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有關企業供應鏈質量管理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6W

第1篇:我國食品安全的供應鏈質量管理

有關企業供應鏈質量管理論文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國內食品質量安全事故使得儘快尋找這些偶發事件背後的原因成爲各界人士的共同訴求。最終產品的質量並非只取決於供應鏈上單個企業,它是供應鏈上所有節點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綜合反映。供應鏈質量管理是一種針對整條供應鏈實施質量管理,從而提高整條供應鏈質量水平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從理論上對供應鏈質量管理進行深入研究並儘快將之應用於管理實踐,當前在我國社會和經濟生活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供應鏈質量管理綜述

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J,M,Juran)早在1994年就提出:“二十世紀是生產力的世紀,二十一世紀則是質量的世紀,質量優劣將成爲國家與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戰略問題。”在供應鏈環境中,單個企業的質量管理已經遠遠不能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

(一)關於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定義

供應鏈質量管理最初並不是作爲一個新的課題被提出來的,它只是作爲供應鏈管理(SCM)和質量管理(QM)的一個重要標準出現在文獻中。

Kuei和Madu(2001)首先用3個等式對SCQM(S-supply,C-chain,Q-quality。M-management,意爲供應鏈質量管理)進行了明確的定義,SC=一個製造和銷售網絡;Q=正確的滿足市場需求,能盈利而且快速地實現顧客滿意度;M=爲供應鏈的質量創造有利條件和加強相互信任。麻書城和唐曉青(2001)研究認爲,供應鏈質量管理就是對分佈在整個供應鏈範圍內的產品質量的形成和實現過程進行管理,從而實現供應鏈環境下產品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吳綺和許統邦(2001)提出供應鏈質量管理是指對供應鏈上各個環節(包括合作伙伴)的質量管理。因爲供應鏈質量管理意味着核心企業不僅要對企業自身的產品設計製造過程進行質量管理,而且要對供應商、經銷商和零售商等相關企業進行質量管理,從而做到對產品與服務形成的全過程進行嚴格的管理與控制。

Robinson和Malhotra(2004)對近幾年來供應鏈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回顧,並在此基礎上對SCQM進行了界定。他們認爲SCQM是指正式的協調和整合供應渠道上所有的夥伴組織的業務一體化進程中,透過衡量、分析、不斷改進產品服務和流程,以創造價值,實現在市場上的中間和最終客戶的高滿意度。Foster(2008)指出,SCQM是一種提高業績的系統方法,這種提高的機會來自於與供應商和顧客建立關係的上游和下游。

(二)關於供應鏈質量管理的方法

供應鏈質量管理方法主要解決從哪些因素來關注供應鏈質量管理以及怎樣進行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問題。陳祥鋒(2001)指出,質量問題是供應合同中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他從全新的角度,基於買賣雙方行爲選擇的納什均衡模型,應用二層決策方法,研究在集成化供應鏈環境中,應用合同管理的質量擔保決策來控制產品質量,從而保證買賣雙方自身利益和整個供應鏈績效。

Kuei和Madu(2001)注意到對以質量爲基礎的模式的焦點已經從傳統的以企業爲中心轉換到完整的供應鏈系統。他們認爲,供應商的參與是SCQM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做好供應商的選擇是供應鏈質量管理成功的關鍵。唐曉青和麻書城(2002)則把質量管理模式由單一企業質量管理模式轉變爲多企業協同質量管理模式,質量管理職能從企業內部質量管理擴展到企業間質量管理,產品質量將取決於構成供應鏈的所有企業的質量管理與控制水平。在供應鏈的質量管理中,爲將質量問題消除在問題出現之前,確保供應鏈穩定執行,準確的質量預測就顯得尤爲重要。黃小原和盧震(2003)在非對稱資訊條件下供應鏈管理的質量控制問題建立了供應鏈合作關係中的買方和供應商的質量成本模型,透過進行質量水平、質量檢驗、質量成本模型的研究,分析了非對稱資訊條件下買方與供應商質量成本的委託代理關係。將供應商質量成本的一階條件轉化爲狀態空間方程,運用極大值原理求解該問題的最優質量控制,建立了一個供應鏈質量管理中資訊隱匿模型,並應用最優控制理論分析和求解這一問題,從供應鏈連接的角度,解決了資訊不對稱情況下的質量管理。而Kaynak(2003)的貢獻則是把質量管理的審查擴展到整條供應鏈,同時他還驗證了內部質量管理做法和績效之間的相關關係。

