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9.68K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文言文,那麼怎麼講呢?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大道之行也》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語文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單元中的課文,大多講述了博大情懷、積極向上的情操,編者將它安排於此類文章中,同時讀者體會其中的不同 之處。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會,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透過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做一個爲人類造福的人。

(二)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大同”社會基本特徵。

3、熟背全文

4、聯繫實際,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能同時領會文意。

(本單元教學中要求突出朗讀,讓學生養好誦讀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這是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昇華思想的基礎)

難點: 聯繫,引導學生思考 《桃花源記》中的理想社會與《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無相似之處。(兩篇文章相較,使得學生可以在對比學習的基礎上,加深課文含義的理解,更正確地掌握文意,並且培養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養成對比分析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說教法

主要運用點撥法、讀書指導、探究法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對文言文的教學要對學生進行點撥,纔有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

讀書指導是對朗讀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開放性探討題目,可運用這種方法,同時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思維。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主要運用朗讀法、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合作討論。

朗讀法: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反覆朗讀,也可爲下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自主學習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主動掌握好文字。對發揮學生自己的個性有很大幫助

小組合作討論:對我們學校具體情況所設計的。對古文討論,可使學生交流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膽怯感。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習的規律,安排匯入——朗讀感知——理清全文思路——句段賞析——文章研讀——拓展幾個環節。

1、匯入(約 分鐘)

以同學們熟悉的遊戲《太平天國》,引說出中國在第2次鴉片戰爭後所出現過的所謂的“理想社會”,從而引出課文《大道之行也》。

2、朗讀感知。

朗讀:

(1)影音範讀,提起學生興趣,聽取正確的讀音和斷句。

(2)齊讀課文,掌握文意。

(文言文的朗讀十分重要,讀通全文,才能爲理解文意作好鋪墊。)

3、疏通文意

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1)簡單提點文言文中的字詞讀音。(迅速帶過)

(2)抽學生結合書上註釋分別講解每一句話的含義。

(3)同時,老師進行點撥、引導,更正講解,運用多媒體顯示每部分的相應圖片,加深印象。

(5)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通讀全文,進行鞏固。

(6)讓學生自主起來,背誦自己喜歡的一句話。(熟練地背誦全文,爲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

4、句段賞析(約7分鐘)

(1)首先,讓學生選擇文中的句子,並談談對該句的體會。老師只讓其中一個學生回答,讓其他學生聽取,讓大家來進行評價。最後老師再小結文段的中心立意(這種方法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其他學生提出優、缺點及補充意見,帶動了其他同學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師及時的小結可讓學生對文章有着更準確、更及時地把握。)

(2)全班背誦全文。(達到學習鞏固的目的)

5、文章研讀

(1)討論以下問題:

a、“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

請學生找出相關語句,並做講解。此題是據課文第二層內容設計的,這一層內容比較複雜。設題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幫助理解和記憶。

b.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室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這道題較開闊,設計爲小組討論研究,可進行小組評比。

6、拓展

抽學生說一段話描繪你心中的理想社會。

7、教師小結,佈置作業(約2分鐘)

(1)總結全文,提出作者立意,激勵學生開闢未來藍圖。

(2)作業設計:背誦並默寫全文。

五、說板書設計

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

滿足生存需要

大道之行也 詳述 “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 滿足發展需要

滿足精神愉悅需要

總括全文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 篇2

您們早上好!今天我要彙報的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大道之行也》。下面,就請允許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等五個方面來說一說我的教學準備情況。

一、 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是一片著名的文章,曾經影響過衆多的歷史人物,其中就有孫中山先生。這篇文章出自於《禮記》,文章的內容可以認爲是孔老先生的一番談話,主要闡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基本特徵,表達了“天下爲公”的思想。“大道”雖然體現的是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已成爲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學習本文,有助於激發培養學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做一個爲人類造福的人。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積累一些重要文言詞語知識,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的基本特徵。並能背誦默寫全文;能力目標,先提高學生朗讀和背誦能力,再在整體感知內容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真正理解全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與《桃花源記》美好理想的對比中,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人敢於衝破現實,大膽追求的理想和智慧,激發自己也樹立遠大理想,敢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3、 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之一即使學生反覆朗讀,基本成誦,並領會文意;之二引導學生能夠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即概括“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繫實際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這個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的問題。

二、 說教法:

1、 誦讀法:因爲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的內容美,欣賞語言美,感悟精神美,既然是名篇,理當熟讀成誦,本節課學生要讀十遍左右。

2、 合作探究法與點撥發相結合:對於文章的理解,利用課件既可質疑一些課文問題,又可設定一些開放性題目,讓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交流,激發思維。或師生互動,稍作點撥,以加深理解。

3、 想象創新法:在學習了古人美好的理想之後,激發學生興趣,可以讓學生異想天開,談論自己美好的願望,又能豐富學生的想像。

三、 說學法:

學法上,主要運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以及同桌合作討論法。

文言文重在反覆朗讀,讀熟了也能爲下面學習做好準備;自主學習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掌握好文章,對發揮學生個性有很大幫助;小組合作討論,互相交流意見,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

四、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內容即語文學習規律,主要環節爲: “ 匯入——朗讀感知——研讀理解課文——理清脈略——拓展延伸——課堂練習”等。

