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藝術設計課程中的豐富性和迴歸性

學問君 人氣:1.22W
談藝術設計課程中的豐富性和迴歸性
摘要:後現代課程觀中的豐富性和迴歸性爲當今藝術設計的課程教育提供了多元而開放的空間,它超越了目前依然占主導地位的現代工具理性課程觀。積極汲取這些優秀的理論成果,有利於培養出具有創造性、高水準的藝術設計師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 後現代課程觀 豐富性 迴歸性
  
  隨着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藝術設計專業似乎“一夜春風花滿枝”,成了多年來的大熱門,各類高校爭先恐後地上馬設定和擴招,大有成爲製造藝術設計師的“世界工廠”之勢。然而我們只要稍加審視便會發現:作爲其成敗的關鍵核心——課程的教育方式卻依然沒有走出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課程體系,顯得較爲滯後。那麼到底怎樣才能擺脫該體系的束縛呢?從現階段來看,美國著名教育學者小威廉姆E·多爾的後現代課程觀無疑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和啓迪。他的核心觀點就是“四R”,即豐富性、迴歸性、關聯性和嚴密性。其中豐富性和迴歸性對於藝術設計課程來說尤顯重要。下面筆者就圍繞這兩點針對當今的藝術設計教育略作探討,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一、豐富性
  
  在後現代課程觀中,“豐富性”指課程的深度、意義的層次、多種可能性或多重解釋。它強調課程應具有適量的“不確定性、異常性、無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與生動的經驗”,以達到既可激發課程的創造性又不會使之失去形式或形態的“適量”。由於藝術設計專業是屬於應用型學科,其目的性極強,所以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在課程之前往往就設定了嚴謹的目標和要求,甚至規定了標準模式。一旦這種教育方式得以確立也就使課程失去了創造性。雖然從表面上看課程的形式完好無損,但內部則顯得機械和單一。因此,加強課程的豐富性是改善當前藝術設計教育狀況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該專業教學的特性,課程的豐富性可以從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這兩方面來具體分析。
  (1)開放的教學內容是構成課程豐富性的基礎條件。由於國內教育長期處在工具理性思維的支配之下,課程已淪爲一種封閉性的科學教條,被徹底工具化了。首先,從我國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教材上看,各專業方向彼此有着嚴格的區分。這種區分固然能使其符合各個專業方向的特性,卻難免會把學生擠到狹窄的縱向道路之中去,不利於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發揮。根據後現代課程的觀點,對於課程的.理論內容,我們都應在滿足自身專業的要求下,儘可能地拓寬本專業的橫向廣度,產生適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讓學生在縱向和橫向的多角度中思考與探索,使橫向內容輔助縱向核心的發展,以全面理解課程的要點,從而能在廣闊的空間中不斷進步。例如對於基礎素描課,平面設計專業目前最新的觀點就是追求畫面的形式美和裝飾感,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兼顧到對明暗、結構和線性素描的理解,讓生動的線條、變換的空間和虛實的明暗產生於學生的作品之中, 以更好地表現出裝飾之魅力。其次,從目前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上看,佈置統一的作業要求依然佔其主導地位。這種一刀切的手法固然有利於作業的最後評估,卻無法彌補和提高學生的不足之處。同一種作業,在不同的要求下,學生得到的鍛鍊效果差別十分巨大。例如在做五個方塊間的構成組合練習中,可有以下幾種要求:①表現“大小長短”等形式,②體現“危險、安靜”等內容,③表達“甜酸苦辣”等詞彙。第一種要求有利於培養造型的能力,但無法起到給抽象元素表達感情的作用;第二種要求則有利於情感的表達,卻由於其內容在生活中可視而容易陷入到對具象的簡單模仿中去;第三種要求能增強對感性的認識,可畫面往往會因過於主觀而迷失方向。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在佈置作業的過程中列出多種不同目標的要求,讓學生在這其中多角度地嘗試與探索,充分展現才能或顯露其缺陷,教師才能深入、全面地瞭解每個人的特點,引導他們在發揮最佳優勢的同時彌補不足之處。理論和作業是藝術設計課程中不可缺少的兩個要素,我們須同時入手,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作用才能得以真正體現,從而構成課程豐富性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