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母親在親子閱讀中的語言運用

學問君 人氣:3.01W

摘要:早期閱讀是早教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非常大,現代的家長也比較重視對孩子早期閱讀的培養,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父母尤其是母親的語言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文章就這一理由提出自己的觀點,對家長們在孩子進行的早期閱讀實踐中做一下科學的指導。

淺議母親在親子閱讀中的語言運用

關鍵詞:親子閱讀;母親;語言運用;發展方向

一、親子閱讀及其類型

(一)合作性的親子閱讀,這種類型的親子閱讀形式是母親和孩子共同完成的,母親透過對圖書的講解與孩子展開交流。先由母親和孩子一起看書,在母親講解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透過孩子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判斷他的理解程度,並及時調整講解的方式,當故事中有重複的情節發生時,母親則會提前讓孩子預測一下將要發生的故事情節,在相應的情況下還會提出一些理由來讓孩子回答,並且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二)遊離式的親子閱讀,這種閱讀方式通常會有以下的特點:對圖畫的內容誤解,過分的注重細節;無視圖中文字的講解與作用;對圖中的畫面產生過多的聯想,表面上是在看着實際思想已經遊離圖畫之外了。而且在母親講解的過程中開始只是隨便的翻到某一頁進行講解,沒有一定的條理性;在講解中跟孩子也沒有互動,或者在隨便翻閱的過程中直接停下,指着某一個圖畫問幼兒理由或引導孩子聯繫生活。這是一種較低的閱讀水平的表現,主要是因爲母親的閱讀水平比較低所以指導起幼兒來也是比較吃力的,這就容易使幼兒對圖畫故事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爲故事是沒有意思的,無趣的等等。

(三)平行性的親子閱讀方式,這種方式是存在比較普遍的,具體表現在母親只是照着書念故事,很少跟孩子一起交流談論故事的內容,孩子在母親的閱讀中也不會表現出積極與反饋,母親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書本上也不會注意孩子的表情與動作,不管孩子是否能理解。在這一類型的閱讀中,母親與孩子各行其是,即使母親再刻意引導孩子也無法投入到圖畫當中去,這是一種單項的交流,母親在此期間並沒有起到幫助孩子閱讀的作用。

二、母親的語言在親子閱讀中的應用

(一)語言的傾向水平,主要是分析母親的語言在閱讀中的傾向意圖,母親會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來採取與之相符的語言表達類型,這種選擇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利的,還有一種就是母親用語言引導的方式,把圖書中發生的事情巧妙地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推動兒童對圖書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的強調與現實聯繫,過多的使用聯想和想象會對幼兒的語言應用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這就要求在實踐過程中不要過分的抓住一個細節不放,大肆的對其展開聯想,這樣會把幼兒的視線從書本上引開,不利於幼兒進入閱讀情境,更好的與書本進行交流。

(二)語言的行動水平,主要是考察母親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所採取的語言形式。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採取不同的語言交流形式,研究表明母親在對3-6歲的兒童進行語言的講解的時候所採取的形式是最多樣的,不同形式的語言會產生不同的功能,母親在對幼兒的閱讀指導中提出理由的比重要遠遠大於回答理由的比重,在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閱讀中母親的提問過多的'話,幼兒只顧着回答理由而抑制了幼兒發現理由和提出理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孩子處於閱讀中的被動地位,所以要適當制約母親的提問量。

(三)語言的變通水平,主要指的是母親運用語言的靈活性,主要考察母親在出現特定的情況是能透過使用語言巧妙地描繪出與內容相關的趨勢,不會因爲幼兒的年齡而產生變化。母親可以引導幼兒透過對圖畫本身的閱讀加深對書中故事的理解,但是畢竟母親提問的內容有限,對一些開放性的理由提出過少,無法用提問的方式來拓展兒童的想象力,因此母親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三、親子閱讀的發展方向

(一)親子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必須強調的是一起、共同來完成。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孩子在閱讀中不僅僅學到了知識,還享受到了家長對他們的愛,帶給他們歡樂,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這其實就是一種分享的過程,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而作爲家長呢則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機智和聰明,這種利益是相互的。

(二)圖書的選擇對於早期的兒童閱讀來說具有很大的作用。圖畫書是幼兒早期閱讀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圖畫書的選擇也就變得尤其的重要了,選擇什麼樣的圖畫書就代表着選擇了多少知識與快樂。

 四、結語

早期閱讀是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要讓兒童在早期閱讀中體會快樂,並用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來表現對故事的理解,充分發揮早期閱讀的作用,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有助於他們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從梅.母親在親子閱讀中的語言運用特點分析[J].幼兒教育,2009(9).

[2]幺娜.淺談對早期閱讀的理解[J].科技資訊,2008(20).

[3]周兢.親子閱讀類型及其對幼兒閱讀能力發展的影響[J]. 幼兒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