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doc

學問君 人氣:3.03W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doc

篇一: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doc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轉變教與學方式的理念,我們學校以“導學式教學法”爲抓手,全面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嘗試把傳統的“教案”改爲“學案”,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三指導”和“五落實”,保證課堂的開放性、探究性、合作性與參與性。

關鍵詞 導學式教學法 導學案 學案導學 教學模式

我們數學組在實施這種教學模式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問題和誤區,現將導學案編寫和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做了一些反思和總結,並結合課程特點提出了一些關於導學案編寫的原則和實施方案。

一、導學案編寫習題化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案,是學生學習的柺杖,重在“導”,也就是說,指導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這是導學案的關鍵環節。絕不是習題的堆積,當然也不是提綱挈領式的簡單的幾個小問題,更不是以簡單填空形式把課本上的內容再現。我們都知道:學生學習方法的好壞,對於學習成績影響非常大。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給學習帶來高效率,使學生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有勁、越學越想學;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就會妨礙學生才能的發揮,給學習帶來低效率,使學生越學越困難、越學越無力、越學越打怵。二、導學案內容偏難偏多學案的編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習目標不能過高,設計導學案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漸進化。我們在編寫時,往往不考慮“學情”,學習目標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大大增多了教學的內容,大大提高了教學的難度,每節課很難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時常是虎頭蛇尾收場,這樣長期下去,大大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所以編寫學案必須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降低難度,減少內容,注意把握各個知識點的層次,抓基礎、抓主幹,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三、導學案編寫形式單一學案編寫應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要讓優等生看到挑戰,中等生看到激勵,後進生看到鼓勵。要讓每一個學生能參與學習,並學有所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而我們的導學案不分課型,千篇一律,編寫中基本都是題目,並沒有教師根據不同課型所設計的問題,根本上沒有起到導的作用。四、其他主觀方面導學案編寫過程中會沒有提前準備,匆忙印製普遍,學案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得心應手,有些導學案不利於學生做筆記,甚至部分學生丟失導學案等。下面是我對導學案編寫及教學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 “學案導學”的定位不是一種“教學模式”,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它的實質是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導學案設計的關鍵,就應當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導學案是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複習資料於一身的文字,它是在關注老師教的同時,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尤其關注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學,導學案還是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資料。因此,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作以下的改進: (一)改變“導學案”中“知識要點”全是填空的形式,遵循知識的發展過程,增設適量的問題串,把所學知識點編成具有探索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參與整個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降低門檻,刪除偏門內容,使得“導學案”層次化、精細化。改變“探討新知”中只有幾個例題形式,而是遵循每個階層的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能力,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出發,把教材嚴謹的、邏輯性極強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體的知識,透過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串,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去閱讀學習教材,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導學案”中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教會學生學會看書,學會自學。另

外,把“導學案”中的一些偏難、偏離新課標要求的內容刪除掉,使整個“導學案”深入淺出,讓學生在一節課內,完成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數學課主要分概念課、命題課、習題課等類型,所以“導學案”應該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據不同課型進行設計。例如數學概念比較抽象,設計引入問題時,要透過一定數量日常生活或生產實際的感性材料來引入,力求做到從感知到理解,然後選擇一些簡單的鞏固練習來辨認、識別,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內涵;透過變式或變式圖形,深化對概念的理解;透過新舊概念的對比,分析概念的矛盾運動,抓住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來形成正確的概念。

(四)將按教學進度安排“導學案”的設計責任到人,“導學案”的版面格式設計統一,要求提前一週完成,並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中進行討論,從而達成共識,每位教師要寫好教學反思,並不斷優化“導學案”;指導學生整理好“導學案”,將“導學案” 整理成冊。透過對“導學案”的正確認識和有效實施,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1、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透過“導學案”中的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他們透過預習、閱讀課本、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被動學習轉化到全程的質疑、釋疑、激思的自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未知、體驗過程、感受挫折、品位數學、享受成功。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透過“導學案”爲學生建立一個平臺,把基本知識、技能、能力相近的學生分成一組,小組明確活動目標、規則、責任,成員間相互信任、情感支援、資訊反饋,讓每個小組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瞭解對方的觀點,學會傾聽與交流,學會謙讓別人、尊重別人,樂於分享別人的經驗和成果。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習慣,可以增強班集體意識,對班級集體建設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與人交往、溝通的技能,爲他們步入社會、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3、有利於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編寫“導學案”,教師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爲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爲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繫,找到“導學案”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透過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就培養了教師的鑽研和組織的能力。另外,透過每週的備課組活動,認真研討教師編寫的“導學案”,由於同備課組教師的教學年限,業務水平、學科專長和教學經驗各不相同,從而導致教學水平的差異,透過老師門們的討論,可以集思廣益、博採衆長,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啓發,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這樣就促進了教學相長。總之,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作爲數學教學的主陣地—— — 課堂,應隨着新課標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斷更新、不斷完善;我們在實施“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同時,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導學案”不僅僅傳授了知識,更多地傳遞出教師與教師之間精誠合作的情誼,架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樑。

