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孫思邈對精神病學的貢獻

學問君 人氣:2.72W

孫思邈對精神病學的貢獻
  

正文:孫思邈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醫林中在公元六七世紀時偉大的醫藥學家,他對醫藥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下面僅就孫思邈對唐代醫學精神病學的貢獻及學術影響,談一下自己的學習心得與體會。一、確定癲病之病名在中國醫學史上.癲病作爲病名由來很久遠.但在先秦時期,“癲”病是指形體顛仆的癲痛之病’。而那個遙遠年代中對精神病有多種不同的稱謂。《呂氏春秋·知接篇》稱爲“苛疾”,高誘注日:“苛,鬼神下(燒)人病也。”當時認爲精神病爲超自然之物所致。又有“蠱”、“癡疾一、“狂易”、‘“喪心”、“(姐)病”等異名。在《黃帝內經》中,“癲”幾乎是現代意義上的“癇”症癲由癲癇之癲而轉指癲狂之癲,蓋始於唐代。具體而論,當首推孫思邈。他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府”中列有“風癲第五,狂邪鍼灸圖訣附”,論六首、方三十四首、鍼灸法四十八首。指出:“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漫說(虛妄之言),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眼坐溝渠,吠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嗅罵無度,或是飛蠱精靈,手亂國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鍼灸與方藥並主治之。”從而使癲病的理論與療法自成一體,既有發病的原因,臨牀上的種種表現,診治原則,又列舉出一系列的診斷預測方法、方藥、鍼灸等療法。對原先稱之爲”瘤病”的’”癲痛”雖在“風癲”門中就其伴發精神症狀的病症有所論治,但孫思邈則在備急千金要方·風眩;中指出:風眩病“大人日癲,小兒則爲輔。”可能因爲小兒病症初發而病史短.而成人則病程長,常伴有某些精神症狀故也。在“風癲’”門中引述醫論說:“……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類似癲病發作時的症狀而最典型的是一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頃方解”。很明顯,孫思邈是把“癲狂”與“風癲’”區分論治,而且各自自立門戶一從而爲唐代及其以後對精神病論治與科學命名奠定了基礎,由於心與小腸相表裏,心至神明,故在當時的學科歸屬上雖將精神病與癲病都歸於小腸腑,但二者又是各自不同的病種。一、究病理及疾病預後關於癲狂的病因病機,孫思邈既遵從醫經的理論,又從大量的臨牀經驗出發,進一步探討發病的原因及機理l、先天稟賦因素孫思邈引述,黃帝內經)關於癲疾發作的理論說:“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有所數(頻數)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爲癲疾。”這種病因學說雖不可蓋全,但長期被沿用,所以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風癲》開卷伊始就從這裏論起。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精神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與傾向,已爲學術界所證實和認同。2、陰陽失調中醫典籍早就有“重陽者狂,重陰老癲”.‘難經·二十難》)孫思邈對這一病因學說的論述往往從臨牀實踐出發,指出:“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日證。……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者.候之手陽明太陽”,患者的脈象有左右手強弱之異,蓋陰陽失衡之象。:1、臟腑功能失司(備急於金要方·風癲)說:““厥成爲癲疾,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厥者,逆也,氣這則亂,所以“厥”的機理主要是由於氣機突然過亂,升降乖戾,氣血執行失常所致。情志活動,精神現象,都與臟腑功能有極爲密切的直接關係,如醫學歌訣所述:、·肝怒聲呼心喜笑、脾爲思念發爲歌,肺金憂慮腎恐多一。即是闡發臟腑與情志關係的。精神病人的言語、行、心理反常,莫不與此有關。4、精神刺激孫思邈認爲癲狂“起於心氣不定”((備急千金要方·風眩))。所謂“心氣不定”,主要指因精神刺激爲主要誘發本病的心理因素癲狂的病理基礎依孫思邈的論述,一是厥逆所致的陰陽氣機紊亂。厥可使人“暴不知人”,“……邪氣逆,這則陽氣這,亂則不知人。”“陽明之厥,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_“故經言久厥則成癲,是以知似也。”(《備急千金要方·風癲》)二是氣、痰、火鬱致使臟腑主司情志的功能失常。因而發生癲狂。關於這一病理學思想.散在於孫思邈的臟腑理論中、其論述主要集中於《備急千金要方》之中,如卷十三~心藏·心藏脈論說。“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吐咳逆,狂語n”又說“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爲水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而實,實則傷熱,熱則狂。門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採聽,此心已傷”(備急千金要方·肝藏脈論)說;“金克木,陰擊陽,陰氣起而陽氣伏,伏則實,實則熱。