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醫藥學論文範文

學問君 人氣:6.39K

【導語】 中醫藥也叫漢族醫藥,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爲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小編爲你收集了中醫藥學論文範文 ,供您參考和借鑑。

中醫藥學論文範文

【摘 要】 中醫藥院校學生應具備中醫藥文化自覺性可概括爲主動性、甄別力和融合創新三種。傳承中醫藥文化,全面提升中醫藥文化自覺性要做到:師者爲先,文理並重;精勤不倦,無私奉獻;以中爲主,和而不同。

【關鍵詞】 中醫藥學生;中醫藥文化傳承;自覺性;路徑

中醫藥文化傳承千年,凝聚了豐富的醫學理論實踐經驗、健康養生理念以及哲學智慧。它是中國特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代表。中醫藥院校學生不僅僅肩負着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還承載着中醫藥文化繼承發揚的歷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間,有必要對中醫藥院校學生開展中醫藥文化自覺性教育。

一、中醫藥院校學生應具有的中醫藥文化自覺性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中醫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蘊含着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中醫藥文化包括中醫理論、本草學、鍼灸學、病證與治法、養生、醫家、醫著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極哲學等文化的融合。[1]傳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點,它不僅傳承精湛的醫術,還教導學生修身、立品、濟世,傳承高尚的醫道。

所謂文化自覺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勢。”[2]費孝通先生不僅對文化自覺性做出定義,他還指出,文化自覺性不是隨波逐流,不是全盤接受外界影響,也不是簡單的固守文化傳統,而是始終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清醒而自主的認識文化譜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醫藥文化自覺性是當代中醫藥院校學生的必備素質,是中醫藥文化傳承的關鍵。目前,西方醫藥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已成爲醫藥體系的主導,本文就中醫藥院校學生應該具有的中醫藥文化自覺性概括爲三點。

1、主動性

學習中醫藥文化的主動性是中醫藥文化自覺性的基礎。具體表現能主動閱讀中醫藥典籍,自覺學習中醫藥文化相關知識。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中醫藥文化作爲中國社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其哲學體系、思維模式、價值觀念以及發展規律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被世界稱譽爲中國第一“國粹”。[3]中醫藥早已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自覺主動學習中醫藥文化相關知識是對中醫藥院校學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別力

中醫藥文化的甄別是中醫藥文化自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的甄別包含兩方面,對中醫藥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優勝劣汰。深入研究是優勝劣汰的前提。

對中醫藥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價值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指出: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大家普遍認爲,主要體現爲以人爲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誠四個字來概括。[4]具體表現爲博及醫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懸壺濟世。

中醫藥文化的優勝劣汰是指對中醫藥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論方法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是對經典文獻文字進行演繹,承者透過對經典文獻不斷地研究、不斷地啓發,不斷實踐,有了新的領悟與發現。二是基於師承教育模式,師徒之間相互理解,透過耳濡目染、口傳心授、觀摩體會、臨牀實踐,不斷形成理論和實踐的互動,在不斷地互動中得到新的.理解、體會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思路和風格。

3、融合創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全球文化一體化,西方醫學強勢崛起;另一方面,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廣泛,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認可。目前中醫已被74個國家承認,並同176個國家進行了中醫學術交流,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中醫醫療機構,其總數已超過8萬家,從業人員達20餘萬,每年有3成當地人和7成以上華人接受中醫藥服務,全球約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過鍼灸、按摩、中草藥等中醫傳統療法診治。[5]

據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270個最具推廣價值的中國文化符號中,“中醫”列位第三。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標籤,中醫藥文化推動着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中醫藥文化在世界舞臺上要堅持中醫藥文化主體地位,增加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克服對外來文化的排斥牴觸情緒,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借鑑和融合世界各民族醫藥文化,博採衆長,在時代的背景下賦予中醫藥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將中醫藥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讓中醫藥文化爲世界所知、所用、所愛。

二、當前中醫藥院校學生欠缺中醫藥文化自覺性的表現

當前中醫院校及學生大都注重中醫藥理、醫術等知識技術層面的學習,忽略中醫藥文化內涵的理解,更不用說中醫藥文化自覺性的培養。對中醫藥文化自覺性的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主動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認同感的欠缺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中醫藥院校學生課程繁多,課業繁重,大多數同學瞭解中醫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課堂的教授,只有極個別的同學能在課後主動閱讀;二是很多中醫藥專業學生由於受到成績限制,無法報考西醫相關專業而被迫選擇中醫藥相關專業,缺乏對中醫藥典籍學習的動力;三是中醫藥典籍大多晦澀難懂,學生對其缺乏閱讀的興趣,自學難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別力欠缺

首先,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多爲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輕文,多數只重視中醫藥技術的學習,忽略其價值核心和文化內涵;最後,由於條件限制,多采用西方醫學教學模式,一名教師授課,50多名學生學習,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師徒之間的互動更不用說得到新的理解、體會,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思路和風格。

