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華】語文說課稿初中集錦8篇

學問君 人氣:1.28W

作爲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語文說課稿初中集錦8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在沙漠中心》。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以探索爲主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練習快速閱讀,提高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爲目標。《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寫了飛行員作家聖埃克絮佩裏在飛機墜毀沙漠,瀕臨死亡之時的心理活動。大部分同學對探險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往往關注的是這一領域的神祕和驚險刺激的情節,忽視心理活動的體味與思想內涵的挖掘。

基於以上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資訊,概括內容要點。

2.理清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品味重點語句的含義。(重點)

3.在薰陶感染中引導學生認識探險的真正意義,體味生命的價值。(難點)

閱讀作品就是一個進入作品再走出作品的過程,學生的一次閱讀其實就是一次文學探險之旅,本課的教學也以探險的方式展開,具體分爲以下幾個步驟:一、認識沙漠,認識聖埃克絮佩裏二、檢查裝備三、走進沙漠,走進聖埃克絮佩裏四、走出沙漠,聖埃克絮佩裏在我心中。

“一部文學作品首先應該還原到它誕生的時代”,否則我們很難充分體味作家向我們展示的特殊的生活領域和其獨特的情感體驗。

所以引導學生文學探險的第一步是“認識沙漠,認識聖埃克絮佩裏”。

首先播放一段關於沙漠的錄像,請同學們談談對於沙漠的感受,然後出示一份飛行員的簡歷,簡要展示這位傳奇飛行員、作家、哲人的短暫輝煌的一生,觸發學生切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作家的探尋興趣。

教學的第二步是“檢查裝備”,就是對字詞等基礎知識進行檢查反饋。學生在指導自學書上完成預習反饋練習,對照大屏幕答案互批、糾錯,並在錯題記錄本上集錯,這種持續細緻的檢查鞏固是很有必要的。

教學的第三步是“走進沙漠,走進聖埃克絮佩裏”。

簡單介紹之前發生的事情,從看處境、心路探尋、心靈叩問幾個步驟走進作者的內心,挖掘文章內涵。

1.看處境

默讀課文,說一說“我”和同事當時的處境。這一步的目的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儘可能多的掌握文中的資訊,這是走進文字的基礎,方法爲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在圈點勾畫中篩選資訊,畫出表現“我們”在沙漠中心艱難處境的語句,分析環境描寫的句子,並概括出我們在沙漠中心的遭遇。

2.心路探尋

探尋“我”在瀕死境地中的心理變化過程。這是學習的重點,而對心理變化過程的分析學生往往會掛一漏萬,因此指導要具體細緻。首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表達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這些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再從中梳理出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這一環節以小組互助學習爲主,藉助三色顯示牌、互幫顯示板等輔助工具,進行自主探究、生生互助、師生交流,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找關鍵語句、透過細節刻畫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

3.心靈叩問

作者爲什麼能在死亡之前從痛苦絕望中冷靜下來,由此爲切入點探尋作者的人生態度,探尋他對探險的認識,對人生的追求。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這一問題之所以成爲難點源於文章表述的抽象,也源於學生認識的膚淺,因此本環節採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師舉一些學生易於理解的例子來幫助教學,引導學生抓住細節,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的最後一步是“走出沙漠,聖埃克絮佩裏在我心中”。

1.記住他的才華

聖埃克絮佩裏不但是飛行事業的先驅者,英勇無畏的戰士,睿智的哲人,他還是一位傑出的作家,這一環節請同學們賞析文中生活動形象蘊含哲理的語言。這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因爲時代與國別的差異,作者表述自己思想活動的語言比較抽象難懂,因此本環節也宜深入淺出,以淺顯的實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

2.留下他的思想

本環節談談從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啓示。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總結,鼓勵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

3.我也是聖埃克絮佩裏

雖然我們不能像聖埃克絮佩裏一樣翱翔藍天,但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請學生擬一句感言,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這一環節不但使學生的思想得以昇華,也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很好方式,因此這一環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引燃他們的思想火花,給學生一定安靜思索的時間,把自己的話寫下來,然後全班交流。