熱則喘,喘則逆,這則問,門則恐畏,目視不明,語聲切急.謬說有人”在卷十五(脾藏上)中說:”‘木克土,陽擊陰,陰氣伏,陽氣起.起則實.實則熱.熱則問亂.體重不以轉側,語聲拖聲氣深不轉而心急。”在卷十七《肺藏脈論》中說:“火克金,陽擊陰,陰氣沉,陽氣升,升則實,實則熱,熱則狂,狂則閉眼悸言,非常所說.口赤而張,飲無時度。”在卷十九《腎藏脈論》中指出:“上克水。陽擊陰一陰氣伏而陽氣起,起則熱,熱則實,實則怒,怒則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小便赤黃。言音D動而不出,笑而看人。”依五臟五行相剋制化的理論,五臟之氣道亂阻滯,首先會出現氣鬱.其次鬱久化火,火灼而痰生,痰蒙心竅,肝火狂越,皆可生成癲狂。所以孫思邈認爲“五臟不平,六腑閉塞,”是造成癲疾的重要的病理機制。依據病理機制與臨牀經驗,孫思邈還進一步推斷癲疾的.預後情況。《備急千金要方·風癲》中指出:病發在諸陽脈,針刺而虛熱散盡則病癒。癲證初發,“歲一發,不治月--發,不治四五日發”。“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直視,舉目赤,其作極己而煩心.侯之於顏,……引日啼呼者,……”皆可刺灸治療。難治的情況多見於:癲證但見骨節強值,屈伸不利,“汗出煩悶,嘔多誕沫,氣下泄’者;“身倦攣急,脈大,針刺治療後仍嘔多涎沫,氣下泄”者;若“病發而狂,面皮厚敦敦者,死不療凡癲發則臥地,吐誕沫。無知,若強掠起如狂及遺屎者,難療。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己;脈沉小急實,死不療;小牢急,亦不可治,脈虛可療,實則死矣。”此爲孫思邈的經驗之談,提示癲證也有一些難治的證候,治療尚須下功夫探索。三、提倡辯證施針藥癲狂的證候與症狀很複雜,變化較多,孫邈在《千金》兩方中對癲狂的治療方藥與鍼灸療法列述頗詳據統計,《備急千金要方》中治療精神病的方劑近60首,鍼灸治法30餘條。《千金翼方)中治療精神病的方劑50餘首,鍼灸治法40餘條,單驗方4首。這些方劑與鍼灸療法,有不少是孫思邈親自總結或獨創的。在冶療原則大法方面,孫思邈總結自《黃帝內經》以來的醫學理論與治療癲狂的大原則,凡驟然發作者,孫思邈主張急則以鍼灸爲快捷。故治法中所採用的鍼灸療且多實用,爲後世所繼承沿用最著名者莫過於孫真人十三鬼穴。所謂的“鬼穴”其名雖俗,但卻是治各類精神病症的特效穴法,茲列述如下:孫思邈引述名醫扁鵲的話說:“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並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往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備急千金要方·風癲》)所謂十三鬼穴,依次爲:(1)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2)鬼信:大拇指甲下,人肉三分。(3)鬼壘:足大拇趾甲下,人肉二分。(4)鬼心:掌後橫紋,入半寸(5)鬼路:外躁下赤白內際,足太陽處,行火針。(6)鬼枕:大推上入髮際一寸,行火針。(7)鬼牀:耳前髮際宛究中,耳垂下五分,行火針。(8)承漿:又名鬼市穴,從左出右。(9)鬼路: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即勞官穴。(10)鬼堂:直鼻上人髮際一寸,行火針(11)鬼藏:即女人玉門頭;行灸法。(12)鬼臣:尺澤橫紋外頭接赤白肉際,即曲池穴,行火針。(13)鬼封: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去上,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以上若是四肢穴位皆用雙穴;若是孤穴即單用之。這十三穴很值得研究並試用。(l)溫膽湯組成:半夏二錢,竹茹二錢。枳實二錢,陳皮三錢,生薑四錢,甘草一錢。功用:清膽和胃.理氣除痰主治:痰熱內擾,膽胃不和,虛煩不眠,或嘔吐呢這。以及驚悸不寧,癲狂等。現代用於精神裂症等本方“以膽欲不寒不燥,常溫爲候。”溫和實際在於清涼膽熱。(2)定志小丸組成:菖蒲.遠志各二兩,茯苓、人蔘各三兩。功用:定志安神,調理臟腑主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瘥暮劇,暮瘥朝發,狂眩,現代用於心因性抑鬱性精神病。以上四昧爲來.煉蜜爲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個,日三次。散服亦佳。(3)鎮心丸組成:紫石英、茯苓、葛蒲。蓯蓉、遠志、大黃、大豆卷、麥門冬、當歸、細辛、卷柏、乾薑各三分、防風、人蔘澤瀉、秦艽、丹蔘各六分,石膏、芍藥、拍子住各三分,烏頭、桂心、桔梗、甘草、薯預各七分,白蘞、鐵精、銀屑.前胡、牛黃各二分、白朮、半夏各八分,乾地黃十二分,蟲二十枚.大棗五十枚。功用:補心安神,解憂定志。主治:男子、婦人虛損,夢寤驚悸,或失精神,婦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風邪鬼注,寒熱往來,腹中積聚、憂恚結氣,諸病皆悉治之。現代試用於治療週期性精神病(此病女多於男子千倍)。以上三十五味共爲東,蜜棗和搗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次,逐漸加量,最大量可日服二十丸.(4)薯預丸組成:薯預十八分,桂心、大豆黃卷、鹿角膠各七分,當歸、神曲、人蔘、乾地黃各十分,防風、黃苓、安門冬、芍藥、白朮各六分,甘草二十分、柴胡、桔梗、茯苓、杏仁、川芎各五分。白蘞、於姜各:3分,大棗一百枚。功用:除煩解鬱,定志安神一主治:頭目眩暈.心中煩鬱,驚悸狂癲,現代也用於情感性精神病的防治。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