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實踐體驗教育心得體會範文

學問君 人氣:2.93W

篇一:實踐體驗教育心得體會

實踐體驗教育心得體會範文

羣衆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是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羣衆路線、羣衆觀點、羣衆觀念。一切爲了羣衆,一切相信羣衆,一切依靠羣衆,是我們做好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我黨的執政理念和施政要領。 堅持“羣衆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這“唯一標準”,是求真務實、科學行政的具體表現,是黨的實踐觀、羣衆觀的生動實踐。羣衆說好,纔是真的好,羣衆滿意纔是最高目標。目標對了,標準明瞭,才能指導和推進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否則,一旦目標不對、標準不明,則會使我們的工作失去方向、偏離重心。

踐行黨的羣衆路線,要與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相結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面向羣衆、面向基層、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問題意識”,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着力解決影響黨羣幹羣關係、影響羣衆切身利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

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相結合。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爲、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的課題和嚴峻的挑戰。社會的主體是

人,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徹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羣衆工作作爲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來抓,積極探索結合社會管理加強和改進羣衆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引導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支援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發揮羣衆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性作用。要圍繞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這一主題,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羣衆合法權益。

與解決人民羣衆切身利益問題相結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要把黨的主張與人民羣衆的意願更好地結合起來,把黨的政策與人民羣衆的利益更好地結合起來,把黨的目標與人民羣衆的追求更好地結合起來,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羣衆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羣體的特殊利益的關係,統籌兼顧各方面羣衆的利益關切。以解決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爲重點,堅決糾正損害羣衆利益的不正之風。高度重視並切實解決在住房、就業、教育、醫療、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徵地拆遷、涉法涉訴等羣衆關注度高、與切身利益聯繫緊、關乎社會和諧穩定的實際問題。

篇二:開拓體驗教育新天地總結

自課題開展以來,學生在各方面有充分的表現機會,不斷地挖掘潛能,培養自信,保護自尊,面對成功、困難或挫折都能悅納自我、相信自我、勇於戰勝困難,表現自我,從而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明天。現總結如下:

(1)從家庭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家庭生活的體驗,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我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活動,如:“我當一天家”、“用水有學問”、“可愛的家”、“假如我是父母”、“父母一日工作調查”、“壓歲錢的調查”等活動,鼓勵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尊敬父母,孝敬長輩,爲父母分憂解愁,實現對家庭負責“我能行”。

(2)從學校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是傳授知識的主陣地,但是光靠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不夠的,還必須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我們開展小製作、小創造、小表演、紅領巾小廣播、給小樹苗化妝、讀書小博士評選、課本劇展示、班隊會比賽、趣味運動會等活動,並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電腦,

到網上收集有用的資訊,讓他們在體驗中養成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勇於探究的良好習慣,實現對學校負責“我能行”。

(3)從社會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體驗。

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幫助家長做家務、調查水資源、拾撿白色垃圾、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價值,同情弱勢羣體,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社國的崇高情感。,實現對社會負責“我能行”。

(4)從自然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從大自然中挖掘探究性課題,培養他們健全美好的心靈。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離不開大自然。保護自然實際上就是保護自己,是對自己的生存負責。我們根據現有的自然資源,我們指導學生開展:如春遊、街頭見聞、野外寫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做大自然的小警察、保護街道樹木、植樹造林、保護水源、防火宣傳等活動,還指導學生到網上搜集有關大自然中的趣聞逸事,以及有關地球村的.資料,組織他們對學校周圍環境進行調查,瞭解環境惡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增強環保意識,讓學生從大自然中體驗美感,培養審美情趣,實現保護自然“我能行”。

透過開展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相信自己行,纔會我能行;別人說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這點行,我在那點行;今天若不行,明天還能行;能正視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幫助別人行;相互

支援行,合作大家行;爭取全面行,創造才最行。

篇三:成長體驗式教育中期總結

201x年9月,我校開始了長沙縣課題“成長體驗式教育”的實驗與研究。自課題成立以來,在各級科研部門領導的悉心指導下、在學校課題領導小組以及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課題已基本上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現將兩年來的實驗工作報告如下:

一、實驗研究的背景

(一)理論背景

我們開展“成長體驗式教育”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理論:

1、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的理論給我們深刻的啓發:學校,是師生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在這個生活世界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生活、精神、價值和交往關係。學校教育要關注並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作爲“人”的多方面需求,要使教學過程成爲一種生活過程,並透過學校學習這種生活過程去影響學生的其他生活,並從中創造出他們新的生活,不斷提升生活質量。

2、活動教育理論。活動教育理論認爲,學生的認識和能力發展主要是在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兒童在自由活動的過程中,進行感知、體驗、學習、提高,教育從兒童當前的實際需要出發,因此具有實效性。學生的德育過程同樣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內化爲道德認識,並在生活實踐中外化爲道德行爲。

