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六年級數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2.05W

導語:對於數學,各位會帶來什麼樣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小學六年級數學論文,歡迎參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數學論文

論文1:關於π的計算策略

摘要:

對於小學生而言,關於π的計算比較繁瑣,學生往往容易出現差錯,計算準確率極低,使得學生學習興趣降低,自信心不足,形成學習障礙。熟記2-9π的值,掌握簡便豎式技巧,應用“最後算π值”的策略,將會降低計算頻率和難度,使學生樂學易學,計算準確率明顯提高,從而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在學習圓、圓柱和圓錐有關知識時,即使較好掌握了計算公式及解題方法,由於π(小學取值3.14)參與計算,比較繁瑣,學生計算過程中往往出現差錯,準確率極低。使得學生學習興趣降低,自信心不足,形成學習障礙,造成學生害怕計算,厭惡學習的心理,出現事倍功半的困境,使得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筆者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實踐過程中總結出關於π的計算策略,不妨一試。

關鍵詞:熟記π值豎式技巧最後算π事半功倍

首先要熟記2-9π的值。在六年級上冊學習《圓》單元中,在認識了π,學習圓的周長、面積時,先讓學生熟記2-9π的值,即:2π=6.28,3π=9.42,4π=12.56,5π=15.70,6π=18.84,7π=21.98,8π=25.12,9π=28.26。經過讀背、默記、默寫、抽測等方式訓練和強化,使學生達到爛熟於心,隨口便答的境界,爲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要掌握簡便豎式技巧。讓學生掌握關於π的乘法豎式的書寫技巧,無論橫式中π在乘法的第一個因數位置,還是在第二個因數位置,書寫乘法豎式時,π一律放在豎式的上面即第一個因數位置(根據乘法交換律: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甚至可以省略不寫,直接將3.14記在心裏,同時省略小數點,待到計算結束再根據橫式中小數的位數點上小數點,得出結果。例如:3.14×2587或2587×3.14,豎式都寫成:

314

×2587

2198

2512

1570

628

812318

學生先根據記憶的2-9π的值,直接寫出7π=2198,8π=2512,5π=1570,2π=628,同時對準豎式的數位,做好加法,再根據橫式中小數的位數從積的末尾起數出兩位點上小數點,就可以輕鬆的求出乘積,且準確率大大提高了。

第三要應用“最後算π值”的策略。在學習《圓柱和圓錐》中,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及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無外乎分步式和綜合式兩種形式。採用分步式計算時,教學生前幾步結果都用“Xπ”表示,而不急於算出結果,待到最後一步時,再用上面的豎式速算出結果,比較簡便易行。

例如:西師版小學數學第12冊第32頁例2:一個圓柱形油桶高6分米,底面直徑4分米。做這個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鐵皮?教材採用分步式,先求側面積:3.14×4×6=75.36(平方分米),再求底面積:3.14×(4/2)2×2=25.12(平方分米),最後求表面積:75.36+25.12=100.48(平方分米)。這樣要計算兩次乘法,一次加法,比較繁瑣,難度較高,容易出錯。改進後的過程如下:先求側面積:3.14×4×6=24π(平方分米),再求底面積:3.14×(4/2)2×2=8π(平方分米),最後求表面積:24π+8π=32π=100.48(平方分米)。前面兩步結果基本上用口算就行,最後一步再用乘法速算出結果,這樣減少了計算頻率,降低了計算難度,簡便易行,準確率大大提高。

採用綜合式該法優點更爲明顯,根據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a×b×c=a(×b×c),以及乘法分配律:a×b+a×c=a×(b+c),先採用簡便方法計算,最後再求出“Xπ”的值。如上題綜合式如下:

3.14×4×6+3.14×(4/2)2×2

=3.14×24+3.14×8

=3.14×(24+8)

=3.14×32

=100.48(平方分米)

又如,以上教材第40頁例2,一堆煤近似圓錐體,底面周長18.84米,高1.8米,準備用載重5噸的車來運。一次運走這堆煤,需要多少輛車?(1立方米煤重1.4噸)。教材採用三步分步式計算,共有四次乘法、兩次除法計算,麻煩不說,準確率可想而知。在學生獲取題目資訊,理解題意,明確解題步驟的基礎上,採用綜合式計算較爲簡便,且π以外的乘除法都先計算(在只有乘除法的算式中這樣計算是符合運算規律的),最後再求關於π的值,學生都會做得心應手:

3.14×(18.84÷3.14÷2)2×1.8×(1/3)×1.4÷5

=3.14×(9×0.6×1.4÷5)

=3.14×1.512

=4.74768

≈5(輛)(這裏採用“進一法”取近似值)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強化,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學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明顯增強,計算準確率大大提高,使這部分內容學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論文2: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深入實施,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做到主動地獲取知識,自主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變得尤爲重要。

數學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從教學某種程度說,如果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徵,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教學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的激發有利於學生髮現事物並進行探索,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思維活動才積極有效,學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擁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氛圍外,更重要的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結合自己的數學教學過程,談談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驗證,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猜想、實踐、類推等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初步形成評講與反思的意識,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整數除以分數》時,我首先讓學生在學習分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猜測,嘗試完成計算,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後讓學生選擇已有的學習方法進行驗證。例如將分數化成小數計算,或者利用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等方法驗證。是學生明白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和分數除以整數的方法一樣,都是乘除數的倒數。學生在這種體驗中,對數學知識的奧妙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再透過算理的揭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就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得到發揮,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良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能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能容易調動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感受和興趣,從而使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

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置身於生活問題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工程問題》時,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

同學們,你們發現近年來咱們家鄉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你長大後打算爲家鄉的變化做哪些貢獻呢?

如果我們要把街道環境進行綠化,使它更加美麗。打算把綠化的工程進行招標,應聘單位有三個,他們都承諾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但甲工程隊單獨完成任務需要10天,乙工程隊單獨完成任務需要15天,丙工程隊單獨完成任務需要18天。(1)你選擇哪個施工隊?爲什麼?(2)爲了加快完成速度,你又該怎麼選擇?

透過這樣的情境設計,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小學生特有的性格特點能有效地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使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極大提高,主動獲取知識,自主學習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三.重視實驗操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知識是透過實驗、操作,在觀察和總結的基礎上得到的。如果教學過程中,教師爲“節省時間”,忽略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即使學生在教師的操作演示下掌握了知識,我想那種獲取知識的印象也是非常模糊地,它經不起時間的推敲。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實踐操作,使學生充分感知,理解知識。在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大提高,同時也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學生透過對圓的認識,瞭解圓的周長也直徑有關係。到底圓的周長也直徑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直接給學生演示得出結論,或者直接給學生說出來,透過練習,學生也能瞭解。但這種學習可謂是“填鴨式”教學。學生不明白爲什麼,對知識的理解就會顯得空洞。我在教學中,讓各個學習小組準備大小不同的的圓形,透過學習小組合作操作、探究,讓學生自己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是學生明白:圓無論大小,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充分肯定學生探究成果,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印象深刻,形成學生對自主學習數學成功的自豪感,同時更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小學生的學習行爲很大程度受到情感的支配。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嘗試多樣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爲主動,透過調動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學習樂趣,,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論文3: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鬆鬆,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彙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裏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並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爲好課。衆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爲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爲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着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着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並不意味着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於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髮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羣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透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爲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纔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爲“先行組織者”),從而爲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啓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瞭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爲“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衝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爲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爲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的生命在於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學不能“掐頭去尾燒中段”,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自《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於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

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係,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注重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儘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數據編制數學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相伴;應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改變封閉式的單向結構爲開放性的多向結構;應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