篇二: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一.數學教學反思的意義

教學反思作爲一股強勁的教學思潮引起理論界和一線教師的普遍關注是因爲研究發現:教師素質的提高,可以透過教師建立自己的教學理論,總結他們教學的知識、技巧和經驗來實現.我國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其過而自訟者也”等格言都強調了反思在道德修養中的作用.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則是從教與學方面提出反思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沒有教學反思的行動在時間的長河中只會無限地重複而無法超越自身,這不符合人類進步的追求.顯然,要使教學不再重複“昨天的故事”,走出陳陳相因的困窘,就必須學會教學反思.正如肖川博士所說:一個有事業心和使命感的教師,理當作爲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門徑就是從自我反思開始.

教學反思,即教師以自己的教育實踐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材的使用爲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做出理性的評判,或給予肯定、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在看似無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揭示行爲背後所隱含的觀念和意識,從而不斷提高其教學效能的過程,促進智慧的生成和實踐行爲進一步提升.從認知角度看,它是元認知,是教師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從建構主義看,它是教師認知結構的主動構建.

教學反思的意義在於:①透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教學理念,並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爲教學行動,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反思的目的在於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並能衝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②透過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樑.將反思理論指導實踐,融於實踐,反過來,透過實踐的檢驗進一步提升理論,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③教師反思的過程,是教師思維再活化、再碰撞的過程.它能加深對教學活動規律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教學更有效、更合理,提高教學水平,整體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④教學反思,不僅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更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在讓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同時,教師的主體性率先得到發展.因此教學反思,要求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教學反思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有效的途徑.⑤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它是我們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教師的發展軌跡可以描繪如是:成長——成熟——成功——成就.在學習型社會的當下,學習應是教師發展的要義.因此,我們可以給出教師發展的公式:教師發展=實踐+學習+反思.

二.數學教學反思的三個取向

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關注課堂教學的格局,專家們提出了:“課程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教師的真功夫表現在課堂上”的觀點.聚焦課堂既是一種研究的趨勢,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內核所在,達到“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元素”:教、學、教材.毫無疑問教學反思的三個取向是:反思教學中的教;反思教學中的學;反思教學中的教材.

反思教學中的教,首先應反思教師的教學觀,教學觀念指導教學實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與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向學

生傳授數學知識技能,在同一過程中也促進學生智力和思維的發展,培養起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觀.課堂教學要“以人爲本”,關注學生的未來.這就要求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探索與發現.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探索結果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在探索結果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體會數學的精神.要看以知識、技能爲載體的數學素養讓學生感悟到了多少,當學生走出校門,若干年後,當他們遺忘了知識技能後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數學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會用數學的頭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那纔是學生終身受益無窮的,這也正是數學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其二教學模式的反思:①行爲主義教學觀指導下的傳統教學模式是:給出結果——分析並解釋結果——應用結果,其特點是知識的呈現.是直接的傳授,忽視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此法簡單、快捷,可以省出大量的時間進行練習,學生主要經歷是文字分析、明確題意,給出解答.是“模仿與記憶”的學習過程,滿足不了學生多方面的需求.②認知主義觀點指導下的傳統教學模式是:給出若干個某一具體情境下的結果——抽象、概括使之符號化——觀察、歸納特徵得到結果——分析、解釋結果並解決某一具體問題.體現了思維過程由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重結果的同時也重過程,是一般的科學過程,但不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因爲數學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學習知識的獲得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上述學習模式缺乏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③新課程倡導下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給出某一情境下的具體問題——抽象、概括符號化——觀察歸納其特徵得出結果——解釋、拓展並解決具體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是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基礎上的教學.教師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給學生創設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且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從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其三是教學設計的反思.教學設計是教師爲上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鑽研教材,瞭解學生,積累有關資料,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計劃等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有效上課的重要前提.教學設計反思具有前瞻性,它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爲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①反思教學目標.新數學課程目標,是從知識和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個維度提出來的,這幾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爲一體,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立體感.能力發展是核心,知識、文化積累是基礎,情感態度養成是靈魂,是保證能力發展和知識、文化積累的必要條件.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應該是明確、合理,細化、具體,可觀察、可測量.②在教學設計中除了教學目標的設計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對學生初始特徵的瞭解.對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與能力、生活知識的瞭解不可無視,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我們常見這樣的場景:“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點撥,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合拍;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同時,教師必須認識到並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要用一個標準同一模式去衡量評價學生.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的設計教學目標爲學生架橋鋪路,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層次的數學.

