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

學問君 人氣:1.59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課改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1

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或普通進階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從國際意識、時代需求、國民素質、個性發展的高度出發,對於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高中數學課程力求將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的框架設計、內容確定以及課程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1、激發學生潛能,鼓勵探索創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知識不是透過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家長、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採用適合自身的,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

例如“多邊形的內角和”一節的教學,我先複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然後提問:我們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識來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問題?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得出:淤想辦法把多邊形轉化爲三角形;於具體轉化方法採用添線來分割多邊形,使之成爲若干個三角形。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提問:你們有哪些具體的分割方法呢?於從一個頂點出發連對角線可以有多少條?那麼一個多邊形一共應有多少條對角線?盂根據對角線的條數你能確定是幾邊形嗎?榆你還能得出其他結論嗎?透過學生思考探索,他們出許多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方法,還因勢利導探索多邊形對角線的有關知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且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爲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爲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爲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透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生被動接受的資訊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形成。

教師不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透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啓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3、轉變師生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爲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透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資訊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形成。

3.1教師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更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透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啓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3.2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對象性的主客體關係,而是一種主體間性的意義關係。、師生之間的交往是作爲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透過相互作用、相互協商,建構學生多樣化的主體活動,完成認知和發展的任務,從而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展。

現代資訊技術爲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利於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有效性,促進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統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當然,我們光轉變這些還不夠,更準確的應該是我們在對新課改的理解基礎之上所做的所有轉變,顯然這對我們教師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師的壓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壓力不僅來源於我們傳統的教育與新課改後教育之間的跨越,還來源於各個地方文化背景、經濟、家長觀念等。面對壓力,我們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課改。

總之,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思想都應該建立在學生愛學,想學,樂學的基礎上,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我們要始終樹立:培養學生要從學生的長遠角度出發,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讓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使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才能爲他們將來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2

3月24日,中心校在我校組織了課改課觀課議課活動,透過這次活動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改課、小組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隨着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化,我們廣大數學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一樣,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來,接受着諸多的衝擊與洗禮。

在此期間,我們有過成功的體驗,也有頗多問題的困惑。

幾年來,教師的知識觀、質量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學生態度、情感、人格、能力的發展,由過分追求學科的嚴密性轉到注重數學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轉到注重學生實踐探索和交流的主動學習。

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逐步形成,學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養成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還學會了評價、質疑與反思;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也存在一些問題。

所有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體談談課改幾年來的收穫和困惑。

一、課改中的收穫

(一)教師素質整體提高

在課改過程中,教師自覺地進行新理念的學習,不僅理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課堂教學中的理性思考逐漸增多,並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體現用教科書教學生,而不是教教科書的理念。

新課程的實驗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爲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爲研究者,設計者。

(二)課堂教學發生可喜變化

教師在課堂上放下了教師的尊嚴,以平等、民主、和藹的態度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教室內從以往的“教”堂變成了“學”堂,教師在教學中以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普遍喜歡學習數學,善於提出問題,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課改前的學生遠不及的。

課改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

課堂教學凸顯。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改中的數學教師爲課程實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爲了讓學生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要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儘可能充分的發展。

幾年的課改表明,孩子們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的願望逐步得到實現。

學生們逐漸形成了樂學、愛學、興趣濃厚、善於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並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及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獲得成功體驗。

二、問題與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

新教材資訊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

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

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新教材有的內容編排較難,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認知規律。

對於學生是難點,課時又少,難掌握。

4、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

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5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是我們值得商榷的問題。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3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也不斷地改革更新,發生着時代性的變化。在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注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強調發現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學習。這些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透過研究性、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衝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

一、教師進行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裏,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數學學科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二、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爲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爲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

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透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資訊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形成。教師不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透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啓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關注每一位學生。注重加強教學的情感性設計,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化,建立平等、寬容、和諧的師生關係。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張揚,創造性得到釋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轉移,是自己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實現自我的過程。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賞識、期待和鼓勵是學生成長的最好動力,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勇於標新立異,給學生展示自我、探索創新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充分發展。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4