爲了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分層推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我還採取以下措施:1.讓“知者”在互助小組中充當小先生,幫助其他同學學習,在這種互助中既提高了慢者的學習速度,也加深了“知者”的認知深度。2.教學中設定“知者加速”和“超本閱讀”環節,以供學有餘力者在掌握了當下學習內容的前提下繼續前進或課外補充,使這部分同學能夠多學精進。教學中選用部分語句賞析題爲知者加速題,選用《基督山伯爵》中荒島餘生的片段爲超本閱讀題。3.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老師及時跟進指導。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1、結合上下文,品味課後練習二語句的含義。

2、你是如何理解冒險的,請把你的看法在隨筆本上寫下來。

3、課下閱讀《人類的大地》《小王子》等作品。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爲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爲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培養我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我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我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我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我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爲:

(一)理解本文說明對象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我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我學生,而是教我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爲,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爲重要的是激勵我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我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我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我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啓發式原則,透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我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我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我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啓發我學生思維,培養我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我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資訊交流量更大,使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我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我學生主動參與,培養我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爲,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

(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我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像)、投影儀等,儘量給我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我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爲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我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會我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我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我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我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資訊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資訊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我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爲把握事物特徵,掌握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我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我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着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我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裏?(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透過此問激發我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爲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匯入後的5-7分鐘,是我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我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我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爲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我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我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我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爲邏輯順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我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我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我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爲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我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我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遊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一、說教材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五柳先生傳》是一篇文言文。它是陶淵明託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小傳。文章篇幅短小,僅從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去爲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氛圍。指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導學生在閱讀讀中認真體會,提高其感悟的能力,解讀五柳先生獨特的個性。

二、說目標

課標要求,對文言文的教學要在多層次誦讀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爲此我設定的三維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透過學生自主誦讀,識記文言文字詞音、形、義,能夠掃清文字障礙,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內容,使學生能夠掌握相關文言知識,形成學習、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分層三步讀書法,即透過初讀—品讀—誦讀的程序,採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師巧加點撥,讓學生了解人物誌趣、生活狀況、性格方面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陶淵明“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精神風貌;教會學生辨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而我把本課的重點定爲:

(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二)、瞭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風貌。

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薰陶爲主的。《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爲了引導學生整合資料、與文字對話,讓學生用自己的閱讀體驗來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這就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學文言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就是讀,因而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誦讀:第一層次,初讀,疏通文意;第二層次,品讀,探究文理;第三層次,誦讀,加深理解。

在此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運用啓發誘導的教學方法,爲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並透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分析學生

根據我校學生實際,應注意安排好預習環節,關鍵是字詞的掌握。提前給學生布置好預習題目,要求他們自己利用工具書及資料,解決字詞難點。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標的落實詞、特殊用法、句子,分門別類,便於學生掌握。

五、說教學流程

(一)由談話匯入新課後,首先讓學生回顧陶淵明生平,老師及時補充陶淵明生平,特別是“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目的是爲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陶淵明的理解,讓學生學會知人論世。然後引導學生析題,並思考兩個問題:他爲什麼稱“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和熱情。

(二)採用三步讀書法,全面學習課文內容,並從深度廣度兩方面拓展文字內容,力求讓學生達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讀書境界。

第一層次:初讀,正音,疏通文意。

1、聽錄音範讀,要求學生和自己預讀的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準確把握句子的字音和節奏。

2、指名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正音明節奏。

3、自主學習,落實雙基,理解文意。

使學生自己完成預習題目,目的是使他們自己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課我設定了有關文言的基礎知識方面的預習任務:重點字音、重點詞語、重點句子。這樣有助於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有利於學生文章內容的理解,爲新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這裏我安排學生開展活動“請讓我來幫助你”。讓學生邊自由讀邊將文中不懂的詞句找出來,向大家質疑問難,由學生互幫互助來完成,困難教大的由老師指點。藉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和關心他人的優秀品質,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空間。

