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計量分析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W

一、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計量

關於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計量分析的論文

(一)會計收益的計量會計期間損益的確認和計量,應分析該期間實際發生的交易,確認和計量各種收入和費用,根據會計等式“收入-費用=利潤”來計算。收入、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必須遵循收入實現、應計制、歷史成本、配比、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等原則。對於資產或負債價值的波動,如無客觀事實認定,不予確認。會計收益只確認已實現收益,不確認未實現收益。

(二)經濟收益的計量根據經濟收益觀,期間損益的確認和計量應比較該會計期間期末和期初的淨資產,_在扣除投資人追加投資、加回已對投資人所分配利潤後,即爲該期間的損益。若期末和期初淨資產相等,資本得到保全;若期末淨資產小於期初,資本就沒有得到保全,差額爲資本虧絀;若期末淨資產大於期初,資本不僅得到保全,而且產生盈餘,差額即爲利潤。人們按資本計量屬性的不同,又將資本保全分爲財務資本保全和實物資本保全。前者強調名義貨幣資本的保全,後者強調企業實際生產經營能力的保全。在資本保全觀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爲取得收益而發生的費用必須以現行成本(資產的現行購買市價)而不是以歷史成本來計量,在企業已經耗費的資產未得到重置之前,不得確認企業收益。在這類資本維護概念下所確定的企業收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經濟收益。此時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概念所確認和計量的收益在量上存在如下的關係:會計收益+未實現的有形資產變化一前期發生的已實現的有形資產變化+無形資產價值的變化=經濟收益(公式1)。上式中的無形資產不是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傳統的無形資產,而是另一個概念即主觀商譽。以資本化方法舉例加以說明:

[例1]某經營實體總資產剩餘有用壽命4年,每年期望的淨現金流轉額如表1:(假設貼現率爲5%,每年折舊7000,單位爲$)第一年期望的淨現金流轉額(R1)=7000,第一年初總資產的資本化價值:7000x(1+5%)-1=6667,8500×(1+5%)-2=7710。100(0)×(1+5%)-3=8638,12000×(1+5%)-4=9872,合計爲32887。第一年末總資產的資本化價值:8500×(1+5%)-1=8095,10000×(1+5%)-2=9070,12000×(1+5%)-3=10336,合計爲27531。第一年的主觀商譽=(折舊)7000-(32887-27531)=1644,每一年的會計收益=每一年的淨現金流轉額一每一年的折舊,第一年的會計收益=第一年的淨現金流轉額一第一年的折舊,0=7000-7000。同理可得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的主觀商譽和會計收益,將各年的數據帶入公式1可得到各年的經濟收益(本題中有形資產未發生變化,故其數值爲0),彙總見表2:

二、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概念

(一)會計收益的概念

從操作的角度講,會計收益被定義爲本期交易申已經實現的收入和與此相對應的歷史成本之間的差額。從該定義中可以看出會計收益的五個特點:一是會計收益是基於企業實際發生的交易(主要是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收入減去實現這些收入的必要的成本)。從傳統意義上講,會計界是用交易觀來計量收益的。二是會計收益是建立在會計分期假設之上的,是指某一期間的財務成果。三是會計收益是建立在收入原則之上的,需要對收入進行定義、計量和確認。四是會計收益需要依據歷史成本計量費用,要嚴格遵守歷史成本原則。一項資產按照獲得時的成本覈算直到被銷售,才能確認所有的價值變化。因此,費用是耗費的資產或耗費的獲得成本。五是會計收益要求當期實現的收入與適當的或相應的相關成本聯繫。因此,會計收益是建立在配比原則之上。從本質上講,某些成本或期間成本被分配或與收入相配比,而其他的成本則結轉爲資產。