我是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很高興參加了這次的課改培訓,爲即將開始的教學工作做了初步的.準備。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透過這幾天的培訓,我對新課程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就此談幾點體會:

一、整體把握

新課改要求教師能夠做到整體把握課程目標,整體把握數學的素養和能力,整體理解課程內容(如:課程主線和知識結構)等等。作爲新教師,對我來說要做到這幾點確實有很大的難度,畢竟無論是知識的掌握,還是能力的培養,都需要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才能熟練掌握。但經過培訓,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穫,有經驗的老師的講解,一線教師的經驗的傳授,使我心裏開朗了許多。

做到整體把握雖說難度大,但對學生來講,教師能不能做到整體把握對他們影響深遠。因爲在整體把握中體現着教師的知識水平和素養能力,只有能做到整體把握的老師,講起課來才能做到有條有理,思路清晰,學生也才能聽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會努力進入狀態,做到整體把握!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透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來實行的,教學中教師的激發作用、啓迪作用、組織作用和薰陶作用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的角色轉換是關鍵。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一直在倡導“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是“主演加導演”。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只能被動學習。學生要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從“主導者”成爲“組織者”、“引導者”。數學知識不是獨立於學生之外的“外來物”而是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關聯的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適當引入他們喜歡的活動,如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使他們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的慾望,培養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創新性思維

新課改後,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題型,這一反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問答或對話形式,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於學生。在探究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集體參與,並非只有好學生纔有能力開展探究,應該給每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極少發言的學生,應多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透過探究,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朗、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從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組織數學智力活動,爲學生創設一種動手操作、獨立觀察、引起思考的實際活動,激起學生自主地鑽研和創新,經過羣體的交流,完成對資訊的加工過程,使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精神財富,讓學生在真實思考和創新的體驗中構建知識,學習方法,增長智慧。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也必須轉變角色,真正從權威的講授者變爲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好朋友和引導者。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建立起一套新的課堂教學結構。例如,過去上覆習課,老師系統整理知識,學生聽完後,完成一些相應的習題,總結一下,就算是複習告終了。現在我們則將知識的脈絡由學生分小組獨立整理,練習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設計,交流練習。而且在交流過程中,還允許同學們提出問題,進行答辯,關鍵的環節還要能舉例說明,再加上巧妙的練習設計,使複習課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讓學生們在學習潛力和學習方法上有出色表現。

此外,要積極營造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敞開思想參與學習活動。學生樂意在遊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我提倡辦好三件事:一是保證學生在探討問題時,有寬鬆的氣氛,必要時,可以下位,可以重組小組,甚至大聲爭辯;二是理解學生,允許學生用自然的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意見;三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與衆不同的見解。這樣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學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師,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積極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諧的新景象。

總之,這次培訓讓我意識到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5

透過四個學年的嘗試,我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新教材無論教學內容安排還是呈現形式,處處都是以學生爲中心,以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能力爲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時,始終把它作爲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以課堂爲主陣地,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學實驗中的幾點體會。

一、課改特色,新教材優點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繫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後,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釐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釐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爲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透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爲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係,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後,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係,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釐米,圓錐高几釐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纔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於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爲”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爲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爲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二、新教材的困惑

1利用教材插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忽視了法則的重要。在教材中,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啓發學生說,首先我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說,並且不作統一要求,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說出來,接着再同桌互相說,這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進了一步。但是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生表達只鍛鍊了部分學生,部分學習好的學生。而那些學習較差的學生不會表達,即使課堂上會了但過後就忘,對這些學生還是應把法則交給他們。

2、發揮小組作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很重要,學生互相學習,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小組學習中往往學習好的同學滔滔不絕,而學習差的學生只能作爲一個聽客對這些學生來說小組學習的效果極差。

3、新教材教學的內容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這對教師和學生要求很高。

4、新教材的知識內容不連貫,不知是不是編者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由於不連貫造成學生學後忘前,需要前面知識鋪墊的都不會。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6

