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跨國公司對國內企業的擠出效應及反擠出對策

學問君 人氣:1.92W
淺談跨國公司對國內企業的擠出效應及反擠出對策
摘 要 論述了跨國公司對國內的“擠出效應”及被擠出的成因,提出了“反擠出”的對策。
   關鍵詞 擠出效應 跨國公司 國內企業

1 跨國公司對我國投資戰略的變化趨勢
  1992年以前,以華僑資本爲主的第一代跨國公司成爲對我國大陸投資主體。由於其產品技術簡單,因此,它們大量地吸收勞動力。結果是:一方面農村剩餘勞動力得到利用,另一方面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因“隱蔽性失業”的減小而進步,從而農村收進水平整體進步。第一代跨國公司對我國大陸投資的加工貿易傾向十分明顯,它大大刺激了以廉價勞動力本錢上風作爲主要競爭上風的低技術含量製成品(如服裝、普通家電產品)的出口。由於產品外銷比例較大,其對生產類似產品的國內企業並不構成真正的競爭威脅,對國內低技術含量產業製成品的總體供求狀況沒有產生大的衝擊。1992年以後,以歐美大型壟斷資本爲代表的第二代跨國公司開始全面進軍,其看好的不僅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更主要的是中國廣闊的市場潛力。因此,它們的行爲更具有長遠性和戰略性。其突出體現是在商品市場上運用種種手段與國內企業競爭,全面擠出國內企業,從而使需求從國內企業向跨國公司轉移。值得留意的是,這種需求轉移的對象主要是低技術含量的產業製成品而非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製成品。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點:(1)國內企業無法生產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製成品以滿足市場需求,只能停留在低技術水平上進行再生產,而且跨國公司也難以將先進技術引進國內,發揮其技術轉讓載體作用。外資與中國廉價而素質低下的勞動力相結合的結果是低技術含量的產業製成品的大量增加。(2)跨國公司轉移到中國家的技術一般是處於其產品生命週期後段的成熟技術。(3)國內服務業和基礎產業對外開放的滯後,使大量外資集中流進製造業部分。
  第二代跨國公司大量增加的低技術含量產業製成品的供給,對我國產生了較大的“擠出效應”。首先,從勞動力市場看,外資技術含量的逐步增高使農村勞動力無法被外資吸收,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有良好的城市勞動力。對農村勞動力的“擠出”,使城鄉收進水平再度拉大,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徵更趨突出。其次,從商品市場看,外資的.集中進進一方面使城市市場的低技術含量產業製成品供給過剩,另一方面又使農村市場對這類產品的需求下降,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商品市場的失衡狀態。最後,跨國公司逐步將國內企業從市場中“擠出”,實現其佔領中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的戰略目標。國內企業經濟效益的降低和大量破產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失衡狀態,給宏觀調控帶來新的困難。
2 跨國公司對國內企業的擠出策略
  從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的外部競爭看,跨國公司以商品傾銷或補貼(以及作爲衍生手段的股權傾銷)爲手段在第一階段佔有國內市場份額,然後在第二階段單獨取得市場份額擴大帶來的利潤增長,從而擠出國內企業。究其原因,關鍵在於跨國公司產品具有更吸引消費者的特點。消費者主要關心當前消費產生的福利,且由於外商產品與國內廠商產品互爲替換關係,消費者並不區分產品的來源。由於外商具有資金實力,加上其產品轉換本錢高,因此外商可運用傾銷或補貼手段,努力擴大市場份額。因此,在現實經濟中就看到了跨國公司在很多領域已擠出國內企業的結果。假如考慮到大部分的外資形態爲合資企業,那麼,還含有外資企業進行股權傾銷的做法。也就是說,由於有相當部分的合資企業,實際經營權把握在外方手中,外方透過的第一階段低價銷售,一方面取得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造成贏利減少甚至虧損的局面,假如中方無法承受暫時的虧損,或無法預期到第二階段的贏利回報,從而決定撤資,外方就會伺機實施收購其股份,控股該合資公司,甚至全面收購,結果單獨取得第二階段市場份額擴大的成果。
  從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的內部競爭看,跨國公司透過合資企業的形式,旨在全面收購合資企業,從而全面取得國內市場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