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48W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懸崖上的一課》,作者莫頓·亨特(美),入選初一語文課本,主要寫小亨特體弱怯懦,一次他跟隨夥伴攀登懸崖,由於害怕,上不去下不來。傑利引着父親找到了他,透過父親的鼓勵他終於得以脫險。作者透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事寫出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一)

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親那樣,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漸學會欣賞文章。爲此,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透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後,我認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導語的設計引人入勝。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匯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爲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爲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啓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透過問題的設計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1、首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然後,接着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閱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迴歸文字,從文章確定答題的大致範圍,一段一段按順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有的段落沒有詞語,就從所做的事中或者這個人的語言、動作等概括起特點。

3、接着,我要求學生再仔細研讀課文,找出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和環境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探究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4、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這節課也有幾點不足:

1、在反思中,我發現了一點遺憾,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無法體會當時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心理過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兩個課時上完了,感覺還比較好。因爲這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字,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

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設計導語能吸引學生,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匯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爲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爲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啓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設計的問題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1、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要求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回答:本文記敘了……的事,說明了……的道理。

2、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我讓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回答,提起他們參與討論的興趣。

3、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啓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學生自己能從文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要着眼於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爲止。”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理解: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從一個毫無信心的孩子到頓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繼之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獲得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一輩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經驗。

4、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結尾幾段點出來。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讓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爲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題目,也知道了怎樣從文字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品味與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讓學生寫下來。

在反思中,也發現有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透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透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