面對課程改革,我一邊實踐,一邊成長,不斷地吸取新的教學理念。透過本期的教學,在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中,我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課程改革推行的必要性,對我們的教師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禮,師生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充分地體現了以生爲本的發展理念。

一 本期課改收穫

1、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我在教學中注重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繫起來,使學習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根據知識特點的不同,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透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設立了相應的情景教學環境,學生不僅能夠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而且獲得了學習中的樂趣和自身全面、和諧的發展機會。

2、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繫,摒棄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思想,更加註重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注重評價方法的轉變。

教師必須關愛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激勵導向功能,與學生平等相處,以人格感染學生,以學識打動學生,以要求規範學生,以行動引導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①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興趣、情感是否得到培養,課堂氣氛的和諧程度等,讓學生輕鬆愉快地進行學習。②關注學生是否從自己實際出發,在不斷提高和發展的基礎上達到“人盡其才”的效果。③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從不同角度去靈活解決問題。④在掌握雙基的方式時是否省時高效紮實。從以上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合理、客觀公正的評價

從而使不同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發展。甚至有些學生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如:王鵬、劉翰陽、瞿思穎、劉一丁、周爲、劉黃鑄等,正確使用評價會使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發展。

4、注重師生關係的轉變。新課程標準認爲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課堂上,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能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努力做到:問題—讓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內容—讓學生講解;新知—讓學生髮現;結論—讓學生歸納;學法—讓學生總結。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今後努力的方向

課改中,教師都很重視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賞識和肯定,這很有必要;但也的確看到這方面存在誤區。有的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律給予誇獎,即使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回答都表揚爲“真了不起!真聰明??”,有的還誤認爲當前不能批評學生,批評就是否定,就會刺激學生,影響其上進心,對課上的一些不良行爲視而不見,名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會給學生的全面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應該指出,表揚與批評都是對兒童行爲的一種強化手段,恰如其分、實事求是的強化,並得到學生的認同,對於學生行爲的規範、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與課改同行的路上,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但是,課改引發我們深思,課改促使我們蛻變,課改爲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課改也引領了我們走進新的天地。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7

這一年我們學校仍然積極堅持課堂教學改革活動。透過課改活動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改課、小組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隨着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深化,我們廣大數學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一樣,在課堂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來,接受着諸多的衝擊與洗禮。在此期間,我們有過成功的體驗,也有頗多問題的困惑。幾年來,教師的知識觀、質量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學生態度、情感、人格、能力的發展,由過分追求學科的嚴密性轉到注重數學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轉到注重學生實踐探索和交流的主動學習。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逐步形成,學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養成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還學會了評價、質疑與反思;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也存在一些問題。所有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體談談課改幾年來的收穫和困惑。

一、課改中的收穫

(一)教師素質整體提高

在課改過程中,教師自覺地進行新理念的學習,不僅理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課堂教學中的理性思考逐漸增多,並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體現用教科書教學生,而不是教教科書的理念。新課程的實驗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爲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爲研究者,設計者。

(二)課堂教學發生可喜變化

刻師在課堂上放下了教師的尊嚴,以平等、民主、和藹的態度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教室內從以往的“教”堂變成了“學”堂,教師在教學中以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普遍喜歡學習數學,善於提出問題,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課改前的學生遠不及的。課改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

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課堂教學凸顯。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改中的數學教師爲課程實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爲了讓學生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要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儘可能充分的發展。幾年的課改表明,孩子們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的願望逐步得到實現。學生們逐漸形成了樂學、愛學、興趣濃厚、善於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並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及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獲得成功體驗。

二、問題與思考

1、課改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課改資訊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課改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教材有的內容編排較難,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認知規律。對於學生是難點,課時又少,難掌握。

4、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5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是我們值得商榷的問題。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8