其四是數學教學過程的反思.這種反思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相對比較高些,有較強的現場性、即時性和監控性,需要一定的教育機智來支撐.①抓住學生的眼睛.從學生眼中看自己,從學生的眼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只要我們老師用心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學生的

眼睛就一定會告訴我們:需不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學航道?需不需要修正自己的教學內容、需不需要不再反覆強調學生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需不需要教師停止講解,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眼睛有助於我們對教學做出更好的判斷和決策,學生的眼睛是時刻提醒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一面鏡子,更是點燃教師專業成長的智慧火把.②反思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合理的課堂提問有利於啓發學生積極思考,溝通師生的情感交流,調節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還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有效改進教學的基本手段.“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這就要求: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利於啓發學生學習思維,開啓學生智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器官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的過程;提問要目的明確,表述清楚,提問有時要注意到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紮紮實實步入知識的殿堂,同時,以不同層次的提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提問要選擇恰當時機,“不憤不啓,不悱不發,以達到“投石激浪”的效果.

其五是數學教學評價的反思.數學教學評價就是對數學教學目標及其教學實踐價值的系統調查,爲教育者創造適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提供依據的過程.反思數學教學評價就是探究現有的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改進.在教學評價中應對有關教學的達成度、教學過程合理性、教學方法有效性等方面做出評價,根據教學評價反饋的資訊,教師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中恰當地選取和適度地變換教法,對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須建立起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必須建立起教學測試評價爲教學服務的思想,評價的最終目標是爲了提高教師的素養,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生的發展需要導向,需要激勵.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導向,提供發展的動力源泉.它爲學生確定個體化的數學發展性目標,不斷收集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資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判斷學生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發展性評價不但要透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還要發展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不斷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反思教學中的學.長期以來,由於對數學學習過程認識上的不足,在數學能力的培養上也存在着許多偏差,所採取的培養措施也有治標不治本之嫌疑.例如,數學教師一般都從數學學習材料的特點、相互聯繫、其中體現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出發,探討如何利用這些因素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感知力、理解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數學教師比較重視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比較注意知識的聯繫性、系統性,強調以舊引新,以知識的邏輯體系爲依據安排教學過程,系統傳授教材內容,精心處理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練習的針對性很強,數學題目都經過精心挑選和設計,試圖透過大量練習而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強調及時反饋矯正,要求把問題解決在課堂內,做到當堂鞏固,等等.雖然這些措施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總不理想如:“一聽就懂,一會就忘,一做就錯,一考就倒.”.因而,如何使學生學會學習、如何改善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成爲長期困擾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難題.我們認爲數學學科自我監控能力的培養訓練是解決此難題的有效方法.所謂數學學科自我監控能力,是指學生爲了保證數學學習的有效和成功,而在整個數學學習中,將數學學習活動作爲意識對象,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驗、調節、管理和評價,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的能力.①保證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自主活動.教師應改變教材從概念到概念,從定理到推論,處處強調邏輯演繹的嚴格性的局面,爲學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實際背景,設計定理、公式的發現過程,使他們有機會自己決定學習是目的、制定學習方案、獨立收集資料、獨立發現有效資訊、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評價自己的數學活動過程,在由直觀、粗糙向嚴格、精細的追求過程中體驗數學發展的“精神過程”,領悟數學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領悟尋找真理和發現真理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我監控能力.②

重視並加強學生間的數學交流.我們可以把數學課堂看作是一個小型的數學共同體,它可以成爲共同體成員之間交流數學思想的場所,教師應當開發學生的思想和疑問,以恰當的方式如討論、合作交流等把它揭露出來,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③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檢驗意識和技能. 檢驗是中學生數學學科自我監控能力的核心,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檢驗、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自我評價水平,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數學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衆所周知解題是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養成對解題過程檢驗和反思的習慣是具有正確解題思想的體現.(Ⅰ)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思想,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Ⅱ)結合數學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從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使學生掌握數學基本思想方法.(Ⅲ)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本質進行重新剖析,在將問題由個別推向一般的過程中啓發學生進行聯想,從中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探索一般規律,使問題逐漸深化,從而使思維的抽象程度不斷提高.(Ⅳ)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優化解題過程,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Ⅴ)幫助學生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使學生透過反思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

