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談人的本質論文

學問君 人氣:6.02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談談人的本質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談人的本質論文

摘要:

我們透過學習哲學史知道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討早就進行了。根據前人的觀點和自我梳理得出主要有一下三種本質說:先天人性論,就是把人的本質看做是與生俱來、先天形成的。例如講“性本善”、“性本惡”;自然人性論,即片面強調人的自然屬性(人的各種慾望)決定人的本性;抽象人性論,即超越階級和歷史發展談論人的本質的趨同性、永恆性。這三種本質說法,都沒有科學地揭示出人的真正本質。在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黑格爾等前人關於人的本質的論述下,創造性地從人的對象性活動、人的社會關係及人的需要三個方面對人的本質進行了探討,從而使人的本質有了科學的界定。

關鍵字:本質,全面發展,統一性

“勞動是人的本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的本質作出了詳細論述,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裏面的人的類特性指人的本質,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則是指勞動,換言之,人的本質就是勞動。這正是馬克思從人的實踐性活動即勞動來探討人的本質。我們可以從這文獻資料中看到,馬克思對人的對象性活動進行了論述,認爲人是一種“類存在物”,人的類本質是一種社會關係。人不是抽象的存在於世界之外的東西,人的發展離不開他所生存生長的自然界,離開了自然便不復存在,應該從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來看人的本質屬性。“勞動是人的本質”是馬克思提出的重要問題,是對人類主體性活動本質的深度概括。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從這裏看出,馬克思是立足社會關係去探討人的本質。這一論斷的提出,就意味着馬克思開始着手從歷史的、現實的社會角度去探討人的本質。因此,馬克思給我們後人提供了立足實際生活中去分析人的本質的思路,爲人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人的本質必須從各種“社會關係”中去探尋,不能直觀猜測和主觀臆斷,只能透過反思、實踐、再實踐的形式去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質不能離開現實的活生生的人來空談,它不是由社會關係的某一個方面決定的,而是由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決定的。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馬克思指出,作爲確定的、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繫而產生的。這裏是馬克思從人的需要探討人的本質。他認爲,任何人類社會的第一個存在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個人存在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滿足生命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動得以維持的前提,也是人進行勞動活動的動力。而人要進行勞動活動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必然要在實踐中形成各種社會關係,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與上述兩個人的本質的界定是具有密切關聯的。滿足人的需要的勞動造成社會分工,而社會分工以及人們在分工中又會受到所處地位和條件的限制,從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消費就成爲必然需求,進而形成了社會關係。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問題和最終探索的目的。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整個“人類”和“個體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而在這方面重點是講個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一是人的體力與智力的充分發展;二是人的個性自由充分發展(如性格、才能、品格、氣質、情感、志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人的全面發展又是一個歷史過程。馬克思曾提出了人的發展有三種形態,即從低級向進階發展分爲三個階段:

1、自然經濟階段,即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階段,是“人的依賴關係”形態,個人沒有獨立性,個人直接依附一定的社會共同體。

2、商品經濟階段,即“資本主義物的依賴關係”,是以物的依賴爲基礎的獨立性階段。個體的人,雖衝破了人身依賴,卻陷入了對物的依賴之中。

3、自由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而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又是什麼呢?有學者認爲,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的素質和潛能的普遍提高與充分發展。“既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的均衡發展,又包括個性心理、性格、興趣、意志、氣質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發展。”而前人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經濟學手稿》等著作中所闡述的思想再提煉,得出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1、人的生活實踐活動的全面發展。

2、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

3、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

4、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

5、人的潛在能了的充分施展。

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基本涵蓋了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敘述。它們內在的統一於個人的全面發展這個整天命題之中,缺一不可。

人的本質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統一性

人的本質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具有內在統一性。具體表現在一下方面:

認識勞動是人的本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人的全面發展又會促進勞動的極大提高。一方面,馬克思透過主體實踐的對象化活動的勞動揭示出了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和實踐性,這是人同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標誌。而勞動包括三個要素:勞動主體、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因此馬克思從勞動的三個方面即主體、對象和工具對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解放進行闡述。人的解放和發展過程是人首先作爲自由的人,來自由自覺地從事創造性活動,從而滿足自身的需要,實現人的本質要求,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實踐作爲人所特有的一種活動,是人的生存需要和存在方式,無論人的對象性活動,還是人的社會關係都統一於實踐。因爲實踐是人的實踐,動物沒有目的性實踐。因此,有能動性的人能在實踐中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就能更好的作用於實踐活動,從而使人的本質隨之改變。當人實現了全面發展(即體力、智力極大的發展及各種潛能充分的發揮並且能適應不同的勞動需求)時,人的實踐性的勞動變發生了改變,這是由於人作爲生產力中最爲活躍的要素已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並且人的勞動工具和勞動方式的改進,勞動效率和生產力也隨之提升,因此整個有目的有意識的實踐勞動就更上一個層次,對人的本質也產生了影響。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人的社會關係不斷豐富,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對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有充分的認識,便能夠促進人與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因爲人的基本屬性是自然屬性,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所以人的本質不僅離不開人與自然的關係,更離不開人與社會的關係。又因爲人是社會中的人,每個人都不能離開社會關係而獨自存在和發展,所以人的全面性指的是他的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的全面性,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其在現實生活中各種關係的不斷提高、不斷融洽和不斷突破。我們知道,人的關係的普遍性最初主要體現在物質交換關係上,然後在物質交換關係基礎上建立起了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民族的、宗教的關係等,它們共同對人的本質產生影響。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的極大提高,交通的發達逐漸的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人們之間的交往更加廣泛和深入,更加凸顯出個人的主體地位。在社會關係中認識人的本質、發展人的本質,促進現代人社會性的全面發展,並且以每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互動,有利於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當人實現了全面發展,人的全部社會關係就會得到極大的豐富和完善。人的政治關係、經濟關係和文化關係等等,都得到了全面發展,使得人們之間各種權利和社會地位的相對平等,不再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人的社會關係就會得到空前的豐富和發展,進而影響了人的這一本質。

人的本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而人的全面發展則滿足了人的各種需要。人進行各種活動的內在驅動力,是活動的最後目的。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社會中的個人都是從自己出發的,爲自己的目標進行活動。他們爲了追求自己的本性即需要,爲了求得滿足自身發展的方式,所以他們之間發生相互關係是必然的。這種相互關係包括各種社會分工、物品交換和消費等,我們從馬克思對需要的界定可以看出:需要不僅具有目的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永恆性和能動性。人類的生存發展過程就是人的需要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不斷改造和發展的過程。離開人的需要,人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和一切社會關係都將無從談起,都會變得毫無目的,所以人的本質的需要性是現代人全面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和最終的目標。當人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時,人的發展就會越全面。反過來,當人實現全面發展時,人的各種需要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人的全面發展,即體力、智力極大的發展及各種潛能充分的發揮和精神的極大提高,因此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心理及其他社會需要會因爲人的全面發展而得到充分的滿足。不僅如此,人的勞動和人的社會關係也會隨着人的需要的滿足而不斷髮展。由此可見,人的本質與人的全面發展是內在統一的。

人的本質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內在的統一的。既然是作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那麼我們就應該去充分的認識、研究、發展這一理論,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另外,“理論一經羣衆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既然人的本質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那麼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這個統一性,利用這個統一性深入認識人的本質以及更好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前,我國正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同心戮力,這也是對人的本質和人全面發展的實現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契機。我們應充分抓住機遇,利用人的本質和人的全面發展最新理論成果,爲中國夢的實現貢獻理論力量。

TAGS: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