本學期,我校的課改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而我主動捲入課改的浪潮。透過一學期的學習、改革、實踐,逐步構建了“四善”課堂。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近一年來,在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中,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課程改革的推行確實對我們的學生受益非淺,孩子們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對我們的教師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禮,師生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充分地實現了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煩,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談一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那麼教師如何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新知識有親近感,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呢?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繫起來,使學習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根據知識特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教材給學生提供的分氣球的情景是學生一般都經歷過的,容易從中提出數學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也便於調動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爲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和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根據同學的意見進行必要的反思,從而選擇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更關注了知識過程的呈現,探究性的學習、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現了,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計算,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這些設計使數學學習擺脫了機械乏味技能訓練,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探索和思考,對知識的應用也變得靈活。

透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設立了相應的情景教學環境,學生不僅能夠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而且獲得了學習中的樂趣和自身全面、和諧的發展機會。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繫,摒棄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思想,更加註重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評價方法的轉變。

新課程要求評價注重過程,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變重結果評價爲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於: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盡力則行”的要求和評價,既承認個人的侷限又能表現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別人,因爲努力是每一個願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種結果卻不是我們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變重結果評價爲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在不同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獲得不同的心理髮展水平,淡化“區分”,突出“轉變”,追求每個學生在原有心理髮展水平上的進步和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診斷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從而發揮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

四、師生關係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認爲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注重激發學生回答的慾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另外,教學中我們還有不少困惑。

一、新課改對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

留守兒童增多,加上家長對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長對學生的學習不聞不問,即使過問,頂多關注分數,根本不懂得什麼叫能力,不懂得什麼叫“減負增效”,給教學帶來了困難。

二、新課改讓我感到課時更緊了。

小班展示或個人展示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學生在展示過程中,不能調控時間,我們還不能打斷孩子的發言,這樣,也許教學任務就完不成,而每週只有五課時,對於優生來說,問題不大,尖子將更尖,教材的編排有利於他們發展思維,拓寬思路,但對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師有時爲了幾個差生通常要費好幾倍的時間,但是還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課表又都安排的滿滿的,學生在校時間又嚴格控制,這樣就成了一對矛盾,迫於進度的要求,又不得不開新課,這個知識還未掌握,下一個知識又來了,簡直是應接不暇,最後就達到了雲裏霧裏,糊里糊塗的境界,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三、新課改對教師課堂調控能力要求更高了。

強調以學生爲主體,強調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分小組活動,合作探究,這鍛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也成爲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並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同時關注討論的進程,瞭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但問題又來了,目前教學班人數多,學生分組六人一組,一個班要分十組以上,四人一組要分十五組以上,活動中教師照顧不全,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就把活動時間變成聊天時間了,教師的輔導引導作用就起不到了,難以實現關注每一個學生。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9

我有幸成爲了縣小學數學課改中心組低年段成員。剛開始以爲只是掛個名,而後參加了中心組的第一次活動才知道,擔任這份工作,我要從零開始。中心組的活動方式主要是以網絡教研爲平臺,透過網上集體備課,參與式評課,寫教學反思和聽課後記等方式進行。這些在課改中出現的新詞語,雖然以前在教材培訓時也聽過,但在我們村小,老師們都沒有重視寫教學反思和聽課後記,更何況現在還要在網上交流,對我而言是一個新學習的開始。

我在申請博客加入圈子時得到了組員楊宓的熱心幫助,雖說當時由於網絡原因沒有申請成功,但還是非常感謝她。學校裏沒有互聯網,網上的“讀書沙龍”和“精品課堂”學習活動沒能參與,有些遺憾,但有幸在課堂觀察中分享了黃其鳳老師《比的應用》的教學風格。從她的教學中我知道教學要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努力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開放解題的策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在主題研討活動中,陳盛志和韋玉華老師展示了二年級數學廣角的精彩課堂,他們的教學都能做到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給學生創造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引導學生學會有發現問題的願望,注重聯繫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熟悉的事物和活動來幫助有效教學,課堂體現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反過來爲生活服務。