Johnson(2002)把ISO國際標準組織概念引入供應鏈的質量管理,認爲IS09001與供應鏈的質量相關,把該標準應用在供應鏈質量管理方法中,可以使得供應鏈質量管理更規範化和程序化。Sroufe和Curkovic(2008)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ISO9000:2000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效用。實踐表明,將ISO9000從以客戶爲中心、核心企業領導作用、人人蔘與持續改進等方面應用到供應鏈質量管理中,有利於促進供應鏈運作效率、顧客響應度、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力的提高。總之,把ISO與供應鏈結合研究供應鏈的質量管理,已經成爲供應鏈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孫薇和曾鳳章(2005)分析了供應鏈質量管理與六西格瑪管理各自的特點,找出了兩者的共性,並對如何將六西格瑪管理應用於供應鏈質量管理進行了初步探討,指出制定面向顧客統一的供應鏈質量標準、面向六西格瑪的供應鏈質量文化整合、建立供應鏈質量管理的組織架構、並採用DMAIC模型對供應鏈業務流程進行控制與改進可以有效提高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DMAIC是由Define(界定),Measure(量測),Analyze(分析),Improve(改進),Control(控制)五個英文單詞的首寫字母組成,DMAIC模型緊緊圍繞着公司目標有步驟地循環進行。Robinson和Mal-hotra(2005)認爲,隨着競爭從單個公司擴展到整個供應鏈,質量管理者爲了適應未來的競爭必須整合質量管理和供應鏈管理。ChinhoLina和WingS,Chowb(2005)等認爲在SCQM過程中不僅包含供應商的參與,還有在特定環境中全面質量管理的實踐。王彬(2005)認爲質量特性與物流、資訊流和資金流相類似,其影響因素與控制措施在傳遞、積累、轉化以及相互作用構成了貫穿供應鏈始終的相關過程與環節的質量流,即質量鏈。他指出,質量鏈管理的關鍵技術有協同服務技術、供應商的評價和選擇技術、過程建模技術、顧客需求獲取與分析技術以及質量檢測與質量數據採集技術。質量鏈管理是面向整個供應鏈的集成,致力於實現成員企業間在整個供應鏈範圍內的質量優化,追求建立面向供應鏈環境的成員企業間的協同,追求開放式的體系架構與管理思維,將質量鏈管理與之相結合,推動全面質量管理。

張斌和華中生(2006)提出一種供應鏈質量管理中抽樣檢驗決策的非合作博弈模型,以分析供應鏈的下游製造商應如何根據供應商產品的質量水平確定其抽檢方案。仿真結果表明,供應鏈背景下抽檢方案不同於單個企業各自優化的製造商抽檢方案,考慮供應鏈企業間互動關係的抽檢方案與不考慮這種關係的獨立抽檢方案相比,能有效降低抽樣成本,並使供應商和製造商獲得更大的期望收益。周明和張異等(2006)在研究供應鏈質量管理過程中,也對合同設計問題對供應商質量預防決策和製造商質量檢測決策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們認爲在合同設計過程中分析各種行動隱匿情況下的道德風險問題,以及如何透過限定合同參數的取值來激勵製造商和供應商的行動,能在實現供應商和製造商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保證供應鏈整體質量收益(質量成本)的優化。

Kaynak和Hartley(2008)建議管理者應該開拓視野,從供應鏈而不僅僅是本公司的角度來進行管理質量。他們的研究證實了作爲集成系統實施質量管理的需要。FosterJr,S,T(2007)則把SCQM的核心變量確定爲包括領導才能、人力資源制度、安全、客戶,供應商關係,以及質量管理的做法和經營成果。