第二層次:品讀。

1、合作討論,全體參與,讓課堂“活”起來。

學生可以四人一組,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討論四個問題:文中哪些語句從哪些方面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陶淵明好讀書爲什麼不求甚解?他喝酒爲什麼要“期在必醉”?作者常寫文章,目的是什麼?這四個問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結合文章的背景和已積累的陶淵明的有關知識,就可以對文章深入的探究,因此氣氛較爲熱烈,學生興趣高漲,踊躍發言,討論熱烈,回答切題。切實改變了以前沉悶的課堂模式,完成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有利於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啓迪想象,啓發情感,培養審美情感。

課堂應是學生積極參與的的課堂,應是學生開拓思維的課堂。因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思維達到一個活躍的高度,激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安排了“面對面”活動,讓學生假設陶淵明跨越了千年來到了我們面前,說出你想對他說的話。品頭論足說陶潛,由古及今話隱士。這有一定難度,我是這樣啓發他們的:我們已經對陶淵明的性格志趣、生活態度有了更詳細的瞭解。他這種思想曾被後世很多人推崇、讚揚,可謂是“名垂千古”。其實呀,名利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它總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卻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榮利”卻美名流傳至今,而當時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後人有誰知道呢?但現在又有很多人並不贊成他的那種思想,認爲1500多年過去了,他的思想已過時了。同學們,你們有什麼看法呢?請大家自由發言。有的學生說:“我認爲陶“閒靜少言”不行,當今社會應多說話、多與他人交往,纔能有更大發展”。有的學生說:“我認爲陶讀書‘不求甚解’不好,我們讀書應深入體會每字每句的含義’’。有的學生說:“我認爲陶隱居是在逃避現實是懦夫行爲。”有的學生說:“如果我們都像他一樣找個“世外桃源”躲起來,那麼誰來建設我們的祖國呢?人類又怎麼會有進步呢?”有的學生說:“他淡薄名利的做法很好。”有的學生說:“我們要學習他的安貧樂道的精神。”有的學生說: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嚮往自由的精神,學習他高超的的讀書方式”。同學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此基礎上我又提出了一個更具又開放性的題目。我是這樣啓發的:剛纔同學們各抒已見,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的發言太精彩了。那麼大家不妨再大膽地設想一下,如果陶淵明活在我們今天,就生活在我們的社會裏,他會怎樣?會有何變化?請大膽發揮想象,同學們更活躍了,發言太精彩了。有的學生生說:“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農業家。”有的學生說:“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優秀的作家。並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有的學生說:“今日的五柳成了一個醉鬼,流浪街頭,淪爲乞丐。”有的學生說:“今日的五柳開了一家酒店,做了總經理。”有的學生說:“五柳先生又當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爲民做主的清官。”有的學生說:“由於他閒靜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終被社會淘汰了”。這一問題充分調動了他們的興趣,發散了他們的思維,因此出現了豐富多彩的答案。

總之,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追求良好的教學效果,模式的展開過程是學生艱辛又愉悅的智力勞動過程,勞動理應得到回報,而且豐厚的回報更能激發再學習再探究的主動性和熱情。良好的教學方法,有助於這種教學模式的落實。有效地模式加科學的方法,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不斷的自主探究,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敏銳的發現意識,務實的探究態度,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第三層次,誦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積累背誦經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也有助於學生在薰陶感染之中完成個人的獨特體驗。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試背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背誦,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第三環節:作業安排。

1、翻譯課文。現在大多公開課講究花樣,忽視雙基。認爲只要是講詞語,就是傳統,就是守舊。一味創新的結果是忽視了本該應有的語文生命。這個設計就是對同學預習的檢測和督導。也是落實雙基的保證。

2、課下整理課堂所聽,用書信的方式寫給陶淵明,暢談自己的所感。

這樣設計的目的既可以檢驗學生上課聽課的專注性,又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並鍛鍊創新作文能力。做到知行統一。這也是李鎮西老師的“讀出問題,讀出自己”的第二個要求。