參加柳州市第十八屆小學數學委員會年會的收穫可不小,我想要挑戰自我,不斷地完善,就要像“鷹的重生”故事裏的鷹一樣做好蛻變重生的艱難準備,讓自己的教學技能得到不斷提升。在今日話題: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的學術報告中,我對教材、學生、課堂有了更深的認識,上好一節課要做的課前準備工作可不少,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還要以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學生,要讀懂的方面可真廣,林慧慧老師以“鷹的重生”爲序曲作爲這個學術報告的開場真的很貼切。六縣四城區的參賽選手展示的同課異構精品課堂讓我大開眼界,她們熟練駕馭課堂、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收放自如,如行雲流水的行課都是我望塵莫及的。課後觀衆席的專家和老師們對選手的授課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也是我學習的活材料,印像最深的是獲得第一名的郭冬玉,她是這次大賽最後一個上課的選手,絲毫沒有浮躁的心理,上課的過程也表現出極好的教學狀態,她的課後答辯也是我欣賞的,面對提出極端問題的老師時依然很平靜地表達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末了還禮貌平和地說“不知我的回答您滿意嗎”,她的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最後希望中心組的活動開展得越來越好,大家得到學習提升的機會越來越多。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1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以這一精神爲指導,《數學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其主體能力,儘可能地爲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和民主的氛圍,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展現思想和方法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維,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慾望,使他們各自的潛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體會。

一、調控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保證,喚起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的奧祕,使學生在良好的動機驅使下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在教學中,老師如能注意一些細節,悉心捕捉學生的每一閃光點,給予及時表揚與鼓勵,一個肯定的動作,一個慈祥的眼神,一個滿意的笑容,一朵象徵性的小紅花,同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興趣,從而以旺盛的求知慾投入到後繼的學習中去。布盧姆也曾指出:情感並不一定伴隨認識效果自然而然地產生和發展,它需要教育者專門的評價和培養。這就是說,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靠老師來培養。數學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⑴要創造和諧、憐憫的課堂氣氛。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牲,創設求知情趣,激發學生愛學數學的內驅力。如在匯入新課中以設疑提問、創設情境或有趣的故事、遊戲等,在練習中競賽、思辨、判斷、展疑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求知慾,激發學生創造潛能。

⑵講究課堂教學藝術。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同樣是一門藝術,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獨創性的特殊藝術。教師要善於將數學教學中的教育性和科學性,用藝術化的形式“傳”諸學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腦、入心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⑶面向全體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教師要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係。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更應“偏愛”學困生。激勵、鼓勵正是教學藝術的真諦。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要採用激勵性的評價。學生得到教師的鼓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會更進一步地去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護,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圍中得到不斷培養。教師要幫助學困生克服,使他們有信心學好,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要了解學生的情緒表現,及時地用手勢、眼神、語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學困生在回答問題中的“合理因素”,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有計劃地設定一些學困生能夠回答的問題,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

二、樹立創新意識,培養探索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令人驚喜的成功,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我常對學生說:要勇於大膽地用不同尋常的眼光看問題,善於在別人看不到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並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獨到見解,一句話――要說別人沒說過的話,想別人沒想過的問題,這就是創新精神。

三、引導自主學習,促進主動發展

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應該改革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要摒棄將現成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的做法,充分考慮到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設計彈性化的、有一定間域和思維度的課堂問題,讓學生自主感悟、比較、體驗,教師只是“嚮導”、“路標”,只起“引路”、“架橋”的作用,只爲學生在自學、討論、答疑中當“顧問”和“參謀”,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強動手操作和獲取資訊的能力

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兒童心理學表明:動手實踐、操作參與,符合兒童好動的年齡特徵,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當學生動手訓練時,能使大腦皮質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從而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探索,進而促進思維的創新與發展。例如:教學除法的意義時,先讓學生透過擺學具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自然的過渡到除法的意義,使學生對除法倍感熟悉和親切。教學統計時,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調查日用品的、學習用品的價格,統計家庭成員的年齡、收入情況等,並製成統計圖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很多同學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銷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勞動,不亂花錢,不浪費。這樣,既鍛鍊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資訊交流,培養合作意識

