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成因與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2W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成因與思考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成因與思考論文

摘要:

隨着城鄉二元結構的鬆動、城市流動壁壘的取消,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打工,當前,農民工在城市務工成爲一種常態。

打工收入大大改善了他們的經濟狀況,然而,他們也爲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子女教育的忽視就是長期打工所帶來的問題。農民工子女的問題近代年來屢有報道,厭學、輟學、自閉、心理不健康等問題接蹤而來,甚至出現了一些犯罪現象。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發生呢?筆者以爲,代際生活分離、教育方法問題、新的社會文化環境等,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些原因。

一、代際生活分離與子女教育缺失

農民工開始長期在外務工之後,他們與子女的生活模式大致有三種情況,即間斷性與子女居住、長期分離、攜帶子女定居城市等,以下我們進行詳細論述。第一,間斷性與子女居住。農民工初入城市打工時期,大多數民工呈現季節性務工。他們在農閒時到附近城市打工,而到農忙時回來種地,這樣一來,他們與子女之間能夠保持不斷的共居。從當前來看,那些務工機會多的城市附近的農民工,由於離家較近,他們也可以和子女間斷性地生活在一起。第二,長期分離。這種情況在當前比較突出,那些典型的農業型村莊往往容易出現農民工與子女長期分離的狀況。農民工常年在城市打工,將子女留給年邁的父母撫養。第三,攜子女生活在城市。近年來,這種代際生活模式逐漸增多,農民工在城市長期務工之後,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就希望讓子女也生活在城市。他們有的是將子女從農村接到城市來,有的索性就將孩子出生在城市。[1]

上述三種生活模式相比過去固守在農村代際共同生活的狀態發生變化,由此也引發了子女教育問題不同程度的忽視。孩子的成長是伴隨父母的關心愛護以及形成規矩的過程,父母與孩子的分離都不同程度造成上述因素的缺失。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極容易形成內向、自閉的性格,而沒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則更容易成爲問題少年。孩子安全感的獲得和規矩的養成是在父母長期潛移默化中建立起來的,而父母的缺場則必然導致孩子無法獲得健全的家庭教育。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失去了模仿的對象,而老人則常常偏向於溺愛孩子,對於規矩的樹立往往顯得不足。因此,留守兒童常常表現爲一意孤行、不聽建議。跟隨父母到城市的孩子雖然可以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的生活重心往往是打工掙錢,而無心教育子女。甚至女子的安全常由於父母的粗心而造成事故,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出現意外傷害的事件屢見不鮮。一言以蔽之,這都是農民工生活重心偏向經濟收入所付出的代價。

二、家庭教育方法問題重重

當農民工將生活重心放置到如何掙錢時,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就顯得時間上、精力上、耐心上都力不從心。以至於導致農民工教育子女的方法出現問題,有些農民工就會使用放任型、經濟補償型、簡單粗暴型的方式來對待子女。以下我們進行具體探討。[2]

第一,放任型。農民工把主要精力投入務工經濟中,以至於他們沒有時間來教育子女,所以他們要麼完全交給老人照顧,要麼自己照顧也對子女不管不問,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經常看到的孩子長期出入網吧,過早地與社會青年混跡到一起等不良行爲,就是父母放任子女的後果。等到他們想管孩子的時候,突然發現孩子的行爲習慣已經養成,即使想管也管不住了。第二,經濟補償型。

一些較爲成功的農民工在城市賺到了錢,但他們卻特別忙,整天疲於奔命地遊走在城市各個角落,根本顧忌不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總覺得虧欠孩子,於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一些有錢的農民工就透過經濟給予來補償對孩子情感照料的不足,然而他們卻疏忽了金錢是代替不了情感的照料。有錢的孩子開始無所顧忌地花錢,而不用心讀書,曠課、逃課成爲這些孩子的家常便飯。第三,簡單粗暴型。在城市沒有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的農民工,想要生存下來,無論掙錢多還是少,他們都得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因此,子女教育不再是生活的重心。但當子女出現問題時,他們往往以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對待子女,教訓孩子、罵孩子,甚至打孩子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教育就是簡單粗暴型的方法。而這種方式常常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則可能趨向做出與父母期待相反的行爲。[3]

上述三種教育子女的方式僅是從理想類型的角度進行劃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多是三種類型某種程度的混合。儘管三種方法看似有所不同,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三者背後折射的問題是一樣的,即農民工沒有時間、精力和耐心來教育子女。這樣一種只生育而不好好教育的代際關係,着實給孩子、給社會造成不小的問題。

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與教育問題困境

事實上,農民工子女身上所發生的問題,不僅是由於父母對子女照顧的不足,還與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網絡社會的影響有緊密關係,這多種因素纏繞疊加在一起,使得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非常複雜。

改革開放之前的農村社會是穩定而不流動的生活境況,農村社會有着一整套約束人們的習俗、倫理以及輿論,每個人都較爲穩固地生活在熟人社會中。農村家庭更有着強大的管理機制,子女教育根本不成爲問題。然而,改革開放之後,隨着現代文化的到來,傳統農村的那套約束機制受到動搖,農村社會輿論、習俗、倫理等都發生很大變化。尤其是網絡社會對人們的衝擊更爲強烈。青年人開始向傳統農村那套約束機制發起挑戰,他們日漸有了自己的價值觀,面向村莊之外、尋求城市生活成爲他們的嚮往。[4]

