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架設生活與數學間的橋樑

學問君 人氣:5.4K

架設生活與數學間的橋樑
  

但長期以來,許多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害怕數學,究其原因恐怕是數學離孩子們的生活實在太遠了,使學生感到數學枯燥、抽象和難學。我們的數學教學是,教師爲教數學知識而設計教學,學生爲學數學知識而進行學習,由於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學生的學習缺乏動力,教師的教學難以奏效。因此,我們認爲數學教學應考慮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架設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橋樑,讓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重新體驗“數學發現”的過程。

一.讓學生體會到身邊有數學

數學是生活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這個集體中生存的,離開了生活這個集體,數學將是一片死海,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同樣,人類也離不開數學。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要求學生到日常生活中,生產勞動中去尋找數學,並把它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當學生走進生活,仔細觀察生活時,他們驚奇的發現生活與數學竟是那樣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數學,生活的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數學。

讓我們翻開學生的數學日記,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竟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我們看到二年級的學生在買衣服的時候找到了數學:“今天,大姑帶我去買衣服。大姑給我買了一套衣服,要45元。大姑給那位叔叔55元,那位叔叔找回10元錢。我想到了:55-45=10元。”在吃飯的時候發現了數學:“今天中午,我回家吃的時候,媽媽燒了7只螃蟹,我吃了一隻,姐姐回家吃了兩隻。”

集市中有數學:瞧,那集市上多熱鬧啊,讓我們去那兒找找數學吧!賣皮鞋的地方怎麼這麼熱鬧呢?我們去看一看吧!啊,原來那裏的商品都打八折出售,怪不得那麼多人。八折就是現在商品的售價比原來便宜二折。例如,一雙皮鞋原價100元,打八折出售就只要80元。我又來到賣豬肉的地方,一位叔叔正要買肉,他問:“豬肉多少錢一斤?”“五元錢一斤。”那賣豬肉的說。“給我來三斤。”賣豬肉的聽了就很利索的拿起刀切下一塊肉,放在秤上一稱,“三斤二兩,16元錢。”哇,算得可真快啊,我都還沒反應過來他就已經算出來了。

學生透過觀察日常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不再覺得數學只在課堂裏,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一種一定要學好數學的強烈願望從心底滋生。

二.探究數學課中的生活因素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認爲“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我們要透過教學將學生領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愛數學。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只有當數學與兒童的生活密切聯繫時,數學纔是活的,有生命的,學生纔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在問題解決的良好情境中學好數學。課堂僅是學習的一個點,教師要提煉生活中的數學,努力拓展學習的空間,築架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橋樑,讓學生透過課內外的活動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領略數學的神奇和美妙。

1.巧用生活實例,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生活,學生周圍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學習數學最好的背景,在講授新課內容之前,教師借用有關生活實例,爲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意境,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們可以從買東西的例子引入:

教師講述:今天是明明的生日,聰聰去買蛋糕和禮物,但聰聰是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去買東西,小朋友幫助聰聰一起去買。然後讓學生幫助聰聰認錢,計算買蛋糕和禮物的錢。

這一過程,是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中引出數學問題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誘發了渾厚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對了解周圍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是有用的,使他們逐步學會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教師在這時進行新課教學,所取得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2.創設生活情境,加深新知理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創設一定的情境,能有效的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也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

還是以“認識人民幣”中人民幣的兌換爲例,聰聰買好蛋糕和禮物準備回家,乘車要一元錢,但手中只有大額人民幣了,沒有一元的,怎麼辦呢?學生們就給聰聰出主意,讓聰聰把大額人民幣兌換出一元的,並讓學生開展人民幣的兌換活動,學生們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理解了人民幣各單位之間的兌換關係。

3.親身體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培養數學意識。

我國的一些教育專家認爲:“體驗是以親身經歷、實踐活動爲基礎,又是對經歷、實踐和感受、認知和經驗的昇華,這種昇華是對感受的再感受。對認知的再認知,對經驗的再經驗”。在數學學習中我們重視學生親身體驗在生活中的數學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有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兒童感受到上學後自己也將融入學校生活,也將參加學習活動,同時體會到,各種活動需要多少人共同參與。透過看一看,數一數等數學活動,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如獲至寶在學習“統計初步知識”內容時,讓學生算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男生的平均身高,女生的平均身高,並說明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不是一個直接計算的問題。解這個問題需要運用統計知識,但又不像一般問題那樣,給出數據,直接計算。需要學生先蒐集數據,然後確定怎樣把數據分組。必要時可先畫一個統計圖,然後再觀察和計算數據的特徵。學生用這樣的思路、這樣的方法解答問題,不僅應用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可以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更能增強數學的親和力,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1.調動多種感官,在參與中體會數學

學習本身是一種複雜的思維過程,人的大腦就是思維活動的中樞,而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是啓動大腦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實踐,從中獲得知識,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並有效地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讓學生去實踐,去動口數、動口說、動手量、動手畫、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並掌握概念實質,變枯燥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達到激趣樂學。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我改變了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而是讓學生各自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直徑3釐米、4釐米、5釐米的圓形硬紙板,獨立做實驗,讓每位同學測量自己手中的三個大小不等的圓的周長,然後再測量直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透過親自測量,同學們都明白,從前面的三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中發現不論圓的大小,圓的周長都是與這個圓本身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最後,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很快理解了圓周率的意義,自己推出了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透過讓學生具體實踐,動手操作,能不斷地激發着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了發展,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2.數學知識“用於生活”,體現數學實用性

實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續下去,而不至於中途“夭折”的深層根基。如果數學僅僅是一種束之高閣,“擺”在數學課本上的知識,即使它是那樣有趣的數字遊戲,不能用於生活,就也免不了漸漸被人遺棄的命運。在數學教學中,同樣要注意知識的實用性,雖然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但他們也會對“毫無用處”的知識產生反感。如在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後,我們展示出一幅小小玩具店的場景,在臺上擺了許多玩具,並標了相應的價錢,圖中有三個小朋友分別要買兩件不同的玩具,每人各應付多少錢?小朋友們最喜歡去玩具店了,利用這個場景,我順勢問小朋友:如果你去了這間商店,你想買哪兩樣玩具?買這兩件玩具要付多少錢呢?一提到讓他們自己選擇心愛的玩具,小朋友們頓時精神百倍,馬上選好玩具並算出了價錢,這時,再出示書上類似的題目,小朋友們都能迎刃而解。透過這個做題目,小朋友們以後去商店買東西,都可以自己計算所付的錢數了。我們身邊時時處處都有數學,課本上的畫面營造了一個很好的生活場景,數學教學時,就可以很好的利用這些場景,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有用的。

事實上,數學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爲此,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