 (三)關於透過供應鏈管理提高整個供應鏈上企業的績效

如前所述,實施供應鏈質量管理的直接原因是爲了提高供應鏈以及在供應鏈上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質量,從而滿足顧客對產品質量的需求,提高供應鏈上每個企業的績效。Kuei和Madu(2001)指出供應商的參與可以把“高績效”組織與“低績效”組織區別開來。吳綺與許統邦(2001)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依靠內部革新和外部支援,透過供應鏈質量管理,樹立戰略合作意識,把提高質量看作企業的社會責任;控制零部件供應,對零部件供應商進行嚴格篩選,使零部件供應質量達到生產標準;嚴格控制銷售和售後服務質量,並快速獲得市場資訊反饋;走上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面質量管理之路。

Kuei(2002)認爲供應鏈質量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組成部分。VijayR和Kannan等(2004)將供應鏈管理視爲組織業務戰略的組成部分,認爲恪守對質量的承諾和對供應鏈動力學(supplychaindynamics)的理解能夠對組織的績效影響最大。

二、我國食品供應鏈質量現狀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國內食品質量安全事故使得儘快尋找這些偶發事件背後的原因成爲各界人士的共同訴求。最終產品的質量並非只取決於供應鏈上單個企業,它是供應鏈上所有節點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綜合反映。正因爲食品供應鏈在執行環節上出現的漏洞,才導致食品生產和消費安全性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般而言,食品供應鏈比較長而且複雜,涉及種植、養殖、屠宰、生產加工和流通以及最終消費管理等各個環節。

(一)食品供應鏈的源頭

食品生產的源頭是農產品的種植和養殖,它們對整個食品供應鏈的安全具有最根本的作用。2009年1月宣判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爲代表由於奶源污染造成的質量問題使得中國乳業承受了空前的行業危機。接踵而來的“瘦肉精”事件,又使人“談豬色變”。

因爲養殖是目前食品產業鏈中質量安全最薄弱的環節。屢屢頻發的事件提醒食品加工企業應該加大對上游產業鏈的控制,擴大養殖規模、建設自己的養殖基地,形成產業鏈配套。當前,要想贏得市場與品牌,把好產品安全關,向養殖環節延伸自己的產業鏈已成爲食品加工企業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

(二)食品供應鏈的生產環節

從食品生產環節上看,處於我國食品供應鏈前端的食品生產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管理亂、技術差的“三亂”問題,表現在:首先,據國家質監局2007年對全國6萬多家米、面、油、醬油、醋等生產企業的調查顯示,80%的生產企業爲10人以下的小作坊,它們普遍管理混亂,缺乏規範的質量體系。

其次,多數企業生產環境不符合衛生標準,對食品質量與衛生的控制意識較弱,一些加工企業甚至存在使用有害、過期變質原料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如個別企業曾使用陳餡做月餅,爲了避免蚊蟲叮咬和生蛆生長也曾有企業在火腿製作過程中施加農藥敵敵畏等等事件的發生。

 (三)食品的物流環節

由於食品物流體系具有系統化難度高、技術要求複雜、投資回收期較長等特點,從而我國食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長期滯後,表現在:首先,運輸設備專業化水平低。目前國內冷藏運輸率只有40%,而且主要是在幹線運輸,使得許多食品在儲運過程中由於溫度、溼度、儲運時間、儲運環境等原因導致變質或被污染。例如,由“陳化糧”事件反映出的全國10多個省市糧油批發市場曾發現有國家糧庫淘汰的發黴米在銷售,這些發黴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黃麴黴素。按照國家規定,陳化糧只可以作爲飼料生產加工或工業酒精加工過程的中間產品,不是最終產品。只能透過拍賣的方式,向有特定資格的飼料加工和工業酒精加工企業定向銷售,而不能直接流入市場。但直接流入市場的情況時有發生。

