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學問君 人氣:1.86W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定的主題,在開放性的環境中,讓學生主動研究、親身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但若缺少教師的引導和調控,學生活動就可能成爲盲目的無益的勞動。如何讓研究性學習在課堂中生根發芽,使語文課堂真正煥發生機和活力,成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搖籃呢?我在課堂實踐中有這樣幾點做法:

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一、以學定教,確立研究專題

學習是由問題開始的。學貴質疑,教師應以學定教,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性學習纔會主動。教學過程不能面面俱道,支離破碎,應根據教材特點梳理出幾個探究主題,供學生釋疑、解疑。問題的得來,需要師生共同梳理。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題目是父母的兩種不同的評價,針對課題提問,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明確研究主題,這樣進行的研究活動纔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我這樣設計了導語:一個美國的小男孩,寫了一首詩,母親的評價是“精彩極了”,而父親的評價卻是“糟糕透了”,面對這兩種相反的評價,你產生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想透過學習來解決?這樣從課題入手,由父母的兩種不同評價引發出研究問題:聽了父母的評價,“我”有什麼不同的表現?父母的評價爲什麼會不同呢?父母的評價對“我”產生了怎樣的作用?“我”對父母的評價是怎樣理解的?圍繞這樣幾個問題,學生自主讀書,爲學生的閱讀活動引路,使學習活動向廣度、深度拓展。

二、引導探索,積極動腦思考

在學生的研究活動開始後,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讓學生的研究活動深入下去,否則研究性活動只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失去了研究性學習本來的意義。有時學生研究問題抓不住本質,不夠深入;有時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全面,單一化,這時候就需要用追問法將問題引向深入,使學生的思考全面深入。用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研究性學習的深入,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索真正把握文章蘊含的智慧。這就需要教師認真聽學生髮言,及時追問引導,使學生認識問題多一種思路,透過表面想深入。長久訓練學下去,學生的思維會趨向全面深入,分析問題透徹多元化。

教學過程不是空談的過程,學生需要以語言文字爲憑藉,有根有據地談自己的看法。如抓住“得意洋洋”和“痛哭起來”體會到“我”面對讚美表現得十分驕傲,面對批評則無法接受;認識父母的評價意圖時,需要聯繫男孩當時的表現和父母的想法來領悟,從而知道父母是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可追問:父母是怎樣考慮問題的?);對於父母的評價所起到的作用,從“一直寫作”與“進行修改”的.表現中,看出“我”沒有放棄寫作並不斷追求提高,是因爲父母的評價都有着激勵作用,對“我”發揮着正面的影響(可追問:如果父母的評價一致會怎樣?);抓住重點句“我越來越體會到當初是多麼幸運”“我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倒”“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可追問:批評也是一種愛,你同意嗎?)認識到有了兩種評價,就不會因動聽的讚揚而迷失方向,不會因取得的成績而驕傲自滿,不再去努力;也不會被嚴厲的批評而嚇倒,從而喪失信心,精神不振。在愛的導航下,自信而不自滿,努力向前,不斷奮進。

三、拓展訓練,努力發散思維

傳統的教育常滿足於一個結論,但是創造力的培養要求學生髮散思維,開啟思路,提供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沒有新的發現”“還有沒有其他的看法”這種說法有助於學生的創意思維,打破一些思維定勢,想他人所未想。久而久之,學生就自豪於嘗試與衆不同的思考,享受到自己真棒的成功感。因此,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文章表面,更要由此及彼,深入想一想。於是,我這樣進行教學設計:請同學們想一想,文章只是在談寫作嗎?讀了這篇文章,你會有哪些思想的啓迪和人生的思考?寫下自己的體會,可以不拘形式地將感受表達出來。這樣的環節設計不僅把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把學習與做人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文中讀出更多的東西,使思維不侷限於教材本身。

學生可用格言的形式表達,製作成書籤贈給同學、好友或留下自勉。如:

在生活的海洋裏,我們要做清醒的舵手,不因讚揚或批評而偏離航道。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要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極了”而擱淺,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傾覆。

在鮮花、掌聲和榮譽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在困難、挫折和打擊面前不灰心喪氣,不要停止前進的腳步。

在順境面前不沾沾自喜,在逆境面前不悲觀失望,永遠不要放棄努力。

教學過程中,時時注意以學定教,確立研究專題;引導探索,積極動腦思考;拓展訓練,努力發散思維,讓學生處在自主探索,積極研究的狀態中展開學習,學習收穫纔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