3、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人在生活中的境遇和感受,道德教育是爲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的,引導人去構建完美的道

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和人格的不斷完善,實現德育目的。此課題的實驗與研究正是現代德育價值觀的充分體現。

4、根據當代少年兒童自身的成長規律和特點。對當代少年兒童進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從他們日常所能接觸到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具體情景入手,才能使道德教育入腦入心;另一方面,在現實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他們遇到各種各樣有關道德的問題,甚至是有疑問、有困惑的問題,只有透過他們樂於接受,並以主人身份參與的生活實踐活動,獲得真是的體驗,才能使做人做事的道理轉化爲內在的品質,把德育目標內化爲基本素質。這正是此課題的實踐價值所在。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背景

縱觀中外教育,關於生活教育的論述與研究可謂源遠流長。在西方,以法國啓蒙運動思想家盧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最有影響。在我國,陶行知先生將生活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是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

透過生活教育的研究,衆多的研究者已經認識到:德育的起點是人的生活,日常生活世界是鮮活的人文世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學校德育,應當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紮根於學生的生活,理解學生具體生活的每一形態,理解學生所面臨的各種生活問題,並透過正確的引導,才能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反之,學校德育若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生活經驗,那是毫無意義的。

(三)實踐背景

我們五美中學是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多年來,在德育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績,是長沙縣德育工作先進單位,並初步形成了“引導學

生德育實踐,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德育特色。但當靜心回顧我校德育工作的時候,總是留有遺憾,特別是沒有真正發揮農村中學的自身優勢,沒有讓德育真正迴歸生活,迴歸到學生的現實世界。

因此,在長沙縣課題“成長體驗式教育”課題行動研究課題立項時,我校校長高度重視,積極積極倡導每一名教師積極參加課題研究,紮紮實實地開展“生活德育.實踐德育.體驗德育.探究德育”行動研究,並確立了“立足現實,立足農村,讓鄉村的孩子們在多彩的生活中茁壯成長”的工作目標。

基於以上關於課題提出背景的認識,我們決定不斷深入開展“成長體驗式教育”課題行動研究,將“探索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作爲學校實驗研究的突破口,試圖探索出一條切實有效的學校德育之路。

二.實驗研究的目標

我們堅持大處着眼,小處着手,讓品德的培養迴歸生活。以活動爲載體,努力構建農村小學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體驗和感悟,不斷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實驗研究的主要目標:

1、培養目標:透過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進一步增強學生區別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道德判斷力,力爭學生思想品德合格率100%,優秀率爲85%以上。

2、科研目標:透過實驗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小學特點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和執行機制;探索出一套簡便易行的學生思想品德評價指標體系與測量方法;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水平,推進學校德育工作途徑科學化建設。

三、實驗研究的原則

1、生活化原則:教育論研究表明,學生的認識主要是在真實的生活實踐和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對學生進行教育,更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此,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依據實驗要求,結合學校、學生特點,讓學生走進現實生活,設計活動序列,明確活動時間,豐富活動形式,在對客觀生活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和體驗後,學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有效培養,從而外化爲道德行爲。

2、自主性原則:學生是學校生活的主體,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導學生德育體驗的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自主探究,放手讓他們自己組織、自己實施、自我總結評價,在各種體驗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3、協調性原則。開展德育生活化模式研究,當然離不開學生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所以,我們在課題實驗之初,就格外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的協調配合,統籌兼顧,協調一致,定期交流,互爲補充。

4、激勵性原則。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動中我們採取了種種手段不斷表揚,激勵學生的點滴進步,肯定其成績,讓他們經常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5、鄉土性原則。要想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熱愛生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利用當地的德育資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活生生的洋溢着鄉土氣息的材料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會有一種親切感和認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四、實驗研究的過程

從起步探索階段到發展提高階段,我們經歷了兩年時間的研究與探索,回顧這兩年的研究過程,我們走出了一條適合我校特點的科研之路。

兩年來,課題組不斷完善和調整德育科研的組織系統,使課題實驗研究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首先,學校成立了以一把手親自掛帥任組長,德育副校長、教導處主任、大隊輔導員、骨幹教師組成的課題實驗領導小組。學校黨、政、工、團、隊齊抓共管,互相促進。

其次,在家長委員會成員中,選舉組成了家長德育領導小組,配合學校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定期同學校課題領導小組溝通情況,使學校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生情況,做到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

再次,學校聘請長沙市巡交警支隊隊長王楊春警官爲法制副校長,聘請市、縣、鄉各級關工委的領導爲校外輔導員,他們定期參與學校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經常性地溝通情況,使學生在校外生活體驗活動中既有安全,又有實效。

在總結德育工作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我們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成長體驗式教育”課題研究方案,並相應地制定出一系列相關的實驗工作制度,同時,對實驗工作實行計劃管理,從學校到各部門,再到實驗教師都分別制定了實驗工作的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實行計劃管理,計劃調控,任何人都不能隨意改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