其次,運輸企業門檻低,目前許多食品生產企業的成品都是非專業的運輸企業進行儲運,這些運輸企業往往缺乏必要的專業運輸工具、存儲地點和操作經驗。例如曾有一批活性乳飲料因儲運不當發生變質,在上海被檢測酵母菌數超標24倍。

(四)食品供應鏈的銷售環節

目前,我國食品供應鏈的銷售渠道,主要包括以下渠道:(1)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食品爲主的農貿市場,這類農貿市場往往以自主經營爲主,缺乏嚴格的准入機制,食品安全難以保證。(2)街頭巷尾各種食品雜貨、餐飲店的直接銷售,這類渠道佔據了我國食品銷售50%以上,由於衛生防疫部門人力資源有限,這類渠道始終缺乏足夠的檢驗程序和監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難以避免。(3)超市渠道,相對於農貿市場和食品雜貨店、餐飲店而言,超市是較爲安全的銷售場所,但是偶有由於管理問題或檢測疏忽而導致不合格食品進入店內銷售的情形。

綜上所述,隨着食品安全供應鏈越來越長,食品安全問題日益複雜,傳統單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已無法有效降低食品質量風險帶來的隱患,需要引入一體化、綜合性的質量安全供應鏈管理機制,從供應鏈角度進行集成和創新管理。

三、從供應鏈的角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傳統的供應鏈定義是:爲圍繞核心企業,透過對資訊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採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其管理往往以總成本最小化、總週期時間最短化、物流質量最優化作爲供應鏈管理的目標。而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管理則應有別於一般的供應鏈管理,應以保障食品安全質量爲主要目標,以食品安全特性爲運作根本。

因此,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定義應該是:以食品質量安全爲目標,透過規範監管制度、創新監管模式、協調監管資訊等方式對食品供應鏈各環節,包括農業生產、食品加工、成品包裝、倉儲運輸和流通消費,進行全程監控和溝通,構建多層次的監管和檢測體系,最終實現食品消費安全的供應鏈系統(杜淑琴,2010)。它應該具有以下特性:(1)可追溯性,即食品安全問題要從源頭抓起,儘快普及和完善的產品質量跟蹤和控制體系。(2)快速反應性,即整個供應鏈系統必須始終處於快速反應的狀態,以及時發現供應鏈各環節上潛在的各種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並透過快速反應機制進行快速控制,避免有問題的農業產品和食品流入到下一個供應鏈環節中。(3)可監督性,即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企業應該能夠相互監督。這就不僅需要一整套內部的監督機制來實現,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社會對整個鏈條的外部監督。

四、結論

供應鏈質量管理從發展的角度經歷了3個階段。

一是透過提高供應鏈上每個企業的產品質量來提高最終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此觀點只是簡單的要求各個企業應用全面質量管理的方法,對自身的產品或服務質量進行管理。

二是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企業進行系統的'質量管理,該觀點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在提高上、下游企業信任的基礎上,要求上游企業對下游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質量負責。

三是針對整條供應鏈質量的管理,此觀點是把整條供應鏈看作一個生產系統,供應鏈上的每個企業不僅要對最終產品的質量負責,對影響最終產品或服務質量的環節進行監督和管理,透過提高最終產品的質量來獲得高的顧客滿意度,還要協調和整合供應渠道上所有的夥伴組織的業務,加快供應鏈的一體化進程,從而獲得整條供應鏈的績效提升。

針對整條供應鏈質量的管理是當前和未來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途徑,國家、企業、個人都有責任紮紮實實地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第2篇:基於核心企業支援的供應鏈質量管理

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曾經說過:20世紀是生產率的世紀,21世紀將是質量的世紀。質量作爲一種文化和理念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影響到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和社會生活中精神要求的滿足程度,等等。隨着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任何企業要想在當今世界上有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必須聯合上下游企業,組建一條經濟利益相連、業務相關的行業供應鏈,實現優勢互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共同增強市場競爭力。

