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8.88K

中職護理教育是我國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國以來爲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培養的數以百萬計的人才,爲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護理服務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有賴於護理人員素質、專業能力的提高。課程設定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將直接影響護理人才結構的形成和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因而課程設定是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筆者將對國內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的研究進展進行如下綜述。

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研究論文

1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現狀

2007年版教學計劃和大綱課程設定由5個模組組成:基礎課程模組、專業課程模組、專業方向課程模組、選修課程模組和畢業實習模組。選修課程模組由拓展模組1(基礎課程)、拓展模組2(社科人文課程)、拓展模組3(專業相關課程)3種類型課程組成;學時分配:總學時爲3596學時,其中基礎課程模組爲900學時、專業課程模組爲918學時、專業方向課程模組爲108學時、選修課程模組爲270學時、畢業實習模組爲1400學時。

1.2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存在的問題

1.2.1課程體系龐大,特色不足張軍榮研究發現我國的2007版中職護理專業課程設定中公共基礎課學時偏多,設定科目仍偏離職業教育特色,特色專科護理開設過少。譚耀華認爲現行中職護理課程體系異常龐大,秉承了傳統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3段式課程設定方式,學生不僅要繼續補償初中數、理、化、計算機的不足,還要在語文、英語、政治、人文修養、法律、禮儀與人際溝通方面有所提升,而且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只是大專、本科的縮略版,內容多而不精,體現不出中職的優勢和特色,學習難度較大,再加上學生基礎薄弱,容易對學習感到失望,造成厭學,甚至流失。

1.2.2課程的實用性不強,與崗位需求脫節陳芬研究顯示課程設定方面缺乏中職護理專業特點,醫學基礎知識偏深、偏難,實用性不強,過於強調學科的重要性;醫學臨牀知識偏重於醫療,護理實踐和護理社會人文課程涉獵較少,使護生缺乏以人爲本的職業素養、就業適應能力及人際溝通協調能力;另外,課程門類也過多,超出了“必需”、“夠用”爲度的原則。李勁峯等認爲當前的課程設定存在的問題有: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完整性,理論知識偏難,學生學得困難,教師教得困難;課程多、學時有限,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達不到崗位要求,專業定位不切合社會實際。黃剛等透過調查研究發現中職護理專業教學與護理崗位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劉彥研究顯示中專護理教育課程體系結構主要模式還是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傳統的授課模式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課程內容與實踐脫節,開設的課程不斷增加,學生學習任務不斷加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1.2.3課程設定結構不合理李晨曦等研究顯示課程結構不合理,文化基礎課程與護理專業課程之間的界限明顯、缺乏銜接,以致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時候,往往無法體會前面知識的鋪墊性;其次,由於學制較短,既要學習文化基礎知識,又要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僅有的兩年學習時間顯得捉襟見肘;再次,人文類課程開設偏少,忽視了護理人才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導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往往忽視病人心理需求;課程內容相對落後於臨牀,知識的應用性不強;課程難度大,缺乏吸引力。李淑芬認爲目前的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重理論輕實踐。

2中職護理課程設定改進原則

2.1以崗位需求爲導向,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爲目標

黃岩等認爲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要以社會專業崗位需要爲導向,以學生爲中心,培養其綜合職業能力。遵循實用、夠用、能用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確保教學內容與護理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相一致,做到貼近社會、貼近崗位、貼近學生。

2.2形成個性化的培養模式

方勤等提出應根據人才培養方向的不同調整課程設定,除應具備護理專業必需知識外,增加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社會需求的、有利於就業的專門課程,合理安排文化基礎課、專業課和專門課課時比例,強化學生職業技能訓練,逐步形成個性化的培養模式。

2.3發揮職教優勢,堅持職業能力培養,增強職業發展競爭力

何君芳提出必須根據人才規格的具體要求來調整課程設定,改革課程內容,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堅持職業能力培養,增強職業發展競爭力,尤其是護理專業技能形成的實踐環節,這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環節。

