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對論文寫作的影響

學問君 人氣:6.46K

參考文獻的引用應當實事求是、科學合理,不可以爲了湊數隨便引用,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對論文寫作的影響,歡迎閱讀參考。

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對論文寫作的影響

在GB/T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着錄規則》中,規定參考文獻標註方法採用“順序編碼制”和“着者-出版年制”.學術期刊往往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和編輯習慣選擇參考文獻標註方法,較少從學術研究過程的角度、從作者和讀者的角度考量如何選擇適宜的標註方法。在當下的學術期刊與作者的關係中,期刊居於強勢地位,對於參考文獻標註方法,作者通常只能無條件地服從期刊的要求; 但若放在知識創造、學術傳播的大視野下,參考文獻標註方法的選擇就有重新審視的必要。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參考文獻在以下2個環節產生直接作用: 一是文獻閱讀---學習、吸收知識; 二是論文撰寫---傳播新知識。因此,參考文獻標註方法的選擇必然會影響到這2個環節的效率。

 1、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對文獻閱讀效率的影響。

1. 1不同文字形態中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對閱讀效率的影響不同。

文獻閱讀是學習、吸收知識的重要方法。在客觀層面,知識體系的複雜程度是決定文獻閱讀效率即知識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知識的附載形式( 本文指學術論文) 的文字形態也會影響閱讀效率。

目前,文獻的文字形態可基本分爲紙質文字和電子文字2類。

紙質文字強調所蘊含資訊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即儘可能在當前閱讀頁面獲得更多、更完整的資訊。所謂連貫性,是指前後文資訊銜接緊密、層層遞進,沒有大的跳躍和斷裂; 整體性則是指文字資訊邏輯完整、自成一體,不需要頻繁跳出文字之外補充新資訊。

電子文字突出了資訊的發散性和延展性,除了文字自身的資訊外,還透過超連結甚至是超文字連結提供相關聯的延伸和擴展的資訊。

這種文字形態的差異導致了資訊獲取方式即閱讀方式不同。閱讀紙質文字時,越是順暢連貫,越是有利於理解、掌握文字資訊。如果閱讀頻繁中斷( 這裏指離開閱讀頁面) ,則會大大降低閱讀效率; 所以,紙質文字閱讀是整體性閱讀。與之不同,電子文字透過超連結在文字和外部之間實現快速切換,在不需要中斷閱讀的情況下,完整地理解文字資訊甚至獲得新資訊;因此,電子文字閱讀不再強調整體性閱讀,可以透過交叉閱讀掌握相同甚至更多的資訊。

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對不同文字形態文獻的閱讀過程產生影響,從而使閱讀效率不同。在紙質文字形態下,爲求閱讀的整體性,參考文獻最好採用文下標註。由於國標的規定,參考文獻必須文後標註,那麼,不同標註方法對文獻閱讀效率的影響就表現爲程度的不同。

“着者-出版年制”雖不能提供參考文獻的全部資訊,但由於提供了參考文獻的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能使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瞭解相關研究人員及其工作進展,對參考文獻的'可靠性有一個快速的判斷。“順序編碼制”除了標註一個表示對應關係的數字外,沒有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訊,讀者必須中斷閱讀翻到文末才能瞭解相關文獻的內容; 如果是篇幅較長、參考文獻較多的文獻,其閱讀的便利性和完整性更會大受影響。

在電子文字形態下,由於可以實現交叉閱讀,這2種參考文獻標註方法的影響沒有差別。不過,所存在的問題是,目前很多文獻是以PDF等閱讀檔案格式提供的,它不支援超連結,閱讀方式與紙質文字沒有本質區別,閱讀體驗甚至更差,只是方便儲存和攜帶; 部分文獻有網絡頁面,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文字,閱讀方便,不過在目前我國的網絡環境中,即時網絡閱讀受到極大限制,電子文字閱讀的優越性無法體現。

此外,人們的閱讀習慣是基於數千年來人類的紙質文字閱讀產生的,電子文字閱讀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取代紙質文字閱讀,基於電子文字閱讀的新的閱讀習慣不會很快建立,也無法代替現在的閱讀習慣; 而越是習慣的,其效率越高,文獻閱讀也是如此。在紙質文字的閱讀中,“着者-出版年制”更符合閱讀習慣,因而閱讀效率越高。