一、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含義及特徵

供應鏈是由企業間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產品、服務的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和顧客等組成的經營網絡。分散網絡環境下,產品的生產、銷售、售後服務需要由供應鏈成員共同完成,產品質量客觀上是由供應鏈全體成員共同保證和實現的,其形成和實現過程實際上分佈在整個供應鏈範圍內。產品質量分別在供應鏈各成員企業內部形成後,其質量特性伴隨物流傳遞到下游企業,構成下游企業產品質量的一部分,這樣不斷地向下遊企業傳遞,最後到達最終用戶。質量管理指的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所謂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通常包括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供應鏈質量管理就是透過把供應鏈的單個環節組織起來,構建一個完整有效的供應鏈質量保證體系,確保供應鏈具有持續而穩定的質量保證能力。

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與單一企業內的質量管理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供應鏈質量管理立足於供應鏈的高度,從建立供應鏈質量體系的高度來考慮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

2.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組織者和發起者和供應鏈質量管理的主體,核心企業組織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也是構建“供應鏈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

3.成員企業是主權獨立的實體,相互之間沒有行政隸屬關係,成員企業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

4.成員企業地理位置分散,資訊交流主要依賴於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質量管理對成員企業各自的資訊化建設有很高的要求。

5.專門的運輸企業作爲運輸服務提供者加入了供應鏈,他們的服務水平關係到能否保證整個供應鏈中物流通暢。

6.在外界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爲了保持持續的競爭能力和質量保證能力,供應鏈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員,吸納新成員,並不斷優化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使其具有高度的動態性。

二、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必要性

隨着一體化經濟的形成,過去的縱向一體化生產已經逐漸被橫向一體化生產所取代,企業之間的合作正日益加強。在這些合作生產的過程中,大量的物資和資訊在很廣的地域間轉移、儲存和交換,因此,有必要對企業整個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終產品的供應、儲存和銷售系統進行總體規劃、協調、控制和優化,加快物料的流動,減少庫存,並使資訊加快傳遞,時刻了解並有效地滿足顧客需求,從而大大減少產品成本,提高企業效益。21世紀的競爭不僅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進行供應鏈質量管理就十分必要。

1.企業實行供應鏈質量管理,就可以調整整個企業來實現傳遞必要的優勢,企業把顧客滿意作爲有效價值傳遞的驅動力,把最終顧客的需要和期望,作爲決策的主要依據,對顧客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快速反應,隨時接受顧客的反饋,不斷提高顧客服務水平。

2.實行供應鏈質量管理,供應鏈中的每一個成員必須明確了自己對產品質量的責任和義務。夥伴之間的質量協定可以透過合同等形式確定下來,並嚴格執行。質量不僅僅透過最終的測試來進行控制,還有科學的方法來確保及時消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完善,努力實現合作伙伴間質量管理的無縫連接,降低企業間的交易成本和企業的製造成本。

3.供應鏈質量管理將改變企業之間資訊封閉模式,實行供應鏈中資訊、知識共享,最大限度地減少系統中資訊的不確定性和時滯,以資訊、知識共享爲基礎構築企業之間的合作。核心企業依靠分銷商蒐集的顧客資訊,並透過資訊共享和技術擴散,將更有效利用供應鏈中的員工和相關各方的能力和知識,改善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透過知識資本獲得利潤。有效利用供應鏈中的員工和相關各方的能力和知識,改善產品整體質量。供應鏈質量管理可以實現供應鏈中知識、資訊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減少系統中資訊的不確定性。

 三、供應鏈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供應鏈體系下,購買的材料和部件佔據企業整體支出的份額越來越大,由此日益增加的高風險也體現出來。一旦中小企業供應商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會對整個供應鏈造成嚴重損失,而核心企業首當其衝。豐田汽車召回事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2004年至今,豐田公司對汽車的召回多達29次,而召回汽車的數量多達近千萬輛。豐田汽車召回事件有很多是供應商提供的汽車零部件存在質量缺陷引起的。召回事件對整個供應鏈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豐田公司作爲核心企業蒙受的信譽損失更是難以估量的。