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也能讓學習較差的同學得到幫助。同時,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內進行學習,有利於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成。因此課堂教學中應變“靜態的集體背景”爲“動態的集體力量”,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爲若干個學習小組,並有計劃地向小組提出一定的學習任務,指導各小組自主學習,當問題有矛盾時,各小組成員共同研究、討論、交流,學習資訊得到及時多向的反饋,同時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也體現了一種互相謙讓、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各有其特點。沒有任何一個正常的兒童毫無能力、毫無天賦。”在學生探索過程中,我們要十分注重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開放地去探索、發現、創造,並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成果給予充分的承認與肯定。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有的放矢,我們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其規律、方法,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11

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着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爲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我跟隨新課改步伐實行了“六步”教學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

一、課改中的收穫

課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膽實踐,認真思考,把課程實施落到了實處,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一)教師的素質得到整體提高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課改推動和促進了我們的成長。在課改實施中,我常有一種感受,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者說是一個工匠,僅是用他人設計好的方案去達到他人設計好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地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很少成爲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更難成爲自覺的教學問題的研究者。在課程改革中,在新舊理念的不斷碰撞中,我們數學教師走上了一條“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旅程。一個個的問題和需求,激發教師“我要學,我要改,我要做”的參與意識。新課程的實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爲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爲研究者,設計者。

(二)課堂教學發生可喜變化

課改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課堂教學凸顯:

(1)創設良好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對促進學生學習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協調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平等和諧、合作交流,求知進取三種良好的教學氛圍。

(2)創設問題情境。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出發,以圖畫情景展現,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充滿數學的實踐問題。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學生樂學、愛學、興趣濃厚。重視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和學生主動喜聞樂見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其心靈的共鳴。

2、學生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習數學。有趣、來源於現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課堂上,經常出現有的學生打斷教師的話並站起來說:“老師,這道題我還有不同的想法”,“老師,我有問題想問一問”,“老師,我還可以再補充2點??”,答案不唯一,解法最優化,學生思路逐步開闊,解題中不斷涌現創新精神,數學課堂經常成爲學生的“答辨”現場,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活躍的思維,以及提出的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靈活的解題方法,結合實際問題作出的合理解答,無不讓我們爲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潛質所折服。

3、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新教材中編入了許多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素材。在“數與代數”、“空間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各個領域裏所設計的情景,都是經常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裏、家裏、校園裏、大街上尋找所學的數學。如 “說說你身邊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舉目望去,信手拈來,到處是數、形、大小、位置、統計、加減乘除關係等數學資訊,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資訊的現實世界中。

4、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獲得成功體驗。課改中,我遵循着這樣一個原則去教學:學生能讀懂的,老師一定不講,學生能透過小組研究解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去討論,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探索,進而逐步學會學習。教學設計中着眼於人的發展,着眼於兒童獲取資訊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給合合作學習提供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羣體協力。許多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活動中逐步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意見,概括吸收同伴經驗,從而形成團結合作,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良好學風。在合作學習中又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鼓勵小組內成員的合作配合。強調集體榮譽,把合作與競爭統一起來,並儘可能給予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困惑與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新教材資訊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0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

總之,不管課改之路有多少困難,我都會堅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相信,在學校的大力支援下,在所有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砂河二小的課改一定會取得成功。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12

透過學習對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下的教學,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有了一定的認識,這裏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

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啓發,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裏,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數學學科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二、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爲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爲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爲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透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資訊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形成。教師不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透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啓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教師必須注重加強教學的情感性設計

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化,建立平等、寬容、和諧的師生關係。對教學而言,交往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張揚,創造性得到釋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轉移,是自己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實現自我的過程。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賞識、期待和鼓勵是學生成長的最好動力,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勇於標新立異,給學生展示自我、探索創新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充分發展,但要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以上是我在新課該的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心得,還不成太熟。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掩卷沉思,徹底貫徹新課程的理念思想!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13

