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訊技術條件下企業會計控制研究

學問君 人氣:3.03W
資訊技術條件下企業會計控制研究
摘要:論文透過對控制的國內外現狀的,分析了會計控制研究的重要作用;闡明瞭會計控制的內涵以及會計的實時控制觀,指出會計控制由適時控制轉向實時控制,實施ERP(資源計劃)是解決的關鍵,實時控制是一個漸進的完善過程,是會計資訊化的必然結果。論文最後對資訊技術條件下會計控制的內涵———會計資訊體系控制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  會計控制作爲會計的基本職能,對於界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理論界對它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會計控制卻從來沒有如會計覈算的研究那麼研究起來得心應手。自80年代始至21世紀初,機、遠程通訊及資訊技術、數據庫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它們在管理中的運用,使得會計控制的進一步實施與效果提升成爲可能。CAD、CAM、MRP、MRP2、ERP等漸次推廣,使得會計職能側重點逐步轉向會計控制。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最初是面向任務與職能,模仿手工處理;接着是用它來進行財務管理,嵌入一些財務管理的思想觀念;後來是從國外泊來ERP(企業資源計劃)新的概念。會計伴隨着高新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可以說是手工記帳、雙軌制、完全甩帳、會計與業務協同管理多種管理成分並存。在此資訊技術條件下,研究企業會計控制的本質與性,機遇和挑戰是適逢其時的,這是提高會計資訊可靠性和決策有用性的需要,也是規範會計資訊處理,提高會計資訊質量,優化秩序的要求。可見會計控制研究意義深遠,責任重大。  一、會計控制的國內外研究狀況  研究會計控制不能不聯繫到內部控制,因爲會計控制包含於內部控制。會計控制要很好地發揮作用必須在內部控制的框架環境中,對會計控制的內在要求作深入的研究。可見,會計控制研究是貫穿於內部控制的研究之中的。  在我國,有關內部控制的規範有:1986年財政部頒發《會計基礎工作規範》。該規範提到了會計控制,並作出如下定義:“單位爲了提高會計資訊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規和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程序”。1997年1月,注協發佈《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九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對內部控制的定義爲:“被審計單位爲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該定義是審計的定義,它明顯地套用了美國AICPA(註冊會計師協會)在1988年所下定義。1997年1月國家審計署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其中將內部控制制度的測試當作作業準則予以規定;1999年新會計法將內部控制看作是保障會計資訊真實和完整的基本手段;2001年6月財政部發布《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範(試行)》及《內部會計控制規範———貨幣資金(試行)》。  在國外,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已出現內部會計控制的術語。1949年AICPA在一份特別報告中,首次將內部控制界定爲:“一個企業爲保護資產完整、保證會計數據的正確、可靠、提高經營效率、貫徹管理部門既定決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該定義界定的範圍已超出會計控制的範圍。1958年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發布《獨立審計人員評價內部控制的範圍》的報告,其中將內部控制分爲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管理控制,即所謂的內部控制二分法的由來。1986年INTOSAI(最高國家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在第12界國際審計會議上發表《總聲明》,把會計控制界定爲:“作爲完整的財務和其它控制體系,包括組織結構、方法程序和內部審計。它是由管理者根據總體目標而建立的,目的在於幫助企業的經營活動合理化,具有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證管理決策的貫徹;維護資產和資源的安全;保證會計紀錄的準確和完整,並提供及時、可靠的財務和管理資訊。”1988年AIPCA發佈《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對內部控制的定義爲:“爲合理保證企業特定目標的實現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由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三個要素組成。1992年美國COSO委員會發布《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報告。1995年AICPA又以《審計準則公告第78號》再次發表。該報告指出:”內部控制是由董事會、經理當局以及其它員工爲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報告中首次提出內部控制包含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資訊與溝通、監控五要素組成的結構。COSO三目標與五要素報告是至今爲止權威性最強的檔案。著名的巴塞爾委員會也曾在COSO的成果基礎上結合銀行業發表過《銀行組織中內控制度的框架》,概括出適合於銀行業的十三條原則。  從上述國內外對會計控制及內部控制的研究演進過程可以看出,在資訊技術條件下,重新認識會計控制問題對於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是具有脾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