供應鏈原本就是圍繞核心企業建立起來的網狀結構模式,所以通常由核心企業作爲組織者和發起者來領導供應鏈的質量管理,目前學術界很多學者也都認同這一觀點,並一直進行相關的理論研究。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通常由核心企業根據市場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和分銷商,制定質量目標和質量標準,以此明確供應鏈各個成員的責任和義務,並且利用合同來約束中小企業供應商的質量保證。但是目前的供應鏈的質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供應鏈的質量管理是以顧客滿意度作爲驅動力的,然而由於缺少資金,缺少人力資源和相關資料,許多中小企業供應商並不願意投入過多的資源去實行質量改進,所以很難滿足新型客戶要求的質量標準,而這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最終的產品的整體質量。

2.很多學者認爲淘汰掉質量問題得不到改進或者不具備足夠質量保證能力的中小企業供應商,並重新選擇供應商,但是這不利於整個供應鏈的穩定。

3.核心企業利用合同或者協議來約束供應鏈中的成員,固然能起到保證產品質量滿足質量標準的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對中小企業缺少足夠的激勵作用。實際上,除非有強大的外力推動,否則中小企業不會願意採取行動去改進質量。而在市場中對核心企業的過分依賴也導致中小企業供應商在供應鏈中缺少足夠的話語權和主動性,這也不利於整個供應鏈產品的質量改進。

4.供應商產品質量檢驗合格出廠後,核心企業對產品質量進行再次檢驗,這種重複的檢驗會提高最終產品的質量成本。

四、基於核心企業支援的供應鏈

核心企業在整個供應鏈質量管理中的領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供應鏈最終產品的質量和企業的效益。如何保證供應商的質量改進、滿足客戶需求、保持供應鏈市場競爭力已經成爲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核心企業與供應商基於市場的合作應當轉化成核心企業對供應商的支援,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核心企業和供應商的合作不應該僅僅建立在基於市場的供需關係上,而是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使供應商獲得長期的利益,並依此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鼓勵供應商按期完成任務並進行質量改進。這種長期的合作關係和獎懲機制,能促使供應商積極提供高質量產品,從而能夠保證最終產品質量的穩定。

2.很多時候核心企業都把重點放在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上,卻忽視了供應商的質量管理。在供應鏈環境下,產品的生產、銷售、售後服務需要由供應鏈成員企業共同完成,產品質量是由供應鏈全體成員共同保證和實現的。核心企業應當把質量管理延伸到整個供應鏈,構建一個完整有效的供應鏈質量保證體系,對整個供應鏈成員的質量管理進行監督和支援,確保供應鏈具有持續穩定的質量保證能力,能對用戶和市場的需求快速響應,並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3.在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的基礎上,核心企業向供應商提供其所缺少的外部資源,支援其質量管理,透過向供應商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援,制定教育方案幫助供應商培訓質量管理人員,提高供應商的質量管理水平。可以邀請供應商共同參與新產品的研發,使供應鏈成員明確質量目標,這樣可以加快供應鏈產品創新和質量的改進。

4.定期舉辦質量峯會,交流資訊和經驗共享。邀請供應鏈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銷售人員參加質量峯會,交流彼此收集的市場資訊,及時瞭解客戶的需求偏好,更好的把握市場動向。同時給予供應商更多的話語權,集思廣益,共同推進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進步。

5.爲了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核心企業可以引入更專業的第三方進行供應鏈上的產品質量的檢驗、鑑定和測試,這樣既能保證產品質量,又能減少重複檢驗,降低成本,從而把更多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到供應鏈的質量改進上,加大對供應商的支援力度。

五、結束語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核心企業在供應鏈質量管理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在供應鏈中單純起領導作用已經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核心企業只有透過整合供應鏈,對中小企業供應商進行資源上的合理支援,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改善質量改進,才能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