3、文化融合觀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傳承的動力,目前存在兩個極端:一是我國的醫學教育以西方醫學爲主體,中醫藥院校授課是較多采用西方醫學授課模式教學,學生習慣用西醫的思維和視角來審視中醫藥文化,用西方醫學的長處來對比中醫藥的短處,僅把中醫藥當作西方醫學的補充。二是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思想觀念較爲保守,尤其在“取消中醫”論戰之後,更是對西方醫藥文化產生牴觸心理。很多學生認爲西方醫藥僅僅是醫療技術,根本沒有文化可言,而且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治標不治本。而中醫以病人整體爲治療對象,辨證施治,不僅療效好,對人體傷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綠色醫療。片面狹隘的眼光最終導致的是文化的斷滅。   三、傳承中醫藥文化,全面提升中醫藥文化自覺性

從溫病學說到體質學說,從《黃帝內經》到《傷寒論》,“師古不泥古”,這就是中醫藥文化能傳承兩千多年的原因。當代,中醫藥仍在不斷創新發展,不僅用來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更被利用在抗擊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中。這都是中醫藥文化不斷創新與發展的結果。全面培養和提升中醫藥文化自覺性是促進中醫藥文化創新發展、弘揚中醫藥文化的內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醫藥院校學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

1、師者爲先,文理並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醫藥文化重在師承,更是講究言傳身教和尊師重道,一名缺乏中醫藥文化認同感的教師難以教育出具有中醫藥文化認同感的學生。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提出:“醫者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時珍《本草綱目》言:“欲爲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文理並重,方能成就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中醫藥專業人才。中醫藥院校的各科教師都需博覽中醫藥文化典籍。如要求剛入校的非醫藥學專業的青年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學習《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藥典籍,瞭解中醫藥相關知識,熟悉其哲學思想、思維模式及價值觀念。在教師講課比賽中,將本專業知識及中醫藥文化的結合程度也作爲考覈的一項標準。如在進行西方臨牀醫學教學時,介紹西方“牛痘接種術”是在中國創立的“人痘接種術”的理論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術是華佗研製的麻沸散等等。

授課時,教師需將中醫藥文化與本專業知識相結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如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中引入《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等中醫藥經典,介紹董奉、張仲景、華佗等中醫藥大家懸壺濟世之事。如陝西中醫學院將體育和中醫相結合,開設了選修課程――中醫傳統保健體育,其《孫思邈健身法》獲取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並於2008年8月進一步成功舉辦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第九屆傳統體育保健運動會,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校園裏掀起了學習太極、五禽戲、八段錦、長拳的高潮,引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中醫藥文化的自覺性,將中醫藥文化及其精髓潛移默化的滲透到課內,爲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做出了貢獻。

2、精勤不倦,無私奉獻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雲:“學者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醫源必先精勤不倦。這要求廣大師生不僅勤於學習中醫藥文化,更是要勤於剖其精髓,解其內涵,甘於奉獻,用生命詮釋內涵。如陝西中醫學院將“精誠仁和”的價值核心進一步的演化,對學生提出應在品德、行爲、學識、才能方面具備“精、誠、仁、樸”的要求,並以此作爲校訓。“精”即“精勤不倦”研學問;“誠”即爲人誠篤修醫道;“仁”即仁心仁術濟蒼生;“樸”即淳樸質樸濟世人。學校入學教育時組織新生舉行《醫學生誓言》宣誓儀式,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價值取向。歷年來,學生們也用自己的行動,在奉獻中實踐着當初的誓言。上世紀80年代的大三學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兒童而不幸犧牲,她英勇獻身的事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陝中醫人。目前,學校堅持每年開展“邵小利志願者服務隊”,組織學生志願服務及義診,儘自己微小綿薄之力。老一輩德藝雙馨的陝中醫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術濟蒼生”的思想,精勤治學,精研醫道,爲學生樹立了榜樣。學校充分發揮師承教育模式,設立“導師論壇”、“名師名醫講壇”,舉辦“分享名人經驗、成就中醫夢想”系列講座並邀請邀請“國醫大師”張學文做了題爲《對中醫人才成長的幾點體會》的講座,學生們深受勉勵及啓迪。

3、以中爲主,和而不同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傳承中醫藥文化首先要堅定中醫藥文化發展的信心。全球化不等於全盤西化,而是文化多元化的互動。學校可將中醫藥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及發展中醫藥的信心。在學生了解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與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激發愛國主義情操及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傳承文明、振興中華的使命感。

其次,與其他醫藥文化交流、互補、融合中,以中醫藥文化爲主,保持中醫藥文化特色留住中醫藥文化根基,促進中醫藥文化現代化轉型。可開設中西醫文化對比課程,讓學生更客觀理性的認識中西醫文化的優劣勢;增加畢業生國外交流合作的機會,傳播中醫藥文化,而僅非中醫藥實用技術。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S].2009.

[2] 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性[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3] 何薇,何春生,史炎平.加強大學新生中醫藥文化傳承教育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25)69.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S].北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9.

[5] 廖利平.關於中醫藥影響世界的思考[J].世界中醫藥,2010(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