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斯托克豪森早中期電子音樂創作及其影響研究

學問君 人氣:8.8K

摘要:20世紀中期,經歷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文化藝術領域出現了各種新的形式,傳統的有調性音樂逐步瓦解,一些新的思維、新的作曲方式被作曲家廣泛採用,隨着現代工業社會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音樂也應運而生。它的產生是在新的社會時期,人類思維的得到解放,傳統樂音音高音樂逐步往噪音音樂延伸的道路上繼續實驗的結果。斯托克豪森作爲德國嚴肅電子音樂作曲家,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的電子音樂作品,其作品中體現出的電子音響、拼貼技術、聲音空間、世界音樂、序列電子音樂、偶然音樂等特性,以及其創作思維觀念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現當代作曲家的創作。

斯托克豪森早中期電子音樂創作及其影響研究

關鍵詞:卡爾海因茨·斯托克豪森 電子音樂 創作特點 聲音空間 影響

社會的發展作用於文化意識的發展,並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人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時期,其音樂形式是以聲樂(吶喊、勞動聲、祭祀等)爲主,進入工業社會文明時代,以管絃樂爲標誌的器樂發展得到長足進步,這種器樂化的音樂影響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社會秩序逐步重建,科技迅猛發展。在電子技術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真空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微處理芯片等。科技的革新也影響到社會的其它領域,音樂領域同樣受到影響。作爲現代音樂發展的一個分支,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正是20世紀以來,現代工業社會電子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促使社會意識形態解放發展,由傳統樂音音高音樂逐步往噪音音樂延伸的道路上在新時期繼續實驗的產物,是透過電子設備和電子手段生成和處理加工的音樂。對於電子音樂的稱呼, Grove音樂詞典新舊版表述有所不同,舊版將稱之爲Electronic Music ,新版則將其稱爲Electro-acoutic Music。

電子音樂自誕生至今,按照發展方向分類,可分爲“電子聲學音樂”(Electro-acoutic Music)、流行音樂、商業音樂(本文暫不涉及這方面討論)。其中電子聲樂音樂按照利用聲音資源的不同和製作手段的不同,又可分爲“純電子音樂”(Purely Electronic Music)、具體音樂(Concrete Music)。如果按照演出方式的不同,又分爲“電子聲學音樂”(Electro-acoustic Music)、“實時(現場)電子音樂”(Live Electronic Music),但是上述這些類型的電子音樂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相互吸收、逐漸融合,並與“計算機及相關軟件(如MAX/MSP)相結合,形成目前國際上常見的“交互式”電子音樂。

卡爾海因茨·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年8月22日―2007年12月8日),是德國著名的新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理論家和教育家。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契機下,他大膽的運用了社會科技革新的新技術,創作了大量的電子音樂作品。作爲當今世界新音樂創作中最具權威性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創作不僅在電子音樂創作領域具有領軍地位,而且也影響着其它用傳統聲學樂器進行創作的領域,是繼梅西安之後具有國際地位的新音樂領袖。

一、斯托克豪森早中期電子音樂創作分析

根據其電子音樂作品的成型方式,大致可以劃分爲三個時期,其中,20世紀70年代之前可以看作是其早中期的創作時期,在該段時期之內,他創作了音樂作品百餘部,其中電子音樂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1)練習曲(Etude):斯托克豪森於1952年在法國巴黎隨梅西安學習韻律研究和美學,在巴黎廣播電臺試驗“具體音樂”,並創作出這部“練習曲(ETUDE)”。整首作品時長約爲3′15″,都是類似於噪聲的電子聲音組織而成,打破了樂音與噪音在音樂創作中的界限,使得“一切音響皆可以成爲音樂”。

(2)練習曲 I( Study I)、練習曲II(Study II):1953年,斯托克豪森與科隆西德廣播電臺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建立永久性合作。創作出第一部純電子音樂作品《研究 I》(這是追求“純音色”的電子音樂作品)。1954年創作的《研究 II》(這是放棄“純音色”、注重色彩濃度的電子音樂作品)。 總體看來,這兩部作品都是“使用某一件發音器製造聲音”(正弦音)的純電子音樂。即所有的聲音都是經過震盪器、調製器等手段製作而成,被認爲是“更具理智的德國電子音樂的里程碑”。下圖是練習曲II第一頁譜例。

(3)少年之歌(Song of the youths):這部作品是爲人聲與電子音響而作,其中運用了序列音樂的創作技法來組織電子音響。除此之外,還使用了人聲作爲創作的素材,這在當時的確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作手法,實現了電子音響與人聲的混合,將具體音樂的創作與電子音樂創作做了大膽有益的成功嘗試。其中,人聲歌詞的主要內容來自《聖經·舊約全書》作曲家錄製了一個12歲男孩的演唱或者敘述的聲音,然後將其加以分解、變形、並進行拼接、重疊進行重組,並將之與電子聲音進行結合,由此獲得了聲音的各種織體形態。在演出的形式方面還運用了多通道技術,實現了“聲音空間”的創作理念。

(4)接觸(Kontakte):是爲電子音樂、打擊樂和鋼琴而作。該部作品是斯托克豪森最早使用記譜方式創作的。由此也可以體現出德國電子音樂與其它國家(如法國)等的不同。在該部作品中,其中很多電子音響部分,是在斯托克豪森“統一的時間構成”觀念之下“透過固定的具體節奏,將其加速幾百倍或一千倍或更多來製作的,使其獲得有特色的音色”。具體創作方式是:以電子脈衝形成的程序化了的`振幅和時值,構成最嚴密的序列形式,並將其製作成4軌磁帶,在觀衆四周佈置聲場,增加“聲音空間”元素。傳統發音方面,除了鋼琴演奏,作曲家使用了數量衆多的打擊樂,這部分的音樂顯得具有“點描”手法音樂的特性。以上音樂元素結合成極具有特色、細膩的音響效果。

(5)遙感音樂(Telemusic):該作品是在日本東京的NHK電子音樂工作室中完成的。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一臺6軌錄音機,其具有多軌錄音的功能,可以先單獨錄製5軌,之後再翻錄到第6軌道。透過這臺錄音機,作曲家實現了錄音、剪輯與合成。在作曲材料的選擇上,使用了“巴釐音樂、西班牙鄉村節日的音樂、日本的雅樂、匈牙利音樂、南撒哈拉大沙漠的音樂、亞馬遜河上游昔皮博人的音樂等”,但是這些材料並不是簡單的錄製即可,而是經過了作曲家的聲音處理,使其變形、肢解、重組,使得原本的音樂素材被隱藏起來,獲得一種新的聲音表現形式,組織成一種富有邏輯性的音樂結構,這種將各種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進行“糅合”的音樂觀念,也體現出斯托克豪森的一種重要的世界音樂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