透過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點滴經驗,結合其他老師的交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我總結出關於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一、堅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口算訓練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口算的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又爲本冊第四、第六單元的學習做好鋪墊。

(2)由於第四單元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訓練時可適當增加一些20以內進位加、特殊的口算題,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掌握情況,定期進行口算的檢測或期末達標檢測,既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發現差距,又能讓家長了解孩子計算的能力,同時任教老師也能從中分析,找準突破口,使訓練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筆算除法的教學應在學習時多讓學生透過用實物分一分,從中瞭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及計算方法。如:24÷2=,讓學生把準備好的吸管分一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數?透過一道題的實踐是不夠的,還要再次多擺1--2道並說出計算方法。由於書上沒有任何的計算法則,但在教學時教師還是應把方法板書。

不管是筆算乘法或筆算除法,教學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驗證計算結果的較好手段之一,但經常在教學時會被遺忘或略略帶過,沒有成爲學生計算的“好幫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三、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對於與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千克、克、噸》、《周長》、《年、月、日》,教學時可讓學生尋找身邊與知識有關的事物,透過觀察、比較、分析,不斷加深理解,從而達到概念的強化。

如:《千克、克、噸》透過實物讓學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噸有多重,經過觀察---掂---估後,從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課外可佈置學生尋找身邊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斷用哪種重量單位較合適,填寫後進行交流判斷。

《周長》這單元既讓學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冊書的難點之一。教師在備課時感到很簡單,不就是求封閉的平面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嘛。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只要記住計算方法就會算了。真正教時就發現並沒有像老師想象的那樣學生能較快理解並正確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原因有:

1、對“周長”這概念接觸較少,學生沒有充分理解。

2、當概念沒有得到理解時,又學習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後,不明白方法由來只記住公式,因此當遇到較靈活的題目時,無從下筆。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認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14

教學是頭等大事,在校教育還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本學期,我積極參加了學校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課改活動。課改的實質是改人,改課只是形式和手段,透過改課來改人才是課改的意義和目的。回顧這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對課改有一些膚淺的認識。下面我就針對自己的教學過程談一點心得體會。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充分提供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獲得了廣泛的學習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學生的主體,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發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去理解一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和猜測的,以及這個結論是如何被應用的。透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得到落實。

一、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學會自學

前置性作業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內容層次分明(指學生個體層次、知識層次)、結構合理(指題型)、題量適中(指必做題選做題數量)的同步練習。我認爲還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按優、中、差三個學生層次來精心設計或選編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用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來鞏固和發展原有知識,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穫,不斷提高知識水平。

教師熟悉並吃透教材,領悟相應的重難點,定準教學目標,是設計好前置性作業設計的保證。在設計上還要體現“合作與交流”的作業內容,教育專家指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並不全是從教師那裏學到的,有很多是從其他人,包括同齡人身上獲取的,因而要提倡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這一內容在課堂上處理前置性作業時,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幫助,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水平,也可以減輕教學負擔,使教師站在教學水平更高的層次上去組織教學。透過小組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同學們體會合作學習的快樂。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小數乘法中的例8《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一課時,我設計的前置性預習以書中的閱讀與理解爲主,讓學生吃透例題,然後導學點一和導學點二的形式分析並解答問題,最後的“我的總結”就是這節課的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難點。同時我會把畫圖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班級討論併爲同學們講解。還有一系列的練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前置性中學會知識,學會思考。

在“少講多學”的數學課改課堂中,我們可以看出佳餚要自己吃纔有味道,知識要自己感悟纔會受用。透過前置性學習任務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中那佳餚的美味。

二、精心匯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前匯入就像一把鑰匙一樣,是至關重要的,成功的匯入,能創設情景,營造氣氛,激發興趣,引發學生思考。當然,匯入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情境匯入、故事匯入、遊戲匯入、操作匯入、藉助媒體匯入等等……

