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8W

留守兒童是指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無法將他們帶在身邊而被留在家鄉由親屬照看,與父母長期分開居住及生活的兒童。[1]在留守兒童的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來養家餬口,但由於無法擔負過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的留守兒童由於與父母長期的分開而缺少必要的情感溝通、思想指導和觀念的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傷害。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研究論文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分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類型

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無法將他們帶在身邊親自照料,只能託付給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屬照撫。有的父母雙方都不在留守兒童身邊,像這樣的兒童被稱作爲完全留守兒童,他們一般靠隔代監護(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親戚監護;還有的父母雙方一方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像這樣的兒童則被稱作半留守兒童,他們一般靠一方父母監護。

(二)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繫的情況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法與子女進行更多的交流和溝通,他們只能透過電話或網絡的形式進行交流和溝通,而網絡在農村又沒有得到廣泛普及,所以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繫是屈指可數的,即使聯繫了,父母更多的是物質層面的關係,對教育、心理及精神層面的關係是極少的。

(三)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況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及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更多的表現爲負面的影響,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由於時間上和距離上的長期阻隔,父母監護、督促力度的下降,留守兒童的學習自覺性本身又不高,進而就會出現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目標,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但有較少數的留守兒童都能體諒父母的艱辛,想透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留守兒童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自我認知能力差,一般低於非留守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一)心理方面

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然而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缺乏關愛,不敢向外界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內心的情感,這使他們逐漸形成了孤癖性格和自卑的心理。[2]一些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親人的關愛,逐漸地變得冷漠和自私,他們對親情冷漠,父母在他們生活中甚至只扮演着“提款機”角色,因此,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消極悲觀,容易產生仇視他人,仇視社會的扭曲心理,這使得他們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受錯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影響,容易產生偏狹的認識和過激的舉動。

(二)品德方面

留守兒童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管教,不能感受父母在情感上和生活上給予的關心和愛護,在價值觀念形成、思想道德塑造及行爲規範方面都缺乏應有的理論性指導,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許多弊端,只重視物質生活上滿足而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因爲農村教育環境的特殊性,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行爲習慣上極易產生不良行爲。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留守兒童容易放任自流,不服從管教,違反校紀校規,沉迷於網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左澤華調查發現,13%的留守兒童平時有說謊的習慣;15%的人有過偷人錢物、破壞公物、抽菸喝酒等不良行爲;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刑事犯罪青少年中留守兒童的比例約20%。留守兒童正處於身體、心理的成長關鍵期,如果父母、學校、社會不能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極易偏離,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三)學業方面

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對於處於學習黃金時期的兒童來說是必要的,能使孩子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業上進而不斷取得進步,但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有效的監督和管教,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經常發生學生不完成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逃學、打架、輟學等不良現象。根據河南省後關莊2013年的調研結果,農村中14週歲的留守兒童在校率僅85%,在初中輟學學生中,留守學生所佔比例較高。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佔60.4%,成績優良的只有9%。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兒童產生厭學情緒,成爲輟學學生中的新羣體。另據針對河南省駐馬店市8所農村初中的抽樣調查,初三年級32個班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結果顯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成績方面有很大的差別,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平均優秀率僅爲5.2%,而非留守兒童則高達20.8%。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成績的'差距表明,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學習的自覺性還沒有形成,他們正處於獨立人格、良好性格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逐漸形成的最佳階段,因此,父母的關愛、監督是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的重要前提。

三、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降生,家庭教育就已經開始了,對於孩子來說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的行爲和生活習慣等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這一生中受教育最長的也是影響最深刻的。父母的視野、見識、思想觀念、行爲習慣等往往對下一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對孩子價值觀念的形成、良好行爲習慣以及處事原則等都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說家庭因素對於孩子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父母關愛的缺少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成長來說是極大的傷害,不利於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甚至會致使留守兒童的性格不健全。父母很少有時間而且沒有時間陪孩子,進而採用放任自由、不予管教的教育方式,這是非常有害的,父母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溝通交流,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響。留守兒童無一例外都希望自己有個完整的家庭,留守兒童內心最大的願望與其父母外出務工所追求的是互相矛盾的,這在客觀方面無疑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產生不利影響。

(二)學校因素

假如將教育比喻成一個滑輪的話,軸心則是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間一層是學校教育,是承接軸心和外環的鐵球;[3]外環是社會教育,是滑輪正常運轉的關鍵。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國傳統的鄉村文化中,學校是傳播文化的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師是鄉村的知識分子。對於村民而言,學校不僅是兒童接受正規教育的場所,而且也是兒童自我素質提高的場所,是孩子將來脫離土地與農民身份,改變自己命運的階梯。但是目前在我們的鄉鎮農村地區,中小學辦學條件依然很差。硬件設施簡陋,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師資教學資源依然緊缺,一些中小學只設定了基礎的文化課程,思想品德、美術、音樂、體育等方面的師資欠缺,學生們在德、智、體、美、勞方面不能全面地發展,大部分學校只重視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搞應試教育,忽略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道德素質等方面的教育。

(三)社會因素

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學校、社會和家庭因素。由於留守兒童一般都由隔代監護人照料,很多老人沿襲了他們年輕時照顧孩子的方法,他們只關心孩子的溫飽問題。再者這些老人有的年邁體弱多病,有時候還要忙着做農活,所以沒有更多的體力和精力去更好地照顧好留守兒童,更別說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心理方面的瞭解和溝通了,所以一些留守兒童的不良惡習會逐漸形成,而家長全然不知,這就需要學校社會加以監管,據有關數據分析顯示,留守兒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上網和打遊戲上,他們有的甚至會逃學逃課去網吧,而這些黑網吧明知是未成年人,他們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默許也就是縱容留守兒童在網絡世界沉迷,這就需要社會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爲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不僅關係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四、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應對措施

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是近年來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引起了社會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複雜的社會、經濟、家庭內部原因是產生留守兒童主要原因,由於這些原因錯綜複雜,解決這一問題應該根據不同地方的實際原因而有所調整。

(一)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兒童與正常的兒童相比缺少家庭的溫暖,他們需要家庭從各個方面給予指引,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人的一言一行都給予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重視教育,家長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另外家長還應該權衡一下外出打工與教育孩子成長之間的輕重關係。對於隔代監護人而言,應該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孩子固然重要,但不能過分地溺愛,過分地溺愛只會害了孩子,監護人還應該多與孩子交流溝通,瞭解孩子的心理,避免孩子出現情感交流的空白。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特長

學校教育一直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學校是最能及時發現孩子問題的場所,學校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在一定條件下,加強學校教育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這樣以來,即使留守兒童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況下,也能在學校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加強社會教育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家庭努力,同時也需要社會教育的配合,加強社會教育。規範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一定的社會規範下,有利於留守兒童形成積極的健康的價值觀,因此塑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是有必要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

總之,對於留守兒童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學校和社會要聯繫起來,各盡其能,各負其責,進行及時的溝通,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形成強有力的制度保護,保證留守兒童地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