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初中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2.74W

各位評委:

初中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說課稿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是初中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是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生爲主題編選課文。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從不同角度,用不同題材回答了“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問題。

《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敘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險和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勝困難脫險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難和危險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怕它,將它分解爲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腳下做起,就能各個擊破戰勝它的道理。文章透過一個故事生髮出人生感悟,引出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給人以啓發和教益。

二、學情分析

對一個剛剛跨入初中大門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設計和規劃。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幹勁,所以對學生進行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將主要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三個方面:1、指導學生複述故事情節,並小結出怎樣複述故事情節的方法;2、指導學生重點朗讀14~22自然段,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並且對其中的一些重要詞語以及兩個“啜泣”的細節進行品析。3、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瞭解中美教育的區別並從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 複述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2 朗讀品析有關重點段落

五、教學程序

(一)情景匯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現代史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嗎?當時的紅軍戰士面臨國*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硬是用一雙腳板邊打仗邊走路,一步一步從江西瑞金走到了陝西延安。同學們,二萬五千裏啊,放在今天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紅軍戰士們,卻用堅持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今天,我們將學習新學期的第二篇課文,課文中的“我”也創造了一個奇蹟,那麼,他又是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奇蹟呢?(見課件1)

(二)指導複述:

1 學生默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見課件2);

2 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導學生複述課文。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板書課題)。大家想想,這個題目是文中誰說的一句話?

生:(齊)父親

師:對。那是父親對誰說的?

生:(齊)對兒子說的。

師:父親在什麼時候對兒子說的這句話?

生:父親在兒子困在半山腰的時候說的。

師:請一個同學將剛纔的內容來個小結?

生:當兒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時候,父親對兒子說: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他說的很好。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故事就這樣說出來,好像有很多東西沒有交代清楚。下面,我們來給這個事件配上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要素,讓它更加具體。

(學生根據我的提示完整的複述了故事的情節)

師(小結):他說得很好。同學們,剛纔老師教你們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體運用。

如果,老師一開始說,要大家複述課文,很多學生可能不會這樣熟練的說出來。現在,這麼長的一篇文章 ,老師利用文中父親教兒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後完成,多麼容易啊。在複述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先抓主要的人物與事件,再配上時間地點等具體的東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們應該感謝作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化整爲零”的好方法。你們知道這種方法叫什麼?學生就會體會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讀品析:(14~22)

1 朗讀課文,獨立思考(要求學生根據思考題在課文中進行打記、批註。)(見課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爲什麼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呢?因爲我認爲父親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對孩子進行誘導教育,幫助孩子創造了一個“奇蹟”。

(2)課文中對“我”的描寫最突出的部分是什麼?(心理描寫)

我爲什麼這樣設計呢?因爲我覺得課文中的“我”在面對困境時的心理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學生們剛剛跨入初中大門,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同學、陌生的環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們肯定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困惑。認真反覆地朗讀品析心理描寫這個環節爲今後他們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借鑑。

2 分組討論:(第1題分給1~3組,第2題分給4~6組)

在討論前,要求學生帶着自己的閱讀體會;在討論中,要求學生對各自的觀點進行分析、整合,並且小組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答案;在討論後,要進行全班展示。

3 結論展示:(見課件4)

(1)亨特爸爸是一個愛孩子(尋找孩子,很有耐心)、善於誘導教育孩子的人。他將一次孩子生命面臨的危機變成了一次促進孩子成長的良機,讓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奇蹟”。對那時候的亨特而言,確實是一個奇蹟,因爲當時他認爲自己“下不去”“會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區別。假如中國父親遇到類似情況會怎麼做呢?由此展開小小的討論。

(2)心理描寫:恐懼(頭暈目眩)——絕望(絕對、啜泣)——麻木——遲疑(嘗試 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4 小結:

這個環節是基於朗讀的品析,所以對課文中的幾處細節(特別是兩處“啜泣”)要求學生反覆品讀,我在必要的時候進行範讀,以提升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達感受:

1、學習完課文後,我要求學生用一句話來表達對課文的感受,這句話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提供一個範例(見課件5)。如:我多年來堅持閱讀教育理論書籍,並且做了一百多萬字的讀書筆記,發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學論文。有同事問我是怎樣堅持下來的,我說:每天做一點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時候要像姚明那樣,揮一揮緊握的拳頭,學會鼓勵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後,讓學生默讀例子,然後再仿照這段話說話,讓他們感悟課文中所表達的生活哲理。

(五)課堂小結:(見課件)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親就是用這種實際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時,也應該相信別人,特別是經驗比你更豐富的人,前面的風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纔可能看到更美的風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賴別人,更不要總是被別人抱着走、牽着走,只有自己走出來的路,纔是最美麗的風景。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點點能力,也應多加關心、幫助別人,一人獻出一點力,一人獻出一點愛,那就是團結的力量,那就是大愛。讓我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勵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學方法

整堂課的教學中我運用情景匯入、層層誘導、討論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學方法,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附教學反思,附課件:

教學反思:

上完這篇課文後,我覺得以下幾點是處理的比較成功的。

1 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我認爲一篇課文應該教什麼,教材編者是有明確意圖的。意圖在哪裏呢?就在單元提示,課前提示以及課後研討與練習中。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就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尋找到教學要求,並結合我班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的。如果不能從教材本身尋找確定目標,則課堂要麼是面面俱到,要麼是無的放矢,不能做到一課一得或一課幾得。

2 充分的將課文內容融匯到教學過程中。整堂課的課題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個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當時的“我”看來是一段了不起的經歷,在五十七年後的亨特看來還是一段“永遠忘不了的經歷”。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實在是太重要了。每個人都是在嘗試、堅持中成長、成熟、成功的。爲了讓學生在課堂中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成功”的生活哲理有更深的體驗,我在複述課文、朗讀品味的環節中也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路對學生進行誘導的。在“表達感受”環節中,我還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給學生提供範例,讓學生具體、充分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巨大魅力。

3 這篇課文讓我看到中美兩國教育方法存大的差異:假如這件事發生在今天的中國,家長所採取的方式一般與莫頓、亨特父親的方法不同,也許是搬梯子,也許是打110、119,問題很快就能解決。但是這種解決方式不會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跡。美國十分注重鼓勵孩子自主、嘗試、創造,這也是美國科學技術至今領跑全球的根本原因。反觀我國解放後的教育,連一個諾貝爾獎都拿不到,連錢學森先生逝世前也感到十分遺憾。因此,我在教學中也開始誘導學生嘗試、創新,儘管效果不一定很好,但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穫。我同時也想讓孩子們理解父母親,他們有時候讓你自立,比如洗衣服、做飯、獨自出門都是愛你的一種體現。

以上說課多有不周敬請評委及各位嘉賓批評指正,我一定虛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