在教學比的認識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出示了中國的國旗,並說,20xx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在太空中,飛行員楊利偉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楊利偉展示的這面國旗的長是15cm,寬是10cm,怎樣用算式表示長和寬之間的關係呢?就這樣創設情境匯入了新課,不但使學生學會了數學,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小組合作——高效課堂的金鑰匙

我認爲課堂上適度放手,做一名“閒”“懶”的教師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教師應透過創設問題情境或“陷阱”,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時也會走彎路,但畢竟是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了學習過程,這就是他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組的時間,就是教師的閒暇之時,此時,走進每一位學生,瞭解並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目標的達成,以及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學生反饋彙報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掌握程度,適當進行調整,讓學生思維外顯,交流互動,解決問題,教師適當講解。“懶”教師,會培養出一批會思考的學生,讓學生對數學形成樂學、好學、喜歡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發散學生的思維

適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夠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添上重重的一筆,激起學生的思維漣漪,讓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持續探索的態勢,讓數學課堂在拓展延伸中變得厚重、開闊、深邃和美麗。

例如在教學《園的周長》一課時,在教學講解圓的周長後,我拓展了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的故事,讓學生在理解“周三徑一”的說法的同時,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兩個相同的圓並列,四個並列的圓及九個並列的圓的外周長的求法。適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課堂既有了廣度又有了深度。

教師要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少講與多學的關係,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目標,進行教學活動,不能一味的從任務的完成情況看成敗,要着眼未來,要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下功夫。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課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學生從中受益。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15

新一輪課改爲學生創造了有價值的學習方式,強調全面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它滲透着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強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這些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作爲一直跟隨課改腳步的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充分使用“體驗式四環節”學習模式,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我的體會是精心進行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師所編寫的學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結合當前初中數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明確新課標要求,把握好教學尺度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瞭解”的數學思想有: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化歸轉化、類比、函數、方程等。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數學思想在新課標中並沒有明確提出來,比如:化歸轉化思想是滲透在學習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方程(組)的解法中,就貫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轉化的思想方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使學生能夠領悟到這些數學思想的應用,而且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發現、提出、分析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新課標中要求“瞭解”的方法有:分類法、反證法等。要求“理解”的或“應用”的方法有:待定係數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圖象法等。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瞭解”“理解”“會應用”這幾個層次,不能隨意將“瞭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初次接觸就會感到數學思想、方法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動搖了學數學信心。

二、採用多方位的課堂學習評價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透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與思考,採用多方位的數學學習評價新模式。多嘗試採用操作題、口試題、創意設計等靈活多樣、開放的評價手段與方法,來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狀況,具體直觀地描述學生髮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減輕學生的壓力,突顯評價的激勵作用,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評價,力爭全面描述學生的發展狀況。新課程要求作業既要有鞏固和檢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還要有體驗和發展功能。所以我們佈置作業時,內容上宜注意突出開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作業形式可以有解答題、探索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等。開展同學間作業相互糾錯。注意作業評判的過程性和激勵性,作業批改要重視學生在解題時的思維過程。同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爲出發點,儘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評語,既指出不足,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三、創建師生平等的課堂學習環境

刻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彰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種分享理解。交往還意味着教師角色的轉換。如創設情境緊密聯繫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再比如安排好教學的層次、精心挑選訓練題進行小酷、注意氣氛反饋、重視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學的過程中,教師是個體,而學生是主體,教學中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地學。如課本讓學生看,概念讓學生抽象得出,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錯誤讓學生析,小酷讓學生做。要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於提出質疑。決定學的結果如何,學生的作用是內因,教師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科學的思維和積極的創新,才能使知識內化和昇華爲個人特質。再者,尊重每一位學生,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尤其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須知,由於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的成長條件不盡相同,自然會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並不是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後快慢之分。我們不經意的偏見和冷眼也許會讓世界少了一個愛迪生。教師的鼓勵支援是學生找回自信、勇於努力進取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