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會計計量對企業會計收益的影響論文

學問君 人氣:2.23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試論會計計量對企業會計收益的影響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試論會計計量對企業會計收益的影響論文

試論會計計量對企業會計收益的影響論文 篇1

【摘 要】 採用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所產生的會計資訊是不相同的必然會對收益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有些企業財會人員利用會計計量的這一特點來進行利潤操縱。文章在明確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具體闡述了會計計量模式對收益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會計計量; 計量模式; 計量屬性; 收益

一、會計計量的相關概念

會計計量是指爲了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確認和計列有關財務報表的要素而確定其貨幣金額的過程。會計計量模式主要由三個要素組成:計量對象、計量尺度和計量屬性。

(一)計量對象

會計對象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每一個會計主體範圍內財務會計能夠反映和控制的經濟事物與經濟行爲。會計計量對象就是被計量的客體具體到會計要素上就是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

(二)計量尺度

計量單位是指對計量對象的某一屬性進行計量時具體採用的標準單位。貨幣一直充當着會計計量的標準單位或者說國際通用會計計量單位。但是貨幣本身也具有價值即貨幣具有兩重性。貨幣的兩重性會給會計計量帶來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即貨幣的購買力變動。相應的計量單位也存在兩種選擇:一是名義貨幣;二是貨幣的購買力即一般購買力。名義貨幣單位的購買力是會發生變動的用名義貨幣編制財務會計報表較爲簡便可靠。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是對名義貨幣單位的調整或變換形式是按照一定時點的實際貨幣購買力換算後的計量單位從而使不同時期的貨幣計量尺度保持在相同的計量基礎上。

(三)計量屬性

計量屬性是指被計量客體的特性或外在表現形式具體到會計要素就是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要素可以用貨幣量化的表現方面。我國2006年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明確規定會計計量屬性有五種即: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在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九章中規定:“企業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會計報表及其附註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同時對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下資產和負債的計量金額進行了規定。至於選取何種計量屬性完全取決於會計資訊用戶的需要。由於各種會計資訊用戶所需求的會計資訊不可能相同因此對計量屬性的選擇也會不同。

由以上內容可知對於所有的計量對象都存在着幾種不同的計量模式如表1。

二、收益的相關概念

這裏提到的收益是指會計學上的收益須與經濟學上的收益區分開來。根據傳統觀點會計收益又稱利潤或盈利是指來自企業期間交易的已實現收入和相應費用之間的差額是根據企業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以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所獲得的銷售收入減去爲實現銷售收入所支出的成本得出的。這些經濟業務既包括外部交易也包括內部交易。與外界的業務活動使企業的資產或負債發生轉移由於它通常是直接的貨幣收支因而其量度一般也是確切的。企業內部的資產之使用或轉移由於是非直接的貨幣收支因而其量度通常並不確切。按照傳統會計觀點市場價格或預期價格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價值變動不包括在內部資產轉移之列。

收益是建立在會計分期假設之上的它指的是某一特定期間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早期的收益是根據現金收付制來計算的而現代的收益則是按權責發生制劃分當期收入和費用在進行了恰當的配比後計算出來的。會計收益的確定要依據以下兩項原則:收益確定的實現原則和收益確定的穩健原則。根據收益確認的實現原則企業收益應劃分爲營業收益和持產損益。營業收益的確認必須在商品或勞務銷售等關鍵性事項發生以後而持產損益是指持有資產的已實現損益因物價變動引起的未實現損益則不予以確認。根據收益確定的穩健原則當企業某項經濟業務有多種會計方法可供選擇時應選擇最不會高估收益的方法它包括不應高估收入和不應低估費用兩個方面。

三、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對收益造成的影響

對於所有的計量對象會計計量模式是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的有機結合不同的計量模式得出的會計資訊可能存在較大差別。

(一)計量單位對收益造成的影響

在傳統的會計計量中名義貨幣長期普遍地爲人們所使用。在物價穩定的情況下或者通貨膨脹或緊縮的幅度較小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相互抵消時名義貨幣單位還是相對穩定的。但當物價上漲(或下跌)幅度較大時再用歷史成本來計量將會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費用被低估(或高估)從而對收益產生影響。

可用例1來說明物價上漲時採用名義貨幣和一般購買力作爲計量單位對收益的影響:設某企業2005年以2 500元購入A產品2006年以3 000元的價格銷售物價指數上升10%計算其收益見表2。

這種情況下按照一般購買力計算所得的收益比按照名義計算所得收益低是因爲2006年的物價指數上升了10%即貨幣購買力下跌10%實際收益也下降了。正因如此經濟發達國家的會計都要求在高通貨膨脹率下不能忽視貨幣購買力的變化應在編制正常會計報表的基礎上補充編制不變價格的財務報表以提供真實的會計資訊。但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從財務報表的編製成本與其效益比較考慮只要物價變動不達到惡性通貨膨脹程度(標誌是三年累計的通貨膨脹率接近或超過100%)一般都以各國法定的名義貨幣爲計量單位而不考慮購買力的變化對會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