3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定改進策略

3.1文化課與專業課的增減

譚耀華等提出中職護理教育課程體系設定應該體現出職教特色,對基礎文化課應進行適當地刪減,特別是減少與專業聯繫不密切的課程,增加專業文化課,如護士人文修養、護理法律教育、護士禮儀與人際溝通等內容,穩固紮實做好職業道德教育;在專業課程設定上應體現“寬基礎”,爲學生自行選擇專業後進入高職學習打下專業理論基礎,且要減少分科,縮減內容,增加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技能培訓應縮減項目,如刪減給藥、輸液、插管等項目;強化基礎照顧護理技術,如體位變換護理、牀上翻身、口腔護理等,爲學生就業做好鋪墊。符秀華等認爲應適當刪除或減少文化課,如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課的時數,增加人文類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課學時,如護理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法學基礎、預防醫學、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學、護理概論、人際溝通、護理禮儀、精神病護理學、創業與就業指導、康復護理學等,將預防保健、康復等理念貫穿於護理專業教育的全過程,還要堅持對學生進行品德操行訓練、表達能力訓練與職業技能訓練的“三個不斷線”。王俏認爲課程設定應在注重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重視素質教育,因爲人際溝通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判斷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道德行爲、良好的個人修養等素質是從事護理職業的基本要素。楊敏英等提出應早期開展護理專業課程教育,每學期安排一定時間臨牀見習,增加基礎護理和臨牀護理專科實訓教學,增加計算機操作應用實訓課教學。李晨曦等提出應增加人文類課程,塑造良好校園人文環境,合理安排實訓,強化學生實踐技能。

3.2課程的整合

付傑提出變“學科本位”爲“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組課程體系“崗位能力本位”的課程理念,即首先把崗位工作過程解析對應到行動領域,再把行動領域轉換成爲相應的學習領域,最後按照認知規律的要求,形成一個個的課程模組;每個模組均有各自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標準,既可以是文化課與專業課的綜合,也可以是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的綜合,這就淡化了傳統的學科分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張美琴提出按照崗位能力培養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用相關學科的知識進行重組,構成不同需求的模組,強調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如將原來的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合併重組爲人體學基礎;將免疫學基礎、病原微生物、傳染病學合併重組爲傳染病護理;將基礎護理學、護理概論合併重組爲基本護理技術;將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科護理學、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五官科護理學合併重組爲臨牀護理,並將其按照人的生命週期分爲嬰幼兒、兒童、成人和老年護理;把精神科護理學、護理心理學合併爲心理與精神護理。伍小飛提出建立符合現代護理職業要求的基礎知識課程模組,將各分離的學科和課程融合爲形態學課程模組(包含正常人體形態和異常人體形態);機能學課程模組(包含正常人體機能和異常人體機能);促進跨學科的知識融合,以增加學生整體知識結構內涵;以人的生命週期重組專業課程,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在傳授專業知識和培訓專業技能時,要注重護理人文精神的滲透以及從單純的技能培訓改變爲對學生臨牀綜合能力的培訓,注重將人文課程與護理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充分滿足現代護理教育的要求。

3.3構建“12345”的課程體系範國正提出建設

“一個指導、二個要求、三個對口、四個面向、五個模組的“12345”課程體系,即以人才培養模式爲指導,以專業能力素質及執業護士資格考試爲要求設定內容,強調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對口、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對口、實踐技能與護理崗位對口,面向臨牀護理、社區護理、老年護理、康復護理等4大崗位羣的能力發展需要,設定課程體系,構建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新的五個模組課程體系(基礎課程模組、專業課程模組、專業方向課程模組、選修課程模組、畢業實習課程模組);以創建精品課程爲切入點,大力推進課程建設。

3.4個性化的課程設定與分層教學

方勤等提出不同類別的學生給以不同的課程設定,即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專業興趣和自身特點,實行教師指導與學生自願相結合,開展分層教學,將學生分成專業班、技能班、拓展班等;對專業班的學生開設選修課,加強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幫他們透過對口升學和成人高考,進入專科層次學習;對技能班,適當刪減公共課的課時,着重於專業課,做到“寬基礎、活模組”的課程設定,還可進行“藍領護士”—助理護士的培養;對拓展班以提高綜合素質和服務意識爲主,調整課程設定,增開人文、美學、旅遊、餐飲、營銷等方面的課程。綜上所述,中職護理教育的課程設定存在着體系龐大,具體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的問題。改進方向是: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做到小而精,能體現中職教育的特點;要難度適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真正的掌握目標崗位所需要的實用技能,畢業之後能夠順利的進入工作崗位。筆者認爲今後的研究方向是:頂層設計方面,如何結合臨牀需求對護士進行分層培養,並分層使用,體現出各層級護士的專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