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團員教育實踐創新體會

學問君 人氣:1.75W

實踐創新就是在傳統思維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技法進行創新,可以創新方法,在生活中去實踐,從而發現更多的新方法,提高社會生產力。既然改革被視爲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促進創新的因素也被視爲至關重要。下面是本站整理的關於團員教育實踐創新體會範文,歡迎借鑑!

團員教育實踐創新體會

團員教育實踐創新體會範文一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爲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進階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創新在經濟,商業,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這些領域的研究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分量。口語上,經常用“創新”一詞表示改革的結果 。

實踐

實踐是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爲。內在意識本體與生命本體的矛盾是推動人類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爲人類個體及組織、階級透過生產關係聯繫的整體對於自然及個體間或者集體關係、階級關係形成的解放活動。實踐只有在自覺的意識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實踐創新能力的內涵

我們從能力與素質、創新與創造、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等詞義分析入手,結合高等教育理論,對實踐創新能力的內涵加以剖析。

(一)能力與素質

什麼是能力?朱作仁主編的《教育辭典》把能力定義爲“順利完成某種任務或活動所必需的內在條件的綜合,是影響活動效果的基本因素。任何一種單一的能力都不足以使某種活動順利地進行,都需要多種能力的有機結合。”劉合羣在《職業教育學》一書中認爲“能力是指順利完成某項任務的心理特徵,是個體從事一定社會實踐活動的本領,它是在合理的知識結構基礎上形成的,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對能力的界定,無論是廣義性的描述,還是某種領域內的特指,其基本要義可歸納爲以下幾點:

(1)能力的個體性。即能力通常是針對人的個體而言。

(2)能力的目的性。即能力以完成某種任務或活動爲目的,這種任務或活動對大學生而言,就是對職業崗位的適應、勝任與遷移。

(3)能力的基礎性。即能力的形成以相應的知識結構爲基礎,包括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等,廣義上是指人對事物的認識。

(4)能力的綜合性。即能力是內在心理特徵與外在本領的綜合,是多種因素的有機結合。

“能力”與“素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密切聯繫,又有所區別。能力與素質的聯繫在於,二者都是在人的認識與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而發展的。它們的區別在於,素質是能力的基礎,“素質的特點是‘內凝’,是人在其活動過程中非對象化的結晶,而能力是‘外顯’,是人在其活動過程中對象化的呈現。” 能力的大小取決於素質的高低,在一定條件下素質可以向能力轉化。但應注意的是,素質高不一定能力就強,某一方面能力強也不意味着綜合素質就高,“一種能力可以在多種素質的基礎上形成,一種素質也可以形成多種能力。”

(二)創新與創造

“創新”概念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於1912年在他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他的創新理論的一些重要思想,在後來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併產生很大影響。如今,創新已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在不同領域有着不同的含義。一般認爲,“創新”是指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資源或社會要素創造新的矛盾共同體的人類行爲,是對舊事物的'否定、淘汰和取代,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爲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創新具有更新、創造新的東西和改變三層含義。

“創造”不同於“創新”,它是人類藉助靈感、有意識的探索世界、並獲得新價值成果的行爲活動,這種新價值成果可以是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論或新方法,也可以是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創造強調“從無到有”,強調結果的社會意義和價值,是創新的某種社會實現。而“創新是新設想(或新概念)發展到實際和成功應用的階段”,是“創造的過程和目的性結果,側重宏觀影響的結果。”正如史蒂夫喬布斯“創造”了“蘋果”,而將其從單一的個人電腦Apple,成功擴展到數字音樂播放器iPod、智能手機iPhone、平板電腦iPad等多個產品和領域,創造了改變人們生活、影響世界的奇蹟,這就是創新。

(三)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所謂創新能力是指“人們應用發明成果開展變革活動的能力,這個變革活動是指包括從產生新思想到產生新事物再到將新事物推向社會使社會受益的系列變革活動。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各種實踐活動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

