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傳統披露模式對財務報告分析的影響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5W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裏講“傳統披露模式”並不是要定義一個新的範疇,而僅僅是本文出於比較的目的,是爲了和現代會計理論中出現的變化和發展相區別。傳統披露模式大致被框定爲在美國公認會計准則等會計組織早期完整的會計理論體系下的財務報告披露模式。

傳統披露模式對財務報告分析的影響論文

一、傳統披露模式下,財務報告的編制和披露的侷限性

1、財務報告披露格式較爲統一,故又稱“通用財務報告”,在重視資訊披露格式標準化的同時造成了有一定價值的個性化資訊的喪失;

2、財務報告披露以財務資訊爲主,非財務資訊披露很少,如人力資源資訊;

3、財務報告披露以歷史成本資訊爲主,現行成本資訊較少;

4、確定性資訊披露爲主,較少披露不確定會計資訊和預測性資訊,如現金流量預算資訊;

5、企業內部財務資訊爲主,較少披露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聯資訊,如社會責任資訊、供銷鏈資訊、環境會計資訊等;

6、財務報告披露的資訊多爲對日常營運資訊機械式的彙總分類,缺少從戰略角度對企業的營運情況進行分析和解釋;

二、傳統披露模式的侷限性對現代財務報告分析的影響

1、通用財務報告披露模式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表現爲一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的產物,具有“產品標準化”的特性。這種披露方式是基於報告單位、審計人員和監管者工作的經濟性、方便性的基礎的,而不是符合公認的“投資者至上”的資訊需求理念,因此這種模式下的財務報告分析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爲由於有對經濟性和方便性的考慮,資訊的披露和分析也必將受到限制,一些“標準外”的資訊就會因爲沒有被披露而無法進入分析範圍。其次,傳統理論認爲,此類報告由於標準化的運用可以提高企業財務報告間的可比性。但現實研究表明:可比性不僅與資訊的標準化程度有關,更重要地是與向使用者披露會計政策選擇資訊的透明度有關,即在假定使用者具有合理的理解能力的前提下,透過向使用者提供充分的關於編報方法的會計政策資訊,則使用者可以自己或者藉助第三方對資訊進行鍼對可比性的調整,從而保持企業間報告的可比性。如對於目前採納通用財務報告的企業,企業間的會計資訊及其分析的可比性仍然是不足的,但研究表明,透過提高企業會計政策資訊披露的充分性和透明度,就可以有效提高資訊的可比性和有用性。這也是爲什麼“會計政策透明度”也是“真實公允披露”、“全面公允披露”中共同的重要組成的原因。而對於資訊使用者而言,財務報告附註也的確得到了相當高的重視而且被作爲財務報告分析中的重要考慮資訊。

2、會計基本假設之一的貨幣計量假設奠定了財務報告披露以財務資訊爲主的格局。非財務資訊僅僅被作爲輔助資訊,儘管各國會計準則及其披露規定正逐漸強制要求披露部分非財務資訊,但大多數非財務資訊的披露仍屬於自願披露性質。非財務資訊的作用在於提供了貨幣資訊無法描述的、反映企業營運、戰略方面的資訊,如用戶滿意度、存貨結構、僱員數量及其文化結構、市場份額、分部資訊等等。對這些資訊的分析,如果結合傳統財務報告資訊,可以拓展出一塊新的'分析空間,也會使企業間可比資訊範圍擴大。例如,結合分部資訊分析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及其現金流量,我們可以分析企業的全球營運情況,如果進一步加入企業新產品開發、戰略投資、人事管理等非財務資訊和連續五年左右的資訊,我們就可以對該企業的全球戰略發展情況有個大致的輪廓,從而做出合理決策。