六、說板書

語文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它的藝術性集中體現在板書上。板書的要求是力爭做到實、新、精。本課的重點是展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這也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對比,同時也是本節課教學的核心內容。爲了體現這一核心,我在上課時選擇了圖畫式板書的形式,引導學生從性格、愛好、生活三個方面去把握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隱士形象,學生可以藉助板書這一形式,直觀而形象的解讀課文內容,深入領會文中人物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初中語文三年級的一篇教讀課文,矛盾所寫的抒情散文《白楊禮讚》。

一、說教材、學情。

《白楊禮讚》具體編排在初中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從編者的意圖來看,本單元意在引導學生體會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散文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等靈活多變的寫法,進一步提高欣賞、寫作的能力。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閱讀、欣賞散文應着眼於散文所蘊含的情感,借鑑散文所運用的語言。《白楊禮讚》的語言很有特點,大氣磅礴,一氣呵成,尤其是反問、排比運用得極爲成功,值得反覆誦讀,這樣,才能更切實地感受到散文的藝術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語言感悟能力較差。《白楊禮讚》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對於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我的教學設想是,把本文的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透過朗讀,品析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象徵手法。第二課時以討論和對比閱讀爲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議論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學情的把握以及教學的設想,我把第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意境,領會文章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徵手法。第三,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由物及人,託物言志,意蘊深遠。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透過朗讀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考慮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徵手法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朗讀是十會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新課標尤其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優化自身的綜合素養,據此,我準備採用朗讀式、討論式作爲主要教學方式。

遵循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發展爲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根據目標和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透過靈活多樣的朗讀,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把他們的主體意識培養起來,把他們健康的個性發展起來。當然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合格的教師不會把學生當作某種馴服的自然力來驅使,而是當作主體來看待。教學中我還會引導他們領悟和掌握學習的方法,鼓勵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以上考慮,根據教指導學,爲了學,服務學的基本思想,我準備用“配樂朗讀,整體感知和精讀品味,賞析深化”兩個步驟來達到教學目,這兩個步驟個相互緊扣,循序漸進,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說教學程序

<一>、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按照這個思路上課開始,我便直接板書課題,對“禮”、“贊”進行釋義,並簡要地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然後,我會對學生說:“白楊禮讚”猶如一首結構謹嚴,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樂小品。一般音樂作品總有一個主旋律貫穿其中,它有時略有變換,復沓重現,昭示着深化着主題。那麼,《白楊禮讚》的主旋律是什麼呢?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課文朗讀錄音,在頭腦中展開聯想想象,用心去感悟,聽出“白楊禮讚”的主旋律來。

接下來,我便播放以鋼琴曲爲音樂背景的配樂朗讀錄音。列寧曾這樣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知識、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透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爲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進了學生的理解,使之進入情境。這樣,我便能順利地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熱情讚美的感情基調。。

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後,我還會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啓發學生思考,討論,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內容。我設定問題是: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說一句話嗎?(以此引導學生了解白楊樹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追問: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透過啓發、點撥、討論後,讓學生明確作者是從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內部氣質等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

<二>、精讀品味,賞析深化。

1,學生自己揣摩3~5節。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機會。然後要求朗讀描寫白楊樹形美的段落。女同學讀第一層,要讀得清脆、柔美;男同學讀第二層,要讀得豪爽、有陽剛之氣。在哪裏分層,同學們自己去商量,怎樣才能讀出白楊樹的美,請大家自己體會。因爲這裏的層次很清晰,學生完成應該沒問題。之後再追問一下劃分的依據,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再上升一個層次。

2,齊讀第7節,揣摩讀法。討論一組排比反問句的讀法。先要求把反問句改爲陳述句,然後去朗讀,看效果怎樣。再讓學生思考,四個問句能否調換順序。讓學生明白,這組排比反問句的意思是逐層深入的。之後再追問: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讚》,這裏卻

寫了其他內容,是不是離題了。透過討論,讓學生明白這是託物言志的寫法。這裏採用了象徵手法。教師簡要介紹什麼是象徵,象徵與比喻的區別。再提問:文章第5節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徵與象徵意義有無聯繫?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明確,這是象徵的基礎。並進一步追問這外形的具體象徵意義,形成板書。