能力的基礎性決定了創新能力的形成取決於人對事物的認識能力。而“一切新認識都起源於實踐活動,實踐是主體和客體聯繫的通道,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把客體引入主體認識領域,並在再實踐中加以進一步認識。實踐發展到什麼程度,認識也相應發展到什麼程度。”實踐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又取決於人的實踐能力。廣義的實踐能力是指人們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能力。心理學將實踐能力定義爲“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徵。”從教育學上講,實踐能力就是學生個體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在實踐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說,實踐是過程,創新是目標,而認識是基礎、是聯繫實踐與創新的紐帶。實踐能力決定了創新能力,增強實踐能力是提高認識能力、激發和促進創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徑。

“實踐創新能力”是近年來教育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有學者認爲實踐創新能力屬實踐能力範疇,實踐能力的結構變遷表現爲基本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三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其中實踐創新能力是實踐能力達到進階階段的集中表現,是“大學生運用已經積累的豐富知識,透過自己不斷地探索研究,在頭腦中形成獨創性的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9]我們認爲,實踐創新能力既不是實踐能力或創新能力中的“分支”,也不是兩者含義上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獨立的、具有特定內容的新概念,是能力與素質、創新與創造、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等多個概念在新時期高等教育理論上的重構。其一,實踐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對已有知識和技能的運用。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實踐創新能力的基礎。其二,實踐創新能力的形成以特定環境下有意識、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爲載體,強調過程性。其三,實踐創新能力是個體從實踐能力發展到創新能力的過渡和準備,其標誌是可創造新價值成果的心理特徵和行爲特徵,在短暫的大學學習期間,這種特徵更多的表現爲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中的實踐創新能力就是指大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透過一定條件下有意識的實踐活動,形成的有可能創造新價值成果的心理特徵和行爲特徵,是大學生最終形成創新能力的心理和行爲準備。

團員教育實踐創新體會範文二

創新是實踐性、羣衆性很強的活動。增強創新活力、加快創新步伐,必須下大氣力抓實踐創新,最大限度凝聚軍隊創新發展的智慧和力量。

我軍蘊含着巨大創新潛能。在我軍歷史上,著名的王克勤運動、郭興福教學法等都是普通官兵創造的。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營長嶽振華帶領部隊創造的“近快戰法”,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獲一等獎。這些創新成果,革新了組訓模式、改進了練兵方法,對提高部隊戰鬥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時代飛速發展,如今的官兵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獲取資訊更便捷,知識結構更立體,創新意識更強烈。近些年來,部隊涌現出一大批技術能手、業務尖子、崗位標兵,他們活躍在各條戰線,成爲我軍創新發展的生力軍。

同時要看到,我們鼓勵創新的氛圍還不夠濃厚,支援創新的環境還不夠理想。有的墨守成規、按部就班,把官兵的奇思妙想、創新創造視爲不務正業、異想天開,影響了官兵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有的敬慕成果,卻不寬容失敗,使官兵畏首畏尾,不敢大步向前;有的重精英、輕草根,重大項目、輕小革新,官兵的一些創意創見因缺乏平臺、缺少扶持而難以付諸實踐。這些問題不解決,創新的活力就不可能迸發,創新的源泉就不可能涌流。

實現強軍目標需要全軍官兵共同奮鬥,推進軍隊改革創新需要全軍官兵共同努力。創新的活力在基層,創新的源頭在官兵。基層官兵處在強軍實踐第一線、軍事鬥爭準備最前沿,是武器裝備的使用者、戰法訓法的施行者、軍事行動的執行者。哪裏需要創新,他們感受真切;怎樣進行創新,他們充滿智慧;創新成效如何,他們評價客觀。只要激發官兵的創新熱情,挖掘官兵的創新潛力,提高官兵的創新能力,解除官兵創新的後顧之憂,就能形成“處處是創新之地,個個是創新之人”的生動局面。如果忽視官兵、遠離基層,創新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鄧小平同志說過:“絕不是一個人的腦筋就可以鑽出什麼新東西來,是羣衆的智慧,集體的智慧。”構建有利於官兵“萬衆創新”的環境條件,既是各級履職盡責的本分,也是推動實踐創新的必然要求。要尊重官兵主體地位,發揮官兵首創精神,大力弘揚創新文化,激發官兵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爲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激勵大家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爲全軍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