改革開放之前的老一輩是典型的農民,而以後人的價值觀則增加了現代文化的痕跡,增加經濟收入、探求新世界、迷戀網絡世界等,成爲青年人的生活常態。毋庸置疑,這種社會文化也會影響到兒童的生活觀。在當前農村中,青少年兒童玩耍手機、上網也是正常現象。然而,這種現象也帶來了家庭教育的問題。

對農民工子女來說,無論是由老人撫養還是由父母撫養,當前網絡的吸引力已經大大超過老人、父母的說教。網絡世界確實無所不有,尤其是網絡遊戲對青少年兒童的誘惑十分強大,多少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而不能自拔,以至於耽誤學業、損害身體、走向犯罪等。當然,網絡對城市家庭的子女教育同樣造成不小的問題,但似乎由於農民工對子女照顧時間的不足,導致其子女對網絡的沉迷更爲嚴重。當家庭教育不足時,孩子就容易從家庭之外尋求歡樂與安慰,而網絡本身就具有強大的誘惑力。而當孩子沉迷網絡之後,忙碌的家長不去耐心教育卻採用打罵的方式,導致孩子產生對家庭的離心力。這樣就形成一種雙向推拉關係,一邊是家庭向外的推力,另一邊是網絡世界的拉力。如此一來,孩子教育困境更爲嚴重。

四、反思與建議

針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筆者認爲國家、企業以及社工都應該承擔起責任。首先,子女教育看似家庭問題,然而卻與整個社會的宏觀制度有着密切關係。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實行的是發展大城市戰略,大多資源被配置到大城市,因此農民要想打工掙錢,則必須遠走他鄉到大城市務工。留守兒童便成爲打工經濟所造成的代價。即使子女跟隨父母來到城市生活,也會由於大城市生活成本的高昂,而導致農民工子女不能獲得同城市子女一樣的`待遇。尤其是戶口問題、子女上學問題,依然是城鄉二元社會的壁壘。[5]

當然,最爲重要的因素是,農民工自身生存的壓力致使他們無心關注子女的生活世界,以至於使得子女教育問題重重。

一種可喜的現象是,當前宏觀經濟制度正在發生變化,國家除了重點發展大城市之外,中小城市也受到格外關注,一些企業從沿海城市、大城市遷移到內陸中小城市就是證明。內陸一些城市的農民工已經不用遠走他鄉務工,在離家不遠的城市就可以打工掙錢,甚至一些縣城也有了規模較大的企業,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這種離家較近的務工模式,降低了農民工打工的生活成本,增加了他們教育子女的時間和精力。這是一件好事。筆者以爲,國家在宏觀政策上應該繼續加深這種中小城市的發展模式,使得更多的農民工可以就近務工,增多對子女的教育和關愛。

其次,對於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除了宏觀經濟制度調整爲加大中小城市資源配置,方便農民工務工、教育子女之外,企業加強農民工自身素質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要想將子女教育好,則必須讓其父母具有較高的素質,具有適應現代社會的素質。如此,才能保證農民工將子女教育好。當前,企業的行動邏輯更多的是如何增加其利益,而對農民工的自身素質關注較少,這不得不說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不足。一些企業儘管給予了所謂較高的經濟報酬,但卻把工人當做機器一般使用,導致工人的生活非常壓抑,近年來打工者跳樓事件屢有報道。這無疑是企業純粹經濟邏輯的結果。筆者以爲,企業不僅要獲得高額的經濟回報,更要承擔起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責任,其中對工人的人性化管理,提升工人的素質也應成爲工作的一部分。如果真能讓農民工在企業中受到現代文化的教育,將他們培育爲現代社會合格的公民,那麼,他們對子女的教育質量也勢必會得到提升。[6]

再次,加強社會工作者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的幫扶與干預,也是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良好方法。當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出現問題時,社會工作者如果能夠進入到其家庭,給予一些必要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那將對他們是莫大的幫助。具體而言,第一,向父母提供教育方法上的指導,例如一些擁有教育學知識的社工可以介紹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第二,向問題少年提供心理干預。當一些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這時候不是父母僅僅透過關愛可以解決的。而具有心理學知識的社工便可以發揮力量,對子女進行心理疏導,讓他們擺脫心理障礙和心理困擾。總之,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需要整個社會給予關注,因爲他們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健康關係着國家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喬超.農村代際衝突中老人行動方式變遷研究--以安徽省S縣Y村爲例[D].上海大學,2011.

[2]謝龍華.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3]博涵等.關於改善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探索[J].前沿,2012(19)。

[4]喬超.農村代際衝突中老人行動方式變遷研究--以安徽省S縣Y村爲例[D].上海大學,2011.

[5]基於融合視角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研究[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6]黃圖倫.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反思與改進[J].中國成人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