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商譽理論的重構探討

學問君 人氣:2.19W
商譽理論的重構探討
商譽理論的重構探討 商譽及商譽會計是迄今爲止會計領域中最富爭議的論題之一,因此,本文從目前有關商譽的爭論及商譽會計處理的現實規定出發,提出商譽產生的實質是企業的管理協同差異,並對商譽和商譽會計的重構進行了探討。
商譽 超額收益 管理 協同

一、關於商譽問題的爭論
何謂“商譽”?可以說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商譽及商譽會計仍然是目前會計領域中最富爭議的論題之一。對商譽的描述,在法學領域、經濟學領域和會計學領域中均有涉及。就會計學領域而言,20世紀20年代初期,楊汝梅先生在其所著《無形資產論》中指就出:“凡足以使一個企業產生一種較尋常收益爲高之收益者,均得稱之爲商譽”,可見,楊汝梅先生提出了商譽的“超額收益觀”,在其之後的理論家對商譽的界定中,仍未能出其左右。70年代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亨德里克森(Hendrikson)在其所著的《會計理論》一書中,從會計的角度對商譽的性質作了以下三種解釋,即商譽的“三元理論”,包括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論和總計價帳戶論。80年代,美國的D. E. Kieso和J. J. Weygrandt兩位教授在所合著的《中級會計》一書中,則將商譽的性質概括爲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它代表獲取淨資產的代價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二是它代表企業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
1.好感價值論
該觀點認爲:“人們通常認爲商譽是產生於融洽的商業關係,企業與僱員的良好關係以及顧客對企業的好感。這種好感可能起源於企業所擁有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獨佔特權和管理有方等”。並認爲當一個經營中的企業的買價超過其各個資產價值的總和時,所超過部分可看作上述這些無形屬性的代價。
2.超額收益論
該觀點認爲商譽是企業超額收益的那部分價值。企業獲取利潤的過程,是作爲生產要素的各種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相互結合、共同作用的過程,故很難從量上區分每個單項資產對企業盈利的貢獻,商譽與企業整體結合在一起,無法單獨辨認,但企業一旦擁有,就可獲得超額收益。因此,商譽的價值是從超額收益中體現出來的。在此,有影響的學者是G.R.卡特利特和N.0.奧爾森,在其1968年發表的會計研究文集第10號《商譽會計》中闡述瞭如下觀點:“在目前的經營環境下,商譽的收益力概念是最切合實際的。讓受和讓出整個企業的主要動機是取得未來利潤。在這種讓受和讓出企業的交易行爲中所確定的價值,就是對企業收益力的評價。這種收益力透過以企業作爲一個整體的價值超過其各種具體資財和財產權利的數額而反映出來。”目前該理論已成爲商譽本質問題的主導觀點。
3.總計價帳戶論
該觀點是持續經營價值概念和未入賬資產概念的產物。持續經營價值概念認爲,商譽本身不是一項單獨的生息資產,而只是特殊的計價帳戶,它表明該實體各項資產合計的價值超過了它們個別價值的總和,即“整體大於其各組成部分的總和”。未入賬資產概念認爲,商譽是計量了諸如優秀的管理、忠實的客戶、有利的地點等因素而形成的未入賬資產的結果,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J.B.坎寧,他在1927年出版的《會計經濟學》一書中寫道:“我們可以對任何企業商譽的基本組成部分進行饒有興趣的推究,但只有它的總額才能在統計上加以概括。” 總計價帳戶論,其早期依據的兩個觀點——“整體大於其各組成部分的總和”或“未入賬資產”——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揭示了商譽的某些特徵。遺憾的是這種定性理論實際變成了一種運作方法。更有甚者,總計價帳戶論的某些支援者,又將其從會計計算演變成了數學計算,使其徹底喪失了定性理論的品位。
4.剩餘價值觀
該觀點認爲商譽是企業總體價值與可辨認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坐的未來現金淨流量貼現值的`差額。它與“超額收益論”實質上是一脈相承。“超額收益論”從總體上理解商譽,由於未來超額利潤很難直接確定,人們便設想從能夠較準確計量的那些資產入手,即先確認單項有形資產和可辨認無形資產的未來現金淨流量的貼現值,再計算企業總體價值與這一貼現值的差額,將該差額確認爲商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