1. 2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影響記憶效率進而影響閱讀效率。

在閱讀中,記憶是影響閱讀效率的重要因素,越容易記憶的內容,也越容易理解和掌握; 而影響記憶難易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文字資訊的密集程度: 資訊密度越高,所涉及的知識越複雜,記憶的難度越大。但在另一端,過於簡單的資訊同樣不利於記憶,就如圓周率由極爲簡單的數字組成,其記憶難度卻遠遠大於一首長詩或一篇散文。

人們往往運用聯想等方法爲過於簡單的資訊附加新資訊以幫助記憶; 所以,適當的資訊密度有利於記憶,也有利於提高閱讀效率。

在文獻閱讀中,對參考文獻的記憶必不可少。在通常的記憶模式中,文獻的作者、關鍵詞、發表年份是最優先的資訊點,不夠精確但最容易記住; 文獻的題名和發表的期刊是次級資訊點,更精確但也不容易準確記憶。

人們搜尋記憶中的文獻時,往往也是從作者、發表年份和關鍵詞查起,搜尋效率較高,從而佐證了對文獻的記憶方式。不同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包含的資訊密度不同,導致記憶的難度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閱讀效率。“着者-出版年制”包含了記憶涉及的2個關鍵資訊點,即作者和發表年份,與文中和關鍵詞相關的內容一起構成參考文獻的基本要素,很容易與原始參考文獻建立映射關係,幫助實現記憶。

“順序編碼制”只提供一個沒有實際含義的數字序號,資訊密度過低,無法與原始文獻建立映射關係,不利於記憶。爲獲取更多有助於記憶的資訊,必須時時翻到文末與參考文獻覈對,文獻的閱讀過程就被迫經常中斷,降低了文獻閱讀的效率。在紙質文字閱讀的情形下,這種負面影響尤甚。在電子文字閱讀的情形下,這種狀況會得到改善,因爲不需要翻到文末也能看到參考文獻,這2種文獻標註方法對記憶的影響沒有差別。

2、參考文獻標註方法對論文撰寫的影響。

學術論文是對學術研究過程的梳理和總結,是對新知識的歸納,也是新知識傳播的起點。論文寫作水平的高低,不僅反映研究水平的高低,也影響知識傳播的效率。論文撰寫既是知識創造螺旋的一個環節,也是研究過程的延伸。

參考文獻標註是論文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標註方法的選擇會對論文撰寫效率產生影響。“着者-出版年制”和“順序編碼制”在論文撰寫中各有優劣。

“着者-出版年制”的優點: 其一,標註方便,只需在行文處依據引文需要標註作者及發表年份即可,不用顧及參考文獻的先後順序。其二,修改便捷。論文成文,常需數易其稿,參考文獻的增刪也就無可避免。採用“着者-出版年制”,僅需局部微調,而不需要對全文的參考文獻大加改動。其三,錯漏較少,且易於判別。文中標註與文末文獻對應清楚,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着者-出版年制”的缺點: 對缺作者文獻和電子文獻的標註存在困難。

“順序編碼制”的優點: 其一,參考文獻組織簡單,無須考慮作者姓氏、出版年份和語種的差別。其二,文中只有數字編碼,行文簡潔,節約版面。其三,能夠有效應對缺作者文獻和電子文獻的標註。

“順序編碼制”的缺點: 其一,當參考文獻較多或同一文獻多處出現時,順序編碼困難。在此情形下,作者須付出很多額外的謹慎和精力,以確保編碼順序不出錯,且一旦出現錯誤,很不易被作者、審稿人、編輯和讀者識別,犯錯容易糾錯難。其二,增加論文修改難度。若需增刪參考文獻,則必須對文中的序號和文末的文獻做整體調整和修改,而且修改過程中很容易再出錯。其三,在編排過程中出錯的概率更高。由於採用上角標的格式,序號經過排版軟件轉換時更易出錯,因此對編輯和校對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四,行文簡潔的同時減少了有效資訊含量。序號除了表示對應關係外,本身並不提供與論文有關的有效資訊,對理解論文內容並無幫助。從這個角度看,即便只有1個字元也是浪費,少反而不及多。

綜上分析,“着者-出版年制”總體上更符合學術論文撰寫規律,更有利於提高寫作效率和參考文獻引用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