(二)經濟收益的概念

亞當·斯密(AdamSmith)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最早將經濟學上的收益定義爲“財富的增加”。大多數古典經濟學家,尤其是艾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Marshall)遵從斯密的收益概念並將其引入企業。當代經濟學家J·R·希克斯(Hicks)在《價值與資本》一書中將經濟收益定義爲:“一個人在期末與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情況下所可能消費的最高數額”。該定義雖然指的是個人收益,但企業收益也可以用這個最基本的收益定義來加以解釋,即在期末與期初資本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企業本期可用以消費或分配的最大金額(湯云爲,1997)。由此可見,經濟收益是與資本保全或資本維護密切聯繫的,它實際上要求在確認企業收益時必須嚴格區分資本收益和資本保全。

三、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的計量差異對審計的啓示

(一)以會計收益爲基礎的'審計

應綜合考慮企業的持有利得、現有資產實際價值及實物資本保全。一是已實現收益與全部收益的差別。會計收益只包括已實現收益,而將未實現損益排除在外,經濟收益則將企業的經營收益與持有利得同樣對待,而不考慮收益是否已經實現: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兩者之間不一致,其差額主要是持有利得。二是歷史成本與現時價值的差別。會計收益遵循歷史成本原則和配比原則,有利於客觀反映企業管理當局的經營管理責任。但是,由於歷史成本原則內在的缺陷,特別是收入按現--時價值計量而費用按歷史成本列支,使得會計收益的計算缺乏內在的邏輯統一性,而且使配比原則難以貫徹執行,以至資產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實際價值,成本也不能得到足額補償。而經濟收益按現時價值計量,其反映的是資產的實際價值,有利於成本的足額補償。三是財務資本保全與實物資本保全的差別。會計收益維護財務資本保全,即只要求業主投入的貨幣價值不受到損害,企業收入超過投入價值部分即作爲會計收益,注重報告經營財務成果。經濟收益則堅持實物資本保全,只有當業主投入資源的實際生產能力得到保全時,才能確認收益,只有保持企業實際生產能力,企業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

(二)內部治理方面的經濟收益審計

應完善的內部控制帶來的經濟收益、良好的內部治理戰略帶來的經濟收益、妥善的風險管理策略帶來的經濟收益。一是企業有健全的管理系統、財務資訊系統、內部控制系統和責任機制,以及健全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這樣的企業管理是科學的,無管理漏洞能使企業減少由於內控混亂而造成的損失。即從管理角度來考察被審計項目的收益狀況。如建設單位透過改善管理,使+建設項目的工期得到提前;一個倉儲企業透過管理或重新設計使一個倉儲設施的佈局更加合理,使有限的空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等都屬於這一範峙。這些方面管理的改善雖不能馬上反映在用貨幣價值來衡量的評價結果上,但最終會對用貨幣價值反映的經濟收益產生影響。二是內部治理戰略的好壞也會影響到企業最終的經濟收益,對其進行審計,實質是站在一個較高角度審視企業內部治理狀況,隨着以人爲本的理念的深入,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的審計內容也將更加豐富,對人力資源審計的內容不僅是當前所能帶來的經濟收益問題,而更關注的是其治理戰略的最終效果問題。三是風險管理旨在確保組織有效運轉,即確保組織的技術先進、道德規範、環境優良、避免意外風險的侵擾,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面對風險,進階管理層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建立風險管理部門,並將風險管理置於公司的整體管理過程中,將風險管理與風險控制的職責放在最瞭解企業經營過程的人身上,發揮公司治理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風險管理審計的關鍵是確認、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審計經營管理人員爲降低經營風險所進行的各項管理活動。管理者是否有助本企業降低風險,以實現企業經濟收益增加的目標。收益與風險對稱是經濟生活中的普遍規律,企業在高風險狀態下執行而獲取中等甚至低水平的收益顯然不是投資者所願意看到的。收益的穩定性是企業所面臨風險大小的表象特徵,收益穩定性越差說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越大,反之,說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越小。

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含義,兩者在計量上也存在量差,而經濟收益力圖計量企業的實際收益而非名義收益,因而更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收益。因此,在對企業的收益進行審計時,應在對其會計收益進行審計的基礎上考慮其經濟收益的審計,因爲它不僅能幫助企業查錯糾弊,而且也有利於管理政績、管理責任等方面的審計,以提高企業管理的效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