工作所涉及到的語言任務是有很大差異的。如果語言測試並不涉及任何特別目的,交際測試法主張測試任務的設計以通常情況下的社會語境爲標準。在真實交際語境中,人們並不總是以正確和錯誤這樣的.標準來評價語言行爲。基於這一點,交際測試法在它的評估體系中引入了尺度參照(criterionreference)的評估標準,每個尺度等級都對受試者應具有的接受或產出性技能有詳細的描述和規定,例如我國的全國外語水平考試(WSK)和劍橋商務英語證書考試(BEC)使用的就是這樣的尺度等級。雖然注重等級測評標準的使用,交際測試法也並不排斥常模參照(norm reference)標準的應用。事實上,交際測試法提倡使用多重而非單一的測試標準。在具體的測試中,採用何種評估標準主要由測試的目的決定。

三、交際測試法的現狀及展望交際測試法在理論上的優勢不言自明,但由於教師和測試者對“交際語言能力”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可能不盡相同,加上教材、教法、客觀環境等的限制,還有語言學習者自身和社會對教學和測試的習慣性心理期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交際測試法其實還沒有找到一種合理可行的具體操作方式。故儘管交際測試法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在交際語言測試之路上,人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1。交際測試法的優勢與傳統的測試法相比較,交際測試法的構卷具有較高的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和內容效度(contentvalidity)。在測試任務的設計中,分析法和整體法的題型設計都嚴重缺乏對真實語境的反映,只有交際測試法傾向於反映真實語境中語言知識及技能的使用。而且,對於測試結果評價,交際測試法也主要依據交際目的實現的效果,而非單純語言形式的正確性。例如,如果要考察考生的外語能力是否達到了可以去國外生活的程度,無論分析法的選擇題還是整體法的完型填空題,都不如交際測試法的直接口試任務更令人接受和信服。交際測試法強調採用近似真實的測試任務考察考生的交際語言能力,這樣的測試結果更容易解釋,對考生也更公正,測試的效度因而高於傳統測試。在水平測試中,交際測試法的尺度參照評估方法比傳統的常模參照法更科學。在常模參照測試中,測試的目的是使考生的測試分數拉開距離,再根據分數的高低把考生的成績分爲上、中、下等,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分班測試的評估。根據交際語言能力模型理論,在水平測試中所有考生要達到的標準其實都是同樣的,因此,交際測試法把所有考生的成績都只拿來與應達到的標準相比較,而不要比較考生間的差異。交際測試法運用一系列尺度標準來衡量受試者與要達到的理想目標還有多遠距離,使每位考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考試行爲與語言的客觀標準相對比,找出差距,並確定繼續努力的目標。

2。交際測試法存在的問題交際測試法的尺度參照評估法雖也有不言自明的優勢,但由於測試任務完成結果的質量等級要由考官或閱卷員來判定,這就給閱卷的信度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因爲無論如何也很難保證評分員之間、評分員自身和評分標準之間保持絕對的一致。目前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也只能是增加評分員的數量,並加強對評分員的培訓。除此以外,尺度參照法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對交際語言能力的等級尺度嚴格的劃分只能存在於理論中,事實上既不會存在語言能力爲零,也不會存在語言能力完美的語言使用者,因此,在交際語言能力等級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爲的主觀因素。這一切都使人們對交際測試法的信度提出質疑。在交際測試法中,測試的真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問題是,對測試到底能達到怎樣的真實程度這一點根本無法判定,因爲語言測試的本質就是要創設人工的非自然的語境,測試語境永遠也不可能完全等同於真實交際語境,人們應試時和進行自然交際時所採用的策略方案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另外,原本真實的語言材料由於語境的變化,也不可避免地喪失部分原有的真實性和自然性。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測試的真實性雖很重要,但對任何一種測試法來說,都幾乎只能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目標。3。交際測試法的發展前景雖然交際測試法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但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日益更新,交際測試法無疑將是語言測試發展的必然方向。現在英聯邦國家爲國外留學人員開設的雅思(IELTS)考試就包含了許多具有交際互動性的任務,而且,在我國頗具影響的大學英語等級考試(CET)也已經把直接口試納入了考試範圍。當然,直接口試只是交際語言測試方法的一種典型的任務類型,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人們對交際測試法認識的深入,其它具有交際性和互動性的任務類型,如以語言行爲爲基礎的角色表演、模擬真實交際任務等,也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語言測試中。而且,在電腦科技進步和現代統計學原理的幫助下,測試者們正在驗證透過多種不同任務類型考察同一語言能力的可行性,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實現,那麼交際語言測試發展的未來無疑將是以應試者爲中心、試題任務表現爲明顯的個性化。應試者不僅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情緒等狀況選擇適合於自己的考試時間,而且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任務類型,使測試更加公正。

總之,應試者在未來的測試環境中將擁有更大程度的自由,以更放鬆的心態向測試者展示他們的語言知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ArthurHughes。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J。 Charles Alderson, Caroline Clapham, Dianne Wall。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

[3]Lyle F。 Bachman。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Testing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羅立勝,徐一潔。 S—R理論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 2002, (2): 75—77。

[5]鄒申。試論口語測試的真實性[J]。外語界,2001,(3):74—78。

[6]鄒申。英語語言測試———理論與操作[C]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劉潤清。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8]潘之欣。語言測試中的多項選擇題[J]。外語界,2001,(4):67—74。

[9]桂詩春。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