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中國服飾設計的演變

學問君 人氣:1.31W

摘要:中國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服飾的變化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生着巨大的變化,從古代的服飾保守、繁瑣、階級等級劃分,逐漸到現代的簡單、大方,依次發生着重大的變化。

淺談中國服飾設計的演變

關鍵詞:服飾;文化;審美;設計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服裝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符號,也是一種互通的語言。墨子說:“其爲衣服,非爲身體,皆爲觀好。”這很好地說明了在古人眼裏,服飾已經成爲美麗的視覺藝術。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個人的愛好,審美情趣、色彩理論學習、心理學、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融入到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遠古時期,生產力極端低下,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他們對於自然完全是既害怕又崇拜。然而服飾發明之初,披着獸皮帶着象牙等只是爲了禦寒、抵禦外敵的侵害。人類從猿猴進化到人,透過服飾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了一個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財富。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服飾是最能體現美麗的裝飾品。

先秦時期中國的衣冠服飾歷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大約在夏商時期服飾制度纔開始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範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服裝以小袖爲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一種名爲“深衣”的新型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福、禮服,且被用作祭服。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廣爲盛行,“胡服騎射”就這樣形成。

唐代服飾是中國服飾文化發展的一個頂峯,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能力。唐朝對外開放、絲綢之路的重開,中西文化的結合,使唐朝服飾華麗清新。唐朝時期對服飾色彩的規定:黃色只有皇帝和皇室親臣、貴臣纔可穿用,他人穿用則爲犯罪,因此黃色爲皇權的特殊象徵。另外,還以服裝的顏色區分官職品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硃色,六品爲綠色,七品爲青色。唐都長安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並且與鄰國文化交流頻繁。唐朝服飾形成了獨特的開放浪漫風格,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典型着裝形象。唐代的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出了傑出的成就。

宋代服飾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上創新較少,而且色彩較爲單調,沒有唐時期色彩的華麗,趨向於質樸、潔淨和自然。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宋代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宋朝的服裝一改唐朝服飾曠達華貴,恢弘大氣的特點,服裝造型封閉,顏色嚴肅淡雅,色調趨於單一之外,整體設計更加簡易。

元朝是蒙古族統治中原的時代,所以元朝的服飾也比較特別。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由於元朝人喜歡騎馬,這種衣服很方便騎射。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着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然而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服裝設計受到等級劃分明顯。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代朱元璋稱帝后,爲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爲準則的新服飾制度。明朝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以袍衫爲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爲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明代官服中最具特點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翅因戴者官職、身份不同而各異。其形制前低後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另用網巾以束髮。整體設計造型較爲明顯。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清朝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服飾的變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清服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轉折點,現代服飾更是受到清朝服飾的影響。

中西文化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水平的提高等都促進了服裝在色彩、款式、樣式、材質、面料、設計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未來的服飾設計,不僅從環保考慮,包括材料屬性的變化,環保、健康,多功能設計,用材綠色化,纖維材料的免洗滌去污性的應用,多變的屬性符合環保的要求等等。我們可以認真的觀察某個時期的服裝形式、款式、設計風格、材質、色彩等會發現它恰恰把歷史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了。服裝無疑更是展現歷史美麗的一部分,服飾的變化更是體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科技進步的重要標誌。

參考文獻:

[1]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M].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霍然.唐代美學思潮[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

[3]四庫全書[Z].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