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長城的美學思考

學問君 人氣:2.37W
  

內容提要 長城在它的實用性功能消退以後,積澱了一種巨大的功能。長城的美主要是崇高美,即壯美。構成長城這種審美特徵的主要因素,在於它自身的美與自然美的高度融合,在於它的審美形式與悲劇性精神內涵的高度統一。

關於長城的美學思考

;


  1·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工程。經過兩千多年滄海桑田的變遷,長城作爲戰爭防禦工具的實用性功能已經消退,而它的審美特性卻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積澱、增長。因此,今天的長城,其歷史文物的性質雖未改變,但從審美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被視作一件偉大的作品,成爲我們精神、審美理想的象徵。
  長城的實用性功能逍退和審美功能增長的雙向歷史演進,可以說是世界各國許多古代文物的普遍性特徵。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雅典的衛城、古羅馬的鬥獸場等古代遺址,以及各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中的陳列品,從遠古的石器、彩陶,到青銅器,都有此特徵。決定這種雙向歷史演進的關鍵是人類生活的發展,人類自身內在需求的不斷豐富,以及物質和精神文化高度發達,是古代文物審美積澱的重要因素。今天,成千上萬的遊人去觀賞長城,說明長城在上述雙向歷史演進中審美功能已居於主導。
  在這種審美的積澱中,一些在初始爲實用性目的所進行的設計,今天往往演變爲巧奪天工的藝術構思。長城也是這樣,城牆的垛口之間均等的距離,當初是爲了合理地佈置兵士,利於防守,現在卻呈現出一種均勻、和諧的節奏感。敵樓的設定,是爲了住兵和儲存糧草、武器。沒有敵樓,長城只是一道無人防守、徒具虛名的石牆。而在今天看來,敵樓卻成爲長城上美妙的景觀,它就像氣韻生動的植物的節,沒有它,綿延萬里的長城就顯示不出內在的律動與節奏。如果把長城比作一件巨幅草書,敵樓就是線條流動之中的頓挫。敵樓之間的距離,也是依實際需要而定。河北灤平的金山嶺長城,由於戰略地位險要,僅在十多公里的地段上,敵樓就達67座之多。這些當初爲了陳列重兵的密集的敵樓,今天成爲金山嶺上最壯觀的景象。
  長城具有審美的性質還在於,長城也是一座偉大的古代建築。我們看到長城整齊、流暢的牆體線條,以及方形、圓形、多角形等形態各異的敵樓,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尤其是關城城樓的設計與建造更具有藝術的匠心。它的城樓層數和高度、建築的式樣以及懸掛其上的橫匾,都與整個關城處於一件整體的和諧之中,顯得威嚴、雄偉、壯觀。正是這些,構成了我們進行長城研究的前提。

