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李爾王》的人文主義思想

學問君 人氣:1.41W
  

論文關鍵詞:人文主義 李爾王 轉變
  論文摘要: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一劇中塑造了一系列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透過描寫李爾王等人思想上前後的轉變,以及不同人物所表現出來的高貴品質,表明了莎士比亞對人文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

淺論《李爾王》的人文主義思想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站在先進思想的立場上,透過描寫王室家族的內亂和李爾王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僞善的人倫關係,肯定了同情、博愛的道德原則,表現了透過道德改善產生理想君主的思想。在劇本里,劇作家透過塑造一系列嶄新的人物形象,以及一系列人物前後思想的轉變,熱情地歌頌了人文主義理想。
  人文主義作爲文藝復興時期最先進的思潮,無可置疑地帶上了時代的烙印。莎士比亞的悲劇往往激盪着熱烈奔放的人道主義,但隨着資本主義日益嚴重的社會罪惡,他的理想又與現實發生尖刻的矛盾,所以“莎士比亞對人類前途曾產生深沉的憂慮和感傷,這就賦予了他的悲劇豐富的思想內涵”。[1]人文主義理想在黑暗的社會現實面前出現了危機。在劇中,代表人文主義理想的考狄利婭、肯特等人物被反動勢力逐出宮廷,而黑暗勢力如呂甘、高那裏爾、愛德蒙等代表人物獲得權勢,就是這種危機的反映。對於莎士比亞來說,人爲萬物之靈,現在卻淪落爲像湯姆一樣“和禽獸相差無幾的瘋丐”。爲什麼社會現實距離理想越來越遠?人文主義理想在現實中還能實現嗎?出路在何方呢?作爲一個具有先進思想傾向的作家,莎士比亞不能不思考這些問題。他儘管苦悶、怨恨,但他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向現實社會屈服。寫《李爾王》時,莎士比亞的思想和藝術更趨成熟。他在進一步探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的同時,試圖找出方法以解決危機。因此,透過對原有劇本的改編,並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莎士比亞堅定了對人文主義的信心。
  李爾王是劇本里面的核心人物。在戲劇開始時,李爾王是一個大權獨攬的封建專制君主。一直以來,他都擁有絕對權威,他的話就是最高法令,不許別人稍有違抗。平時他剛愎自用,脾氣暴躁,偏愛諂媚之言,性情反覆無常。當他要分國土給女兒們時,他還要根據女兒們的甜言蜜語來判斷她們的孝順程度,以滿足自己作爲封建帝王的虛榮心。他聽了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的甜言蜜語,感到非常高興,給了她們豐厚的財產。代表人文主義思想的小女兒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說了老實話。李爾王聽後勃然大怒,當即斷絕了和她的父女關係,把她“驅逐出境”,嫁給了法國國王。從這裏可以看出李爾平時是多麼昏庸、殘暴,偏聽偏信,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專制暴君,一個極端專制主義的化身。莎士比亞一貫反對暴君、暴政,因此對他採取批判的態度。
  李爾在受到兩個女兒的不公正對待後,流落到荒野上。這是李爾思想上的轉折點。他在風暴中親自感受人民所受的痛苦,由此想到了原野中一眼望不到邊的苦難的人民。在經受大自然的狂風暴雨襲擊的同時,李爾內心也經歷了一場更強烈的風暴。經過暴風雨的洗禮,李爾在苦難中重新認識現實社會,在苦難中重新體驗人,認識人,並進而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對自己命運和一切不幸者命運的共同性的認識,構成了李爾恍然大悟的最高瞬間之一。愛德伽喬裝湯姆出現,使李爾嚇了一跳:難道萬物之靈的人竟成了這個樣子嗎?“難道人不過是這樣一個東西嗎?想一想他吧。你也不向蠶身上借一根絲,也不向野獸身上借一張皮,也不向羊身上借一片毛,也不向麝貓身上借一塊香料。……來,鬆開我的鈕釦。”[2]從這個赤身裸體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身上,李爾認識了人的本相。他現在理解了,從前所有一切關於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概念,不過是幻想而已。上述扯去衣服這動作具有象徵意義,表明李爾和過去的自己進行決裂。他在暴風雨中發了瘋,但頭腦卻比以前更清醒了。這個反省的過程是艱苦的、嚴酷的。由此,他的思想開始轉變過來,向人文主義理想靠攏。他的思想轉變的第一個標誌,就是他開始爲別人着想了,併爲他們而祈禱。這時的李爾已經是一位具有先進思想傾向的新人了。他的意識已成了“全人類意識的一部分”。他認識到,世界上除了真誠的愛,也就是考狄利婭所代表的人文主義理想,其他都不重要。他悔恨自己一向太沒有想到這種事情了。這些正是莎士比亞所肯定和歌頌的人文主義原則。李爾王的轉變反映了人民對封建君主的期望,標誌着人文主義理想的勝利。
  透過前後兩個時期的對比,莎士比亞對李爾前一階段的昏庸專橫持批判態度。當李爾經受了暴風雨的洗禮,思想起了變化,產生了人文主義思想之後,莎士比亞便以新的眼光肯定他、讚美他。
  在劇中,莎士比亞還塑造了一系列體現人文主義理想的人物,如考狄利婭、肯特、弄人等。他們是本劇的一代新人。他們“誠實、機智、堅持真理,忠於父輩和君主,敢於同黑暗勢力作不懈的鬥爭,體現了莎士比亞維護和諧自然的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思想”。[3]其中考狄利婭是個突出的代表。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考狄利婭是他塑造的最美好的形象之一。她猶如黑暗現實中的一座燈塔,寄託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理想。考狄利婭從內心裏面深愛她的父親,但即使如此,她也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肯用謊話來欺騙父親,犧牲真理,藉以獲得大片國土。爲了取得父親的歡心,她的兩個姐姐用甜言蜜語回答李爾王。這時考狄利婭想的是“考狄利婭應該怎麼好呢?默默地愛着吧”。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這就是人文主義者真誠待人的原則。她認爲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質財富更重要,真誠無私的愛、個人尊嚴和人格獨立勝於父親的國土。她內心深愛着父親,但她也坦言出嫁後不能全心全意地愛父親。對於由此而來的巨大的精神創傷和物質損失,考狄利婭沒有後悔。對於人文主義者來說,人是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各自的尊嚴是和真理、誠實以及正義的概念分不開的。同情心、大公無私、自我犧牲的能力是和他們與生俱來的。甚至於當他們明知一說出真話就會給自己招來不幸的時候,他們也是敢於說出真話的。他們體現了仁愛、忠誠、信義等高貴品質。
  考狄利婭的愛情觀,像莎士比亞戲劇裏的其他主人公一樣,就是強調真摯的愛情。勃艮第公爵因爲考狄利婭失寵而停止向她求婚,考狄利婭當即也表明自己不願意嫁給他。面對失寵的考狄利婭,爲人文主義思想鼓舞的法蘭西國王則毫不猶豫地說:“最美麗的考狄利婭啊,失去了財富,方顯出你最富有……我歡迎她做法蘭西臣民的王后。”[4]在人文主義者看來,婚姻應該是自覺自願的,愛情不容許摻雜物質利益的謀算,決不能拿金錢去衡量,收買。考狄利婭最終嫁給了真正欣賞她的法國國王。人文主義思想獲得了勝利。莎士比亞對考狄利婭的肯定,正是對人文主義原則的宣傳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