3,引導學生品析“撲入”、“主宰”以及反覆句出現的“那”、“這”等詞的傳神之處,以及反覆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之妙。採用“刪一刪”、“換一換”等方法加以體會。

4、深情朗讀,課堂小結。爲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然後教師提出朗讀要求,全體學生深情朗讀全文。

第八步,佈置作業,要求學生完成練習一,以及練習五。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環境

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外形

性格

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5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本文編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敘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着似有若無的神祕虛構的色彩。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爲“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爲以下的幾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3、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4、認識作者透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透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透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爲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程序:

(一)複習提問:

1、全班學生朗讀課文2、指名學生口譯課文

3、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

(二)匯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 “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課文中找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圍的美……,源內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④請欣賞桃源美景,課件演示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麼桃花源內的人呢?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爲什麼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話加以複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爲什麼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四)鞏固練習: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討論、確定:課件打出答案。

2、對這種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討論後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五)佈置作業:

寫作(任選一題)再造想象:

1、我來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書設計: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 桃花源外

人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五、說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我是本着踏踏實實上課,力求使學生透過本堂課的學習,既有知識上的收穫,又有能力上的訓練提高。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爲複習舊知識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研讀課文。我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鞏固第一教時所學的文言註釋,以口頭提問的形式考查。力求達到溫故而知新。

接着,在誦讀中體味本文的田園風味。從景美、人樂、蹤奇三方面來品位。因爲體味是語言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然後,深入研討課文,理解陶淵明爲什麼要虛構這一理想社會?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訓練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後設定作業再造想象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主題。

反思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後,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錘鍊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6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它體現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對於學好本單元其他課文,乃至以後學習寫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三維教學理念,加上本文作爲寫景抒情散文的體裁特點,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把握重要詞語的音,形,意

(2)體會春景中寓含的熱愛自然,春光的感情,奮發向上的精神

(3)欣賞描寫春的優美生動的語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點組織安排材料

3教學重點,難點

作爲七年級的學生,這是第一次系統的學習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年齡小,感悟力還不成熟,結合本文的體裁特點,重點設爲目標的(2,3,4),難點設爲目標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採用問題導引式,啓發式。這是由於七年級學生對於欣賞美文還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完成鑑賞。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種方式的採用,既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熱情,又可以使學生對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視覺效果,增強感染力。

第三、分析學法

朗讀法,討論法。課程標準提出:"要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意情感體驗,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作爲寫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蘊是不可言傳的,所以這兩種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可以使學生處於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利於加深理解。

第四、教學步驟

1、檢查預習,補充相關知識。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要打牢字詞基礎,加強對字詞,特別是有些多音,多義字的檢測。提問學生課外收集的作者情況,培養學生課外查找資料的習慣,教師可以進行補充。

2、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全文,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在作者筆下,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歡哪幅圖畫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麼樣的感情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

這兩個問題有利於學生對全文的理解,也較容易,可以透過學生自主活動,討論補充把握較好。教師應把發言權腳給學生。

3、在提問回答以上問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選喜歡的段落,指出喜歡的理由,並做有感情的朗讀。這一題是緊扣課文重點中對優美生動語言的欣賞而設計的,同時又充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在學生表達自我感受的同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體會。如:"鑽""趕趟兒"等詞,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透過幾個學生對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見,使學生對本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有了較爲透徹的理解。對於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段落,組織學生齊讀,增加語感。

4。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如何緊扣"春"組織材料的。以(4)(5)節爲例,使學生認識它們如何條理清晰的組織材料的,這樣可以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提高課堂效率,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進行閱讀反思:本文之所以這麼生動,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這是爲下一階段的寫作鋪墊,有了上面的分析,學生透過簡單的交流可以不難認識到:這主要是由於修飾語,疊詞,修辭手法等的運用。

6、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寫一段語言優美生動的寫景片段。題材自選,題目自選,着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然後相互交流,評價,教師給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勵爲主,使學生做到以讀促寫,使學生在自我表現滿足中結束本課學習。