2·中國傳統宇宙觀認爲:“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陰陽兩極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體現爲優美和壯美。簡言之,陰柔之美,即所謂“杏花,春雨,江南”;而陽剛之美,即所謂“駿馬,秋風,冀北”。長城的美,則屬於陽剛之美,即壯美。壯美是以雄偉、剛健、宏大、粗獷爲特徵,以氣勢取勝。優美則以柔媚、秀雅、文靜、和諧爲特徵,以情趣見長。長城和《離騷》、李杜詩、韓愈文、蘇辛詞,以及書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雲崗、龍門、樂山的佛像,建築中的故宮、天壇等一樣,體現出一種“天行健”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說,陰柔之美的感受過程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那麼,陽剛之美的作品會在剎那間震攝人的心靈。從這兩種形態的美的功能來看,可以說,陰柔之美側重於影響個體人格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養,它對於完善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陽剛之美則對於鼓舞一個民族的自信心,振奮一個民族的精神,從而推動歷史的前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著名詩句,激勵着無數仁人志士爲國捐軀。悲壯、激越的《義勇軍進行曲》,至今仍然激勵着中華兒女爲祖國而奮鬥、拼搏。長城所代表的陽剛之美,正是具有這種影響歷史創造力的深層內涵。這也是宗白華先生所說的“中國偉大的,最壯麗的美,莫過於長城”的意義所在。
  長城的這種陽剛之美,或稱爲壯美、崇高美,首先來源於它外部的巨大的體積所形成的磅礴氣勢。長城,以它的奇偉、雄險和綿延萬里的雄姿,征服了無數的瞻仰者。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所描繪的特洛亞城的發現者,現代著名考古學家希裏曼(Schliemann)在第一次看到中國長城時,發出這樣的驚讚:無論是“從爪哇島火山的高峯上,從加利福尼亞的西拉利瓦達的山頂上,從印度喜馬拉雅山的頂上,從南美洲的哥地來的高原上見到過的宏偉壯偉的景象”都“永遠不能和我現在眼前展開的這一幅美麗奇偉的畫幅相比擬,我驚訝着,震動着”,“它對於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話式的創造”,長城壯麗奇偉“超過我想象中的一百倍”(見宗白華《美學與意境》第269頁)。這就是長城美的本質特徵。每個人在初次看到長城的一剎那,都會被長城那種氣吞山河的形勢所震撼。這即是對崇高和壯美審美感受的特徵。

3·長城的美在形式上首先表現在它的建築本身。
  長城本身富於強烈的生命節奏。這種節奏感源於自然。譬如高而爲山陵,底而爲溪谷,陵谷相間,嶺脈蜿蜒,這便是地殼上的節奏。而長城把自然中的節奏以線的運動變化形式顯示出來。這是一條有生命的線,神奇的線,寓奇險於沉實,藏變化於整齊。從蒼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東部海濱,長城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嶺,跨危崖絕谷,過荒漠草原,騰挪跌宕,氣象萬千。宛如神奇巨筆在北國山河一筆揮就的氣勢磅礴的草書,而敵樓就是這草書中的頓挫,雄關是這草書中的轉折,亭障墩堠則是這草書中錯落的散點。它們與長城的城牆主體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形成一幅結構完整的藝術鉅作。
  長城的節奏不僅有橫向的起伏運動,還有縱向的伸展和延擴。這最典型地表現在關城的城樓設計上。比如,從水平線來看,嘉峪關的城樓在城牆的橫線之上,還重疊六條橫線,即三重飛檐與脊檐的水平視線。這六條橫線(加城牆水平線)在頂尖的指引下作上騰運動,並與四角凌空的'飛檐互爲呼應,在凝固的、平靜的建築上產生一種騰越之勢。它使整個周邊平遠、和緩的城牆水平線,立即流動起來,顯得城樓愈加巍峨、高聳。聳立的城樓又與高大、厚實的城牆映照,城牆四周的角樓猶如拱衛城樓的天神衛士,在閃爍刀光劍影的齒形雉堞烘托下,整個關城呈現出雄險、健拔之勢和不可進犯的威嚴,“天下雄關”當之無愧。




  4·與長城本身的建築美相比,長城的形式美更在於建築與自然的結合。長城建基於大地之上,以羣山爲座,藍天之下,以雲天爲幕,把奇偉的自然美與建築美融爲一體,展示出一種人文與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東部的長城,多建於崇山峻嶺之上。與山石一體,這裏的長城都是條石和磚砌成。利用高山深谷築成屏障城垣,“用險制塞”,城體順山勢盤騰於陡峭的山巒脊背。敵樓則虎踞制高點處,兩翼曲直迴環。關塞坐落谷間峽口,扼險制要。羣峯之巔,常常矗立一座威嚴的敵樓,它在人們的視角中,起到了與塔相似的審美效果,並且更具有險峭峻城的氣勢。這樣,長城和峻崖危谷互爲映襯,相得益彰,使雄者益雄,峻者益峻。

TAGS:美學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