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學問君 人氣:1.82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瞭解,是自然地理中關於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遊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着廣泛的聯繫,起着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二)。說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瞭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成因;

②。瞭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類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列表比較,瞭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②。運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③。透過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的形成作爲本節重點之一;

②。重點之二即爲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徵。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宏觀地形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係,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②地質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於這種地貌不同於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爲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爲任然已興趣爲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透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於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實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匯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透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匯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透過匯入,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透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透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繫,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①。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佈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佈及板塊的邊界類型(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①板塊是地球岩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②六大板塊的範圍與大洲、大洋的範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爲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爲海嶺或斷層。

透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頻,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宏觀地形(因爲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後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佈,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視頻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後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宏觀地形的關係,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裏我是採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透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岩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後再從岩層新老關係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岩岩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於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岩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後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爲水道。在背斜部位採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嚐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爲什麼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瞭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麼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麼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麼,由於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爲什麼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並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繫。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爲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於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佈,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類型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乾溼季,資料《高中地理說課稿《農業的區位選擇》》。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於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纔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隻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資訊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麼多,那哪些是屬於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於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後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爲在以後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裏,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雲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麼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後,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看來以後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爲大老闆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後,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後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於我國的南方,這裏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溼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複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窪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於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閒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於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章中最後一節的問題研究課,前面學習了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產品是健康的產品,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識是本課研究的鋪墊。本課的研究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拓展和運用。

1、知識與技能: 透過活動,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知道什麼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的標誌是什麼,知道怎樣鑑別綠色食品。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調查研究的過程,學會運用各種調查的方法,培養多渠道收集資訊的能力,並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使學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關注社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蒐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匯入: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在環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許多食品商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是綠色環保食品,到底什麼樣的食品纔是綠色食品?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二、活動過程:

1、認識、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知識。

⑴搞清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特指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 由於與生命、資源、環境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綠色”, 爲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並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爲“綠色食品”。

思考:

正是這綠色食品的規定,正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綠色食品是農業科技進步的動力,能提高經濟發展,更能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只有嚴格執行綠色食品的標準,才能使人們吃上放心的食品,從而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

⑵識別、辨認食品包裝上的“綠色食品”標誌。

綠色食品標誌:

⑶說說“綠色食品”標誌的含義

標誌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徵自然生態;顏色爲綠色,象徵着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爲正圓形,意爲保護。

⑷“綠色食品”標誌的等級

A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型爲綠色,底色爲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型爲白色,底色爲綠色。

A級綠色食品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AA級綠色食品則較爲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

2、檢查反饋:瞭解學生掌握 “綠色食品”知識情況。

⑴判斷是否是綠色食品

出示第一組圖片:

⑵說出綠色食品的等級

出示第二組圖片:

3、在小組內展示、交流帶來的食品,首先觀察是否是綠色食品,然後判斷是A級綠色食品還是AA級綠色食品。

各小組派代表彙報。

4、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綠色食品,瞭解綠色食品的銷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

⑵要想了解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態度,食用綠色食品的意義,是否懂得辨認綠色食品,以及什麼樣的人羣對此知識最缺乏等,我們應該怎麼做?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5、做個“綠色食品”廣告設計師。

爲你喜歡的綠色食品設計廣告語,每組推薦一個。

6、讓學生了解綠色食品認證程序。

7、綠色食品打“假”隊員在行動。

8、向學生介紹生態綠色食品基地。

三、活動總結:

透過研究、探討,瞭解學生對綠色食品的態度。

提問:民以食爲天,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的爸爸媽媽讓你到超市買牛奶、方便麪等,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食品?爲什麼?希望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做到綠色消費,也希望你們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圍的

瞭解學生對“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的認識。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 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匯入課,是人類爲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透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瞭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爲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爲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採用webquest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視頻錄相:透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透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誌着人類活動範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爲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於本課重點:

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

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驟:

①明確目標:人類開發宇宙的經歷、意義和宇宙環境問題。

②要求:標題明確,資料詳實,有自己的評述。

③收集關鍵詞:阿波羅,登月,宇宙探險,宇宙開發,宇宙垃圾等。

對於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

(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後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透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後歸納總結並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八、作業佈置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餘時間中去。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啓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後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後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前後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並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爲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透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透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目的

聯繫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匯入 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爲什麼呢? 暗示學生透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