反思教學中的教材.教材是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基本線索,是實施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學時應認真閱讀、分析和研究教材,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體會教材編寫思路,把握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及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將教材與自己的知識融爲一體,變成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改進教材的呈現方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提高科學文化素養.與此同時,在新課程理念下,教科書的首要功能是作爲教與學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檔案,而是以一種參考揭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方法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是課程的使用者、建設者、開發者,就教材的內容進行取捨、調序、重組和再創造,讓原本相對靜止的教材活起來、動起來.因此,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時候,可以把這些內容在課後反思中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爲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議,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爲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課堂教學是“三個基本元素”:教、學、教材的集合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並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三者的關係可以從右圖來揭示.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反映出學生之間在課堂學習中的相互影響.不過,我們特別應反思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人際關係.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相互關係來決定的.”這種關係就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和諧的合作關係.然而現實教學中卻不盡如人意.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顧學生的情感反應,自己在唱獨腳戲,教師唱的津津有味,學生卻不與理睬,學生與教師之間出現敵對情緒.慢慢地學生對數學、對教師產生失望的心理.要想取得和諧的合作關係,就要尊重學生,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師生之間要有情感上的交融,讓學生能親近教師,信任教師,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是不可能平等的與學生交流的,學生也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

三.數學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策略

1.教學案例研究

課堂教學案例研究是以某一教學現象爲研究樣本,透過觀察、反思等反覆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來揭示其內在規律的科學研究方法.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踐者,他們瞭解學生,熟悉教材,善於組織課堂教學,對於教育教學有許多真切的體驗和生動的故事,如果做個有心人,用筆寫下來便是一個個孕育理論生命的案例.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在積累大量有價值的教學案例中“優秀”起來的.教學案例研究使教師經常處於一種反思狀態,總結

經驗,找出問題,明確方向,教學案例成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緊密聯繫的橋樑.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從自己的課堂教學、教育研究和教育學生中,從師生交談的某些內容中,從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失敗中收集素材;二是從聽課評課的記錄觀察和思考中以及調研活動去發現有價值的可開發的案例資源;三是透過各種途徑蒐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資源資訊.

2.數學教學後的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指的是教師以體會、感想、啓示等形式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爲進行批判性思考.一般來說,教學工作是大多數教師的主要工作,數學教師在每一節課後,需要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總結,把教學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以及改進的措施記下來,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促進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前面,我們論及了對教學觀念、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學生自我監控能力的反思,我們還可以圍繞以下問題展開教學後反思:數學課後感到快樂嗎?如果不快樂,原因說什麼?教學任務完成了沒有?如果沒有完成,原因何在?學生學會了什麼?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師的語言、教態、教學方法是否合適?對課堂發生的意外事件處理是否恰當?等等.數學教師還可以建立個人的電子檔案袋,存放教案、測驗題、課堂情景照片、教學反思日記,自我分析與評價、課堂教學錄像,甚至學生的小論文、小課題和小製作等,爲教師的反思積累豐富的資料.

3.在數學反思中選擇科研課題

教育科研是教師的一種生命狀態.開展教育科研是一項探索性的工作,能引導數學教師自覺地觀察現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科學地分析教育教學活動,進而探索其中的規律,有效地解決其中的矛盾和問題.作爲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正確的選題十分重要,它不僅決定了研究者目前和今後的探索方向、目標和內容,而且還規定了研究必須採取的途徑和方法. 那麼,怎樣能尋找和確定可行而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呢?工作經驗是教育科研課題的重要源泉.數學教師要善於根據教育的最新發展態勢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追蹤熱點問題:新一輪課程改革及實踐,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出現,也引出許多矛盾有待解決,如在課堂怎樣開展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性學習、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互補與結合;數學怎樣與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繫等.這些熱點問題在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數學教師要善於與自己的實際工作進行對照,做出理性分析,從而揭示矛盾、發現問題.這樣選擇的問題往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們還可以從教育教學的疑難困惑中尋找突破點,對察覺到主要的疑難困惑,進行篩選,確定一兩個最主要的問題,查閱相關文獻,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和方法、概括提煉,形成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我們也可以從成功的經驗中透過教學反思尋找課題生長點,成功的經驗在理論上作如何解釋,如何提煉、發展和推廣,這些都可以成爲課題研究的素材,最終成爲教師的特長與特色.因此,注重數學教學反思,是研究課題的原動力,也是教師自主進行教育研究的集中體現.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藉助行動研究來實現的.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因此,對教學活動勤思、勤學、勤寫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挖掘教師自身的潛在價值,引發強烈的需求動機,進一步喚起、激活和弘揚教師對人生境界更高層次的追求,從而促進教師自身的不斷完善和自身價值的不斷實現,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神聖事業執着的追求,是教師的自覺行爲和超越精神再現.不斷的教學反思是一名教師不斷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需要,是教師高尚的精神活動,是教師精神產品的再生產.當你真正的在教學中開展了成功的反思並已養成了良好的反思習慣時,你會感到小小的三尺講臺可拓出一片藍天,放出奇異的光彩,生命就好像每天升起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