7、作業佈置:以第六節爲例,緊扣本文重點出題。作到少而精,富有啓發性,難度恰當。

第五、板書設計:(略)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裏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從教材內容分析,該文寫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一事,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蹟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表現出對東方藝術、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並融入課文的氛圍中併爲作者的強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課是該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以戰爭爲主題,學習這一單元,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本課則是憤怒譴責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進而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本文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與過程目標:比較閱讀,體味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情感態度目標: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創造,培養熱愛全人類文化的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鑑於以上分析我確立教學重點爲: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難點: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二、教學設想與學生情況分析:(教材處理)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點、難點。本文立場鮮明,“讚美圓明園”“譴責侵略者”兩大板塊內容互相獨立,共同支撐着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學習這篇文章,不必拘泥於“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模式,可以將文章自然切分爲兩個獨立整體比較鑑賞,在比較中感受侵略戰爭的罪惡,探究雨果的遠見卓識。在形成鮮明的感受之後,再進行深層反思,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

三、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聯繫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這節課我將採用質疑法、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其中以誦讀、討論爲重。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將貫穿課堂始終,再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朗讀中體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資訊,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羣體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個性化閱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汲取智慧。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匯入新課:我準備這樣匯入

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爲了共同的利益,進入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地的家中去搶劫。由於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戶人家中的僕人,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爲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他長大後,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於是,他發憤圖強,終於有一天,他打敗了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於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在只知道,那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幾個可惡的.僕人又代表了什麼?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講故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設計這一匯入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形象地講出了課文地有關內容,爲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文中對比鮮明、精彩的語句細細體會。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準備設計以下問題:

1、雨果怎樣讚美圓明園?語言有什麼特點?

2、雨果怎樣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語言有什麼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雨果是這樣讚美圓明園的:

1)、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

2)、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

語言上充滿感情,語句凝練優美,富有感染力。

那麼雨果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持譴責態度。用了反語這種修辭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的認爲,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的讚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的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穫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讀者初讀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對作者評價圓明園的真切的認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強烈譴責侵略行爲的痛快淋漓。本環節的設計就是抓住學生的這第一“感點”,感情朗讀,直接進入文字,形成對比鮮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三環節的學習。

(三)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爲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在強盜統治的國度裏,發表自己的言論,沒有一點奴顏媚骨,仗義執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氣的。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能不能引導學生想到這一點,收穫大不一樣。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以下問題:

1、同學們,如果說,你們家有個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態度是什麼?(學生可能回答,我會原諒他的,再給他一次機會等類似的內容。)

2、雨果作爲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他不幫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表現了他什麼樣情感和性格特徵?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問題。然後由四人一小組的小組長派代表回答問題。爭取做到人人蔘與。師生共同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點。之後教師作歸納小結。

人類的立場上,(這裏有說,正義的立場,中國的立場,或者是人民的立場等等。)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

他有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

他認爲“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我們要學習雨果的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品格。

這一環節中透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資訊,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的深層理解。

(四)拓展延伸:

當年雨果以一個藝術家對人類文化的珍視,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責,歷史的煙雲已消散,我們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應該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爲了引起學生的思考,我準備補充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

這篇擴讀材料,寫出瞭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前、廢墟上,歡笑嬉鬧的人羣,作者發出“歷史呢?恥辱呢?血性呢?”的吶喊。

(五)佈置作業:

1、學習了本文後,同學們不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語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懷,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內心世界,請你也用書信的形式,給他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評價雨果的觀點?他的胸懷和品格對你有何啓發?

(2)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這件事,你是怎樣看待的?

(3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多世紀來中國有了什麼進步?

2、結合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爲題,寫一篇讀後感。

學生在以上兩題中任選一題完成。

作業第一題的設計,與雨果對話,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昇華思想感情。第二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清醒地認識歷史,增強歷史責任感。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8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透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字、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老舍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老舍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着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透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老舍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老舍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透過讀品體會老舍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老舍在字裏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 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透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爲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透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字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爲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老舍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透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衆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爲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透過讀去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老舍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教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爲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教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並評價教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爲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教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交流,教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爲“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