1、 匯入:從標題入手,就學生對“大道”一詞的理解引入,從而引出古人崇高的“大道”社會理想。

2、 瞭解作者或文章出處。

3、 朗讀感知:師先範讀,學生把準字音、節奏等,再讓學生試讀,再小組讀,男女賽度等,基本能熟讀成誦。

4、 自主疏通文意:學生參考附註,藉助工具書,翻譯理解全文,並交流。

5、 質疑理解文章:這裏要設定一些問題,討論回答,並體會課文層次,最後小結,板書結構(這裏用課件出示)。

6、 拓展延伸:設定一些開放性思考題,學生可以大膽發言,以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提高想象能力等。

7、 課堂練習:就所學進行知識競答,以鞏固所學。

8、 最後,教師小結(總結全文,指明作者立意,激勵學生開闢藍圖),佈置作業。

五、 說板書:

由於本次要使用多媒體上課,且準備較多,故主要問題及文章結構就用課件來出示,這裏已有依賴課件之嫌,至於真正板書的,可能是一些新生髮出來的文言詞語知識或其他零散東西(如下示意)。總之,不妥之處已經出現,懇切希望各位尊敬的評委批評指正!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 篇3

學校開展“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本人選擇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現就本課的`有關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說文字

這篇文言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裏的一段話,透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徵的描述,闡明瞭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了“天下爲公”的思想。文章緊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爲作者是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對人類美好的社會生活充滿了嚮往,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這就是作者描繪的“大同”社會。

初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爲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學習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兩個概念。“大道”:可以理解爲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爲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爲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注重溫故知新,從學過的《桃花源記》一文理解新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東晉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讓人無限憧憬,那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實它只不過是《禮記》中“大同”社會的藝術再現。“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可以推知“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社會的關愛。

理清文章的思路對理解“大同”含義很關鍵,文章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然後從三個方面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最後總括並定名爲“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個字。文短意豐,把人們追求和奮鬥千百年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齊,適合朗讀。

二、說思路

⒈說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背誦並默寫全文。

二是能力目標: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是德育目標:《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⒉說重難點: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作爲教學的重點

透過知識的遷移來突破學生對“大同”社會的理解。聯繫《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⒊說教法:

一是朗讀法。教師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是探究創新法。設定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爲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學過程

⒋說學法

一是指導朗讀。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③“不必爲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④“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⑤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計劃文字朗讀10次。

二是指導運用教材和工具書處理字詞。即①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④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爲親,以……爲子,分別譯爲“奉養”“撫養”)⑥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⑦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三是指導對文字的理解。文字的層次,即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爲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四是指導理解什麼是大同思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等問題。

三、說過程

⒈匯入新課。(2分鐘)

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15分鐘)

一讀課文,聽一聽,朗讀節奏。⑴視頻朗讀,體會朗讀停頓。⑵教師範讀課,學生勾畫生字詞。⑶學生自讀,注意文中停頓。⑷學生朗讀,試着背誦。

二讀課文,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完成練習。

三讀課文,理一理文章層次。(第一層:總領全文。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第三層:總結全文)

四讀課文,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鐘)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鐘)

五讀課文,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5分鐘)

六讀課文,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天下爲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3分鐘)

⒋七讀課文,體驗反思,互動釋疑。(7分鐘)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爲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⒌總結存儲,課外延伸。在這個環節我選擇了《怪哉》一文與課文比較閱讀,期望藉此拓展學生的視野。不過這個環節我打算留給學生課外去落實。

⒍課堂小結。以此來激勵學生從小關注社會,爲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從軍事的角度我認爲:戰場是瞬息萬變的,課堂也是瞬息萬變,因爲是戰爭和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的學情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爲前提的,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調節學生學習的情緒,及時加以引導,再好的教學案需要是實戰檢驗纔可以判定它的優劣

《大道之行也》說課稿 篇4

一、 授課班級

八年級(上)

二、 授課時間: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詞,翻譯並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瞭解古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四、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2.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五、學習時間:

十分鐘

六、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找出不懂的詞句,課堂發問。

七、教學步驟

(一)匯入

展示一幅和平寧靜的社會圖片,引入課文——大同社會。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鬥,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裏生活是快樂的。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二)解疑時刻

解答學生課前預習時遇到的難懂字詞句。

(三)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特徵。

(四)分析大同社會特徵

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徵。教師展示互相幫助的圖片,就圖片深入分析課文,擴大和補充課文。

2、“男有分,女有歸。”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徵。教師展示一幅婚嫁圖片(新郎是殘疾人,人人臉上洋溢着笑容)。引導學生從圖片中找出與課文切合點——⑴女有歸之喜;⑵廢疾者,皆有所養。⑶壯有所用。(新郎身殘志堅)

3、“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

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粘爲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譯文:(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爲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爲,總要不爲私利而勞動。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徵。教師展示勞動場面的畫,引導學生回答出“物盡其用,人盡其力”的社會特徵。

(五)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再次感受大同社會。嘗試背誦課文。

(六) 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愛,是最重要的,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爲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爲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業

1、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2、背誦並默寫全文 。

八、教學板書

關 愛

安 大 人

居 盡

樂 其

業 同 力

物 用

盡 其

九、教學後記

1、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普遍喜歡大同社會,因此能夠踊躍發言,積極配合教學。

2、教學重點難點能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很好的解決。

3、板書設計比較特別,而又一目瞭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徵。

4、教學圖片生動直觀,引起學生聯繫課文探討圖片的興趣。

5、匯入不夠簡潔明白。

6、所用的圖片與課文的契合性不大,有點勉強。

7、直接進入教學重點,利的是開門見山,弊的是僅僅依靠學生預習所得來展開課文,學生學習起來有點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