3、從一定程度上講,基於歷史成本原則的財務報告披露模式首先限制了財務報告分析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歷史成本的可靠性是個相對的含義。如果現行價值與賬面價值的相差過大,則分析結果實際上是“不可靠”的,而且會喪失一定的、與其它採用不同計價方法或計價基礎的企業資訊之間的可比性。從這一角度看,對於關注公允價值、現值資訊的資訊需求者,歷史成本資訊與資訊用戶分析決策在相關性上也是不足的。其次,歷史成本原則限制了財務報告分析範圍,如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問題;甚至於部分扭曲了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目前對披露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就在透過引入公允價值計量補充歷史成本在這一領域的不足,透過披露現值資訊揭示企業原本在歷史成本原則下無法充分、公允揭示的財務風險,從而擴大了財務報告分析範圍,提高分析的有用性。

4、在傳統會計理論下,會計資訊是以確定、可靠的資訊爲披露依據,這一點從對資產、負債、收入等會計要素的定義中可見一斑:如對“資產”的定義說明中強調“資產是過去交易或者事項形成並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而不是由未來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資源” 。對“負債”的定義也強調負債是企業的“現時義務”,這在我國新公佈的《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中亦給予強調,其指明具有不確定的“或有負債”所對應的是“潛在義務”或“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可能性不大或金額不能夠可靠計量的現時義務”。對不確定會計資訊的反映是隨着現代會計理論的發展才逐步完善的。如在或有事項領域,我國早期僅僅要求對少數較爲明確的或有負債給予表外附註形式的披露,隨着國際、國內會計研究的發展,新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對或有事項做了更完善的表述。財務報告分析可以透過瞭解不確定會計資訊,大致判斷企業資產、負債、收入等等變化頻率以及變化的影響,否則使用者對未加披露不確定資訊的企業財務報告的使用會處於一種較爲盲目的狀態。

5、傳統財務報告披露的資訊是以企業內部財務資訊爲主的,因此分析師在利用這些資訊對企業進行評估的時候,會缺乏一個對企業的全局考慮。這不符合現代企業資源管理(ERP)中強調的“供銷鏈管理”方面的資訊需求。另外,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也要求分析師在財務報告分析中考慮企業的環境保護效益情況、企業的社會效益等,從而對企業在可持續發展及社會責任實現方面的進行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及價值評估。例如,對於規模及財務效益相當的兩家味精生產企業,由於味精生產屬於高污染項目,則如果企業披露環境會計資訊,投資者可以綜合有關環境法律法規,對企業價值和持續發展前景做出更爲科學的判斷。而傳統的財務報告是不強制要求或要求自願列示此類資訊的,這使得分析師及最終資訊使用者在比較同行業企業時缺乏這些方面的有用資訊――企業的供應商及客戶環境資訊、可持續發展資訊等,從而影響了分析結果的質量和深度。

6、傳統會計理論下的財務報告所能披露的企業戰略資訊貧乏,包括戰略目標、設計、進展等各個方面,體現在缺少諸如新產品開發過程、研發投入方向及其效益、戰略投資結構、固定資產結構及其增長結構、員工文化結構等方面的資訊。雖然企業年報中往往會披露企業大事記,但多數只是對未來項目的簡單陳述,其有用性是相當侷限的。另外,雖然資訊分析人士可以透過對可能涉及企業戰略發展的會計科目或者指標(如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增長率、資本性支出/籌資活動現金流出量比率等)進行趨勢分析,從而估計企業的戰略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但這方面的財務報告分析會因爲人爲選擇會計方法和缺少明細的項目資訊而得出扭曲的資訊結果。一個簡單的例子如對於某企業固定資產的增長趨勢,如果不深入分析其結構和對應的增長比重,則資訊使用者很難判定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是因爲企業在加大生產、服務、技術改造等方面的戰略投入呢,還是因爲非生產經營性資產的支出在大幅度提高。

財務報告傳統披露模式還有其它的侷限性,本文不再一一列舉。應該指出的是,這些侷限性的形成與多方面因素有關,而其顯現也是會計環境發生變化的反映。在新的會計環境中,資訊使用者必將要求一種新的財務報告披露模式,這種要求是客觀存在的,指導着財務報告披露模式的未來發展方向。財務報告分析的對象是財務報告,新的財務報告分析要求和傳統的財務報告披露內容之間的衝突表現爲本文上述的各種情況,財務報告披露的發展目的就是解決這些衝突,以更好地滿足資訊使用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