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怎麼寫企業工匠精神文化體系的培育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7.89K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強國之本、富民之源。文化以其強大的滲透作用影響着工業發展,發揮着凝聚力、創造力和導向力的作用。製造強國建設是技術創新、匠藝精進的過程,不僅需要耐心和意志,還需要資源、科技、文化的共同支撐。隨着現代機器化大生產對傳統手工業技術的取代,傳統工匠逐漸從歷史舞臺中退出。但世界上衆多長壽企業之所以可以出現,是因爲他們都在傳承着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怎麼寫企業工匠精神文化體系的培育的論文

工匠精神內涵豐富

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工業文化中“工業精神”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其內涵主要體現在:

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

二是嚴謹,一絲不苟,不投機取巧;

三是耐心,專注,堅持;四是專業,敬業。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中國曆來崇尚和尊重技術人才,很多書中描述和記載的那些“藝不壓身”、“一技之長”等情景和相對應的人物,都是對一個人在某一行業的高超“技藝”的讚頌。從古今中外的描述中,可以從三方面理解工匠精神:

一是工匠精神內化於“德”。

工匠精神以追求至善至美爲價值導向,在工匠逐漸走向工業化的過程中,追求着工藝的完美,是真善美的統一。由於傳統文化中對“德”的追求,美以善爲基本標準。工匠精神之“德”亦在於尊師重道的師道精神,無論是傳統的師徒模式或學徒模式,還是現代以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爲主要工業技術研究主體,都強調着對知識技術的關注和對技術人員的推崇。

二是工匠精神凝結於“技”。

工匠精神以“德”爲風骨,以“技”爲筋骨,追求着技術水平的保證和提升。首先,工匠精神包含在製造中堅持一絲不苟的精神,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其次,它強調在創造中的精益求精。在長期的技術實踐經驗和對技術方法的思考的基礎上,對之前的技藝進行改良式的創造,以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成果效果;再次,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工匠操持技術、製作器物和傳授技藝,既包括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從技能到實踐的轉化。

三是工匠精神外化爲“物”。

工匠精神不是理論的空話,其貫徹在工匠們精益求精的生產過程中,凝結在巧奪天工的精美產品上。浸潤着工匠精神的工業產品,是物質價值的載體,更蘊含着技術和精神的傳承。

工匠精神讓德國製造走向世界

一提到德國製造,我們想到的往往是耐用、實用、質量優質。德國工業產品以品質優良著稱,在世界享有盛譽,這種口碑源於德國嚴謹、理性的工匠精神和工業文化。

其實,德國製造曾經也是廉價低質的代名詞。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後,當時世界市場幾乎被列強瓜分完畢,追求強國夢、在夾縫中求生的德國人不得不“不擇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國的產品,並廉價銷售衝擊市場。偷竊設計、複製產品、僞造製造廠商,德國產品因此被扣上那頂不光彩的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透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註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將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8月23日於是成了“德國製造”的誕生日。

在此之後,德國開始了艱難的工業強國之路。從“面子”看,這是一條技術興國、製造強國的道路;從“裏子”看,“工匠精神”是其強國之路的重要內在支撐。

據科隆大學學者羅多夫的總結,德式工匠精神的一個特點是“慢”,也就是慢工出細活,對德國人來說,“欲速則不達”——穩健第一、速度第二。第二個特點是“專”。德國約有370萬家企業,其中95%都是家族企業,其中不少是世界某一工業領域的“隱形冠軍”,共同特點是都愛“專”,專注堅持於某些單一產品,並做到極致。第三個特點是“創新”。在德國,即使一些小企業也有自己的研發部門。長期以來,工匠精神已經成爲德國工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製造強國建設離不開工匠精神

在當今社會,儘管傳統的小作坊形式基本上被現代化的工業製造所取代,但是在人類歷史中沉澱下來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傳統,卻依舊貫穿於現代化的工業製造之中,甚至成爲現代工業製造的靈魂所在。工匠精神指向的製造不僅是嚴格地按照技術標準和生產要求機械地重複和模仿,更在於按照近乎嚴苛的技術標準和近乎挑剔的審美標準,以良好的精神驅動和技藝經驗,一絲不苟地賦予產品質量和靈魂。

中國號稱“世界工廠”、製造業大國,但很多“中國製造”如19世紀中後葉的德國製造一樣,給世人的印象是“廉價低質”。其實,我國有許多高新技術產品已經站在了世界工業科技的頂端,如高鐵、核能、通信產品等等,只是還有部分企業因過度追求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嚴謹的工匠精神缺乏足夠的認知和實踐。

當前,我國製造業正處於從生產型向服務型、從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的高端、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時期,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除了科技上要領先,文化上同樣要先進,特別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撐。

工業文化是現代工業製造的靈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和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面臨着巨大壓力,在此形勢下,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民族工業的傳承中探尋精氣神,從工業文化入手增強中國工業的軟實力應成爲推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思路和新路徑。

工業文化不僅是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也是衡量一國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更是工業產業發展的倍增劑和靈魂。我國雖然已是工業大國,但與工業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除了硬實力的差距,軟實力差距更爲明顯。國外發達國家經過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才形成自己獨特的.工業文化,而我國的工業化起點低、起步晚,目前尚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且缺乏自己的工業文化和工業精神。受農耕文化影響,我國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普遍具有守舊、自給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細等顯著的農耕文化特徵。勞動者素質不高,職業化素養、科學精神、工業精神缺乏。特別是近幾十年工業化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風,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不時發生。

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工業文化

國務院總理李XXX寄語蘆山學子時指出:“工匠也可以成爲大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大批具有現代先進工業文化內涵和素養的建設者。追隨、模仿、山寨換不來“製造強國”,過去那種依靠質次價廉去佔領市場的思維方式與行爲規則行已經行不通。

在製造強國戰略全面啓動、《中國製造2025》深入推進的進程中,不僅要提高產業規模、技術水平等“硬實力”指標,還要加快完成“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戰略目標,提升我國工業的“軟實力”。提升“軟實力”的核心是需要補文化的短板,需要強有力的工業文化、需要在骨子裏有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契約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工業精神做後盾。

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吸收世界工業文化精髓,發揚製造強國的愛國精神,提倡新時代工業精神,推動我國工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們也要大力宣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勞模精神,提倡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

我們還要加強對工業文化、工業精神的輿論引導,發揮工業文化對產業發展的倍增作用,將中國近百年來工業發展經歷的艱苦奮鬥和曲折發展融入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這有利於工業與文化的協同發展,有利於全社會關注長期價值、關注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形成和弘揚正確的工業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