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討丹毒的診治方法與臨牀分析

學問君 人氣:3.02W
探討丹毒的診治方法與臨牀分析
是面板科的常見病,一般的抗菌消炎短期內不易治癒,且治後複發率高。,是面板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發於下肢和麪部。其臨牀表現爲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褪色。面板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並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由面板或粘膜破傷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爲解決治療難題,根據該病的發病部位與解剖特點,我科在原有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創立了梅花針針刺配合拔火罐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牀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門診病人104例,隨機分爲治療組66例,對照組38例,男48例,女56例;年齡15~72歲;病程3天~6年;急性丹毒36例,亞急性23例,慢性丹毒急性發作45例;發於下肢67例,上肢14例,頭頸部6例,軀幹17例。兩組病人局部均有紅腫熱痛,均進行體溫、血白細胞計數檢測。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症狀等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病因分析:丹毒的病原菌爲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偶有C型或c型鏈球菌所致。多由面板或黏膜的破損處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摳鼻、掏耳、足癬等因素常成爲丹毒的誘因,病原茵可潛伏於淋巴管內引起復發。其他如營養不良、過分酗酒、丙種球蛋白缺陷及腎性水腫等皆可爲丹毒的促發因素。
        1.3治療方法:
        1.3.1全身治療:患者應臥牀休息並及時對症治療,抗生素以青黴素療效最好,一般用藥2~3天后,體溫常能恢復正常,但需持續用藥2周左右,磺胺類藥亦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根據病情必要時可與青黴素同時應用。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使用四環素、紅黴素等。如果患者爲複發性慢性丹毒,應檢查足趾等處有無足癬,檢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處有無感染病竈,並給予相應的處理。對複發性丹毒抗菌藥物應用的時間要適當延長。還可用小劑量X線照射,每次50-100r(0.5-1Gy),每兩週1次,共3-4次。
        1.3.2局部治療:患肢擡高,外用抗生素軟膏的意義不大。可用適量芙蓉或蒲公英葉搗爛外敷,或用醋酸鋁溶液、雷夫奴爾溶液或馬齒莧煎溼敷,可減輕充血程度及疼痛,肢體部有淋巴水腫時,可試用透明質酸酶或皮質類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損內注射。
        1.3.3中醫特色治療  治療組將面板紅腫明顯處和針具常規消毒,根據患處面板厚薄用梅花針適度叩擊,直至出血,再根據叩刺面積大小選用不同型號火罐,拔出部分淋巴液和血液,時間約2~3min。對照組局部外擦3%碘,並用20%魚石脂軟膏外敷。兩組均靜滴青黴素640萬u,每天1次,7天爲1個療程,滿1個療程後症狀未消失者繼續治療,一併作爲療效統計對象。
  1.4療效評定標準[1]:經7天治療後判定療效。痊癒爲體溫、血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皮損消退,附近淋巴結明顯縮小或消退。好轉爲體溫逐漸下降接近正常,患處紅腫減輕,局部溫度稍高,附近淋巴結壓痛減輕。無效爲體溫及血白細胞計數變化不明顯,患處及附近淋巴結腫痛如前。 
    1.5結果:治療組有1例在第3天治療中局部出現黃豆大水皰,腫痛已減輕而停止梅花針與拔火罐,歸入治療組好轉類。另2例治療中見米粒大水皰,改水皰旁治療而堅持滿療程,水皰3天后消失。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痊癒率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8.33,P<0.01)。治療1年後,對兩組病人進行隨訪,治療組隨訪到58例,年內復發6例,複發率10.34%;對照組隨訪到34例,年內復發10例,複